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明代贵州之“州卫同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前期在贵州建置了两类城镇 ,即以军事职能为主的卫所城镇和以民事管理为主的“郡邑”城镇。从明中期开始 ,贵州逐渐出现越来越多的“州卫同城”现象 ,即卫所与府、州、县治同治一城。明朝贵州出现“州卫同城”的现象是与贵州当地的地理、政治、经济环境分不开的 ,有其政治层面与经济层面的合理性。“州卫同城”将卫所的军事职能与“郡邑”的民事职能合并起来 ,既促进了城镇本身的发展 ,又有益于加深对当地的统治。“州卫同城”是明朝贵州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再次选择城址的表现 ,也是明朝在贵州的统治逐渐稳定和深入的表现 ,标志着贵州至此真正成为了同内地省份一样的政区。  相似文献   

2.
财经站     
《文史天地》2008,(3):69-69
明朝官员的实物薪水,古代贵州民间贸易与12生肖  相似文献   

3.
明初,为保护湘黔驿道通畅,明朝相继设置五开、镇远、平溪、清浪、偏桥、铜鼓六卫。因其处贵州东部,隶属湖广都司,史称边六卫。边六卫的设置,是明朝经营贵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初大力整顿地方,不断改革卫所体制。至雍正年间,边六卫全部改并府县,最终完成了向行政体制的转化。  相似文献   

4.
明朝后期,随着专制统治的日渐腐败,明王朝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中央与地方矛盾日益尖锐,天启二年终于酿成贵州地区的安邦彦反明事件。贵州宣慰同知安邦彦挟其侄贵州宣慰使安位起兵反明,率土司军队包围贵阳城。由于明政府推行"重辽轻黔"的战略,对安氏反明事件重视不够,导致安氏包围贵阳城达十月之久。1622年12月明朝调集大军驰援解围,使贵阳城终得保全。  相似文献   

5.
秋阳 《贵阳文史》2003,(5):41-43
近年纷传明朝朱氏帝王家族与贵州有缘,如由燕楼发现的“明太祖考妣”残碑(匾),疑为朱元璋父母坟茔,以此推测朱氏祖籍贵州。此说是否成立,有待考证,但建文帝避难贵州,  相似文献   

6.
明代贵州宣慰使“赐姓安氏”例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初,洪武五年(公元1373年),水西上官宣慰使彝族阿者统治家族“穆”陇赞霭翠,来朝贡马,表示内附,明朝中央仍以霭翠世袭贵州宣慰使职。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又诏令“贵州宣慰使霭翠位居各宣慰使之上”,这是明朝中央政府为了稳定水西,安抚西南,争取进军云南,统一全国版图的重要决策。而霭翠和奢香夫妇生前一直也是忠于明朝,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方面;对开发水西和建设贵州都作出过积极贡献。明朝中央政府对霭翠、奢香夫妇多所赏赐封赠,但对霭翠并无“赐姓为安”的记载。据《明实录·洪武实录》载有关精翠事绩,一直是用…  相似文献   

7.
何念 《上海地方志》2023,(4):31-38+95
明朝政府提倡“以孝治天下”,在官方引导和贵州儒学的兴盛下造就了明代贵州社会孝亲敬老之风。明代贵州方志中有大量孝行记载,不仅有男性还有女性,其孝行充分体现在病床前尽孝、割股疗亲、舍身救亲等多个方面。明代贵州孝行特点有:多为照顾生病父母、女孝多表现为奉养公婆、孝行多受表彰等。明代贵州孝行促进了贵州重孝风气的形成,但也使得愚孝行为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8.
李媛 《黑龙江史志》2014,(18):54-56
贵州之地,早在秦代即纳入行政建置,明朝建立以后,为加强对西南各省的统治,特别着眼于云南的开发和边防的巩固,因而逐渐重视在区位上与云南相连的贵州,设立贵州行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其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593年前,贵州还没有建立起行省一级的统治机构,不成一个省。不但贵州这块地域还分属云南、四川、湖广等省,而且在宋、元两代,贵州这个名称,也只是指现今的贵阳,辖区较小,是府下的一个州。就是明朝建立以后,贵州境内仍是承袭元朝旧制,设宣慰司、招讨司、安抚司、长官司,和一些土  相似文献   

10.
明代贵州社会经济状况一、行政区域的划时代变革明朝,在贵州是一个划时代的时期。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贵州建省,在当时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原因,在以后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明以前,贵州地区长期分属湖广、四川、云南管辖。明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对贵州地区的统治,进一步巩固西南边疆,切实控制云南,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设置贵州都指挥使,统一指挥贵州军事。它在贵州历史上首次建立了省一级的军事机构。朱元璋在《平  相似文献   

11.
贵州和云南曾被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的继承者孙可望占据,长达十余年,其中驻居贵阳达八年之久。孙可望反抗明朝统治,杀了不少明朝官吏,被统治阶级视为“流寇”;孙占据滇黔后,又收复清军占领的湘桂蜀省广大地  相似文献   

12.
贵阳牌坊的历史,可追溯到贵州的建置沿革。康熙《贵州通志 孝义》记载,(元朝)达鲁花赤相兀孙妻脱脱真:“早寡有忍独生以死从夫,延祐二年旌其节。”由此可知,元朝以前,贵阳这地方不排除建立牌坊的情况。明朝是贵阳历史的重要时期,明朝隆庆二年(1568),迁程番府于省会,取名贵阳府,贵阳便成为省会,是全  相似文献   

13.
公元1413年 ,按中国历史纪年是明永乐十一年 ,距明开国已45年。在明朝历史上 ,这是一个平常的年头 ;对于贵州来说 ,却是一个可纪念的年份。因为 ,贵州在这一年正式建立行省。现在属于贵州省的辖域 ,元时分别划归四川、湖广、云南三省管辖。元之前 ,也未划单一的行政区域。长期郡国并存 ,分合无定。更早则曾先后存在过许多不同名称的部族地方政权。与中央关系 ,无非是松散的“羁縻”而已。明永乐十一年 ,中央正式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 ,即省一级的最高行政机构。按明朝体制 ,地方权力机构实行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 ,行政机构称承宣…  相似文献   

14.
明代贵州水西、广西思田、湖南永顺诸土司地,战略地位甚为重要,朝廷经营得当与否,关涉西南稳定.明初对其推行了"轻言改流"道在得人"重在不叛"的经营方略,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促进了明朝边防建设.明英宗后,朝政变乱,经营不善,土司与明廷冲突时有发生,如何治理成了明朝之急务.对此,大儒王阳明在贵州、广西任职期间,创新使用前朝教化土司诸策,成功化解了水西、思田之叛,其经验教训值得学界关注.重温王阳明经营西南民族地区的这段历史,对深化土司制度、改土归流以及王学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贵州宣慰府     
《文史天地》2010,(10):F0004-F0004
贵州宣慰府 位于贵州大方县城北郊螺蛳塘畔慕俄格古城内,始建于蜀汉时期,是水西彝族古罗甸王执政时的王府,亦称“九层衙”。明朝洪武年间成为著名女政治家、彝族首领奢香夫人摄政时的府邸。整个建筑群占地一百余亩,气势磅礴,“一场八院九层”浑然天成,风格独具。  相似文献   

16.
正郭子章做贵州巡抚10年,所著《黔记》洋130万字,为研究明代贵州最重要的文献。贵州史家的记述明清以来,贵州史家关于建文帝的记述不多,最值得重视的有明朝郭子章的《黔记》。《黔记卷三十二帝王事纪》中记载:建文君自逊国后,即祝发为僧。之蜀,未几入滇,常往来广西、贵州诸寺中。一日,至贵州金筑长官司罗永庵,尝题诗壁间。已,由贵州之粤。天顺中,出自粤西。呼寺僧曰:我建文皇帝也。  相似文献   

17.
申敏 《贵阳文史》2011,(6):49-50
提到龙家,提到龙家的龙氏大屋,熟悉贵州历史的人没有几个不知晓。其实龙氏大屋并不是单指那座屋宇,这4个字中包含的意义其实极为丰富。 要说龙氏大屋,必须从贵州明代龙氏和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允文说起。当年朱元璋死后,其帝位按他的安排,落到了他的长孙朱允文身上。朱允文登基不久,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就以清君侧之名发动了靖难之役,攻打侄儿建文帝并夺取皇权登上帝位,成为了明朝第三代皇帝明成祖。  相似文献   

18.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统一和开发西南的过程中,认识了贵州的重要,在贵州境内归并改置了大大小小的土司政权,并遍设卫所,钳制土司。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朱元璋置贵州都指挥使司,管理贵州军事,在贵州的历史上,首次建立了省一级的军事机构。但在洪武时期,朱元璋把对西南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了云南,在贵州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岁月匆匆,朱元璋来不及对贵州更多的谋划和经营便与世长辞了。明成祖即位后,继承和发展了乃父的事业,于永乐十一年(1413),正式建立了贵州承  相似文献   

19.
明朝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汉族封建王朝。大明帝国遗留下来的不仅仅是跌宕起伏的历史风云,还有汉民族的“活化石”——贵州屯堡。综观全球,没有哪个民族像汉族一样以其丰富、多元的文化宝藏,影响和推动着世界文明的进程。那么,真正携带本色文化因子的汉民族究竟在哪里?作为汉民族“标本”的“屯堡人”,从明朝开始顽强地穿越六百多年的风雨洗礼,为我们保留下最本真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20.
张艺 《风景名胜》2016,(11):144-147
他们依然沿袭着大明的服饰,因为他们不能断绝对故土的牵念;他们跳着古老的歌舞,这大概是大汉对于“蛮夷”的威严;他们还居住在坚实堡垒,意味着皇命不可冒犯;这里女人们勤劳,是因为男人们卫国戍边使命在肩. 贵州屯堡文化是一段明朝移民的历史记忆,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明朝初年朱元璋平定西南后,为稳固边陲,实行就地屯田养兵政策,陆续将安徽、江浙的屯兵及家属迁到贵州,战时为兵,平时务农,并强行将中原的工匠、商人流民迁到贵州,史称“调南填北”. 历史上每一次的大迁徙都是一曲豪迈的悲歌.历史的云烟里,我们仿佛看到当年三十万平定边乱的军人,随着朱元璋一道谕旨,开始了他们声势浩大的迁徙.在江淮到贵州的路上,挑着担子,推着推车,绵延百里,拖家带口翻山越岭远赴边陲,那场面虽然已经淹没在历史的云烟里,当我们再来看屯堡的时候,它已经凝聚成了一曲无声的悲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