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向蓓 《神州》2013,(19):127-127
语言就是人类为了交流而制造出的一种,在我学习除母语以外的外语开始就知道日语里有女性用语和男性用语的区别。女性用语主要是指以女性为中心使用的语言,虽说是女性使用的语言,并不是说女性所用的语言都是女性用语。只能说比起男性来女性用的比较多的叫女性语,相反男性用的比较多的就是男性用语。世界各国没有男女语言之别的国家是存在的当然想道日本区别的比较清晰的国家也存在。  相似文献   

2.
乐彤 《旅游纵览》2012,(7):104-107
<正>随着摄影技术设备的发展,女性有了一种表达自己情感、观念的新工具。当女性从被看的位置上,鼓足勇气走到照相机的取景框前,女性的作品通过摄影审视着她们周围的世界和她们自己,映现出她们的成就、挫折、她们对社会问题的态度,以及她们为谋求与男性的平等而作的种种努力。摄影的发展为女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让她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摄影技术设备的发展,女性有了一种表达自己情感、观念的新工具。当女性从被看的位置上鼓足勇气走到照相机的取景框前,女性的作品通过摄影审视着她们周围的世界和她们自己,映现出她们的成就、挫折、她们对社会问题的态度,以及她们为谋求与男性的平等而作的种种努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摄影技术设备的发展,女性有了一种表达自己情感、观念的新工具。当女性从被看的位置上鼓足勇气走到照相机的取景框前,女性的作品通过摄影审视着她们周围的世界和她们自己,映现出她们的成就、挫折、她们对社会问题的态度,以及她们为谋求与男性的平等而作的种种努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绘制出庞杂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是深处生存困境下的男性所幻化出的男性内在欲望的凝聚体,满足男性对于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以这些超人女性的存在,来逃避生活现状带来的困窘,以获得超越感。  相似文献   

6.
北京居民日常休闲行为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休闲的性别差异研究是西方休闲研究的重要研究主题。本文以北京市2007年居民活动日志问卷调查数据作为基础,多角度地分析了居民日常休闲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男性拥有更多的休闲机会;女性休闲时间显著少于男性,并要花费更多时间在家务和照料活动,同时,女性更乐意将时间用在社交活动,而男性更倾向于将时间用在体育锻炼和上网活动;对于休闲地点的选择,男性和女性居民选择家内和家外休闲差异不大,但对于文化娱乐活动,男性平均出行距离更远,女性更倾向于选择较近的地点;在休闲中,男性倾向于一个人休闲而女性更倾向与家人一起休闲,表明女性更重视休闲活动中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7.
缠足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缠足之最初出现是由于男性社会对女性舞姿的审美趣味,初起于宫廷,其后在少数供男性消遣欣赏的歌舞妓中流行。随着男性社会的心理变迁,缠足最终盛行于全社会,并从一种美的时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女性规范行为,被赋予了礼教意义。缠足的发展变化脉络与男性社会的心理变迁轨迹表明,缠足之兴起与发展正与男权强化、女性地位下降和礼教对女性束缚的加强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如所周知,传统帝制时代有关女性的记载,绝大多数是男性士大夫文字的遗存,历史遗存的镜像更多呈现出的是男性的生活世界,而鲜见女性的身影——其中的女性形象,多是被隐藏了、遮蔽了的历史影像;即或闪现出少许记载,也难免被扭曲。  相似文献   

9.
女性禁忌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女性禁忌突出表现为渔民社会中基于女性经血、生育形成的"赤不净"、"白不净"信仰观、以大峰山为代表的基于佛教教理"五戒"设定的山岳女人禁制,以及神道祭祀仪式下的女性排斥等。女性特有的月经、生育等生理表现,在民俗社会中被视为是不净、晦气、危险的发生源而予以隔离和排除。女性不净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创世神话。统观日本女性禁忌事象、民俗思想的存在和演变的主要脉络,可以发现其深层原因是男性在场和作为他者的男性视角起到了关键作用。女性禁忌得以确立是作为两性中另外一性的男性在场使然,男性宇宙社会的立场客观上对女性禁忌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其传承提供了土壤。当下研究中不乏将女性禁忌与女性歧视联系在一起考虑的倾向,立足于民俗学的视角尚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沦陷区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她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塑造了一系列内心懦弱、自私、功利的男性形象,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男性“神话”。  相似文献   

11.
数字     
《南方人物周刊》2012,(17):20-20
一项调查显示。英国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情出轨,出轨的女性平均有2.3个情人,而男性仅有1.8个;英国女性发生婚外情的平均时间为婚后5年,而男性通常为婚后6年。  相似文献   

12.
如今累是平常事,不累才稀奇。统计数字表明,女性人群中累的比例普遍高过男性。据两年前美国疾控中心的调查,18至44岁的青壮年里,15.7%的女性是累女,87%的男性是倦男。  相似文献   

13.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由于女性具有的“特殊智慧”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女性比男性更关爱自然,更拥有环保知识。基于青海省兴海县赛什唐村的研究表明,这里的文化景观源于一种“自然的培养”或“空间化的培养”,其深厚的传统山神文化造就男性山神拥有的权力比女性山神更大,代表男性的山脉也比女性的更高,从而形成了当地游牧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于男性,知识水平也不如男性的格局,因此,这里的女性牧民并没有像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的比男性拥有更多的性别知识或亲近自然的能力。相反,男性和女性牧民在维系与山神的关系、搭建黑帐篷、建造土炉、防范野生动物以及在放牧中的经验和技能等方面都均有着各自不同的性别知识和生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张月 《人物》2020,(4):34-39
“没有用了”第一次见到脱不花的人,会对她的短发印象深刻。那是一个绝大部分女性不敢轻易尝试的长度,几乎和男性的板寸差不多,略长的头顶上也没超过5cm,两侧隐约可见青茬。从背后看,你可能会混淆她的性别。  相似文献   

15.
潘文博 《神州》2012,(5):180-180
进入二十世纪,在巨大的社会变革的推动下,中国妇女的历史境遇也作为一个时代的课题被提了出来,随着知识女性的觉醒,思想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她们开始走出闺阁,在艺术上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并且出现了一批女性艺术作品及评论文章。更多人关注女性关注女性视角,社会对她们本身的性别加以更多的期待。  相似文献   

16.
刘燕舞 《民俗研究》2024,(1):94-105
除与非民族地区村庄劣势累积型男性婚配困难趋同外,凼村群体错位型男性婚配困难分布则是民族地区村庄更加突出的经验悖象。从出生世代分布看,群体错位型婚配困难男性主要出生在1980年以后,于2010年前后进入婚配困难期。社会文化变迁是民族地区村庄男性婚配困难问题的重要形成机理,它表现在女性早婚文化延续与男性婚龄延迟的张力、本地婚姻偏好文化与跨地域婚姻流动的非对称性挤压、有限代际责任文化与个体生活享受文化合力形成的家庭经济资源低积累等多个方面。当这些方面与外在于民族地区村庄的多维现代文化接触和碰撞后,无论是在代际层面还是在代内层面所产生的文化失调,都造成了民族地区群体错位型男性婚配的困难。  相似文献   

17.
性别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认识中国史前时代的家庭和社会结构颇具启发性。对兴隆洼文化房屋内性别相关物的分析表明,男性相关物和女性相关物在各房屋内共存,房屋内是否居住着一个由夫妻和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房屋内除了共同的生活空间以外,男性和女性有各自的工作空间。石器加工或修整可能是男性在房屋内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食物加工很可能是女性在室内从事的最主要的日常工作。  相似文献   

18.
王晓莉  樊英峰 《文博》2011,(4):67-72
唐代的披帛是女性服饰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虽然只起陪衬作用,但是服饰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依据乾陵唐墓出土的丰富的绘画艺术作品从各个方面对披帛做了详细的论述。对于披帛研究者提供了翔实而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一项大型的学术研究表明,性欲强烈对男性和女性的性取向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国际知名的性学专家理查德·利帕开展的这项研究表明,性欲强烈的女性比男性被同性吸引的可能性高26倍。这份涉及3500多名调查对象的调查报告发表在本月的《心理学》杂志上。调查结果表明,男性被同性吸引的比例为0.3%,而女性则为8%。对大多数女性而言,强烈的性欲使她们不仅对男性着迷,而且对女性也  相似文献   

20.
张晨 《神州》2013,(8):5-5
在传统的中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女性一直是被压抑和摧残的一方,其影响之深广乃至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在潜意识中也会具有对男性的依附感,作家王安忆的《长恨歌》中描绘的新旧时代之交的各类女性都在有意无意的用生命践行这种价值观,以男性为主体而不是自我为主体成就自己的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