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学辉 《丝绸之路》2007,(12):38-39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饮食也呈现多元化趋向。甘肃武威的很多传统民间小吃,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只存于僻乡偏域。然而许多小吃的命名不仅趣味横生,而且耐人寻味,尤其表现了民间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刻花钱”不同于铸“花钱”,因为“刻花钱”本身是流通货币,而铸“花钱”是非流通货币。但两者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同,都带有压胜性质,这就是“刻花钱”与“铸花钱”的主要异同点。  相似文献   

3.
琉球在历史上,从节日节庆、宗教信仰、饮食习惯、衣着服饰、婚丧礼俗、建筑风格等民俗文化方面,源于福建。  相似文献   

4.
土族哭嫁是土族人民在长期的婚俗文化中形成的婚姻形式,它不但反映了婚姻形态的变迁轨迹,也集中地表现了土族人民的审美情趣。文章通过对土族哭嫁的浅释,揭示其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6.
民勤古为丝路重镇,历史文化灿烂悠久,自有人类生息2000多年来,创造了风情独特的民俗文化,是甘肃的"文化之乡"。本文对民勤的节日习俗和饮食习惯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7.
竹间 《巴蜀史志》2014,(4):55-58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者特定地区因民众持续参与,逐渐形成的习俗。从这些习俗中,能够了解到该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本文将简单介绍一些川西地区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8.
刘爱华 《民俗研究》2016,(6):118-125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中,乡愁文化进一步被激活,推动着以人为本的"人的城镇化"的发展。当下乡愁文化的凸显,不是偶然现象,折射出物质文明高度发展背景下现代人的心灵迷失和精神失落。这就要求回归"人"本身,关注普通大众,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民俗文化的旨趣是一致的。因此,加强民俗文化保护,积极融入人性维度,观照现代人的生活世界,是安放"乡愁"、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三坊七巷”作为福州的领衔名片,不仅蕴藏着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保留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民俗文化确是福州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十分强烈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0.
<正>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  相似文献   

11.
柳成栋 《沧桑》2012,(4):12-16
地方志是记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民俗文化是地方志记述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民俗人志由来已久,而且日趋系统完整。民俗文化的记述在地方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续修地方志更应加强民俗文化的记述。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了民俗文化的变迁。民俗文化变迁虽然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期,但却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它是应民众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取代,而是城乡文化优势互补;城市化并不意味着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取代,而是两者的和谐共存。文化变迁必须处理好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取得各方面的协调与平衡,在遵循规则的前提下,促进各种文化形态的合理整合。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指出:“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我国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是指存在于少数民族间的农耕方式、民居形式、服饰传统等物质文化,宗族、氏族、家属、乡镇、村落及各种民间社会组织,民间宗教、伦理、礼仪和艺术等意识形态,以及口头语言,等等。  相似文献   

14.
1987年甘肃省武威市内出土一批银铤,共21铤,其中11枚有铭文。黎大祥先生发表报告认为是“西夏通用银锭”。①但是,根据形制和铭文,该批银铤具有明显的金代银铤特征。西夏用银作货币,只有零星的记载。是否铸为铤形,则不清楚。黎先生主要是根据出土地在西夏境内和伴随有西夏瓷片出土来确定为西夏银铤的。出土地当然是重要的断代依据,但不是唯一的。特别是像货币和商品一类东西,还应该有更明确的证据。内蒙古辽上京出土的北宋银铤,新疆出土的北宋“南剑州”银铤,四川省双流县出土的“解盐使司入纳银”金代银铤等都不是出土在该政权统治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论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佛君 《新疆地方志》2002,(4):36-38,40
民俗文化的涵义,简要地说,是世问广泛流传的各种风尚习俗的总称。民俗文化的范围,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其内容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并通过物质、心理、语言、行为等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随着客家研究的不断升温,当前客家研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许多不晓的成果。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不同地域的研究总是将自己的研究视野局限在各自的研究区域,因而对客家的论述往往给人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印象。为改变这一研究方法的不足,为不同地域的客家研究搭建一个学术交流与对话的平台,使客家研究更加客观与理性,以推动客家研究的深入与提高,本所定予2006年1月11日至13日在嘉应学院召开“比较视野下的客家民俗化”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7.
李韵雯 《旅游纵览》2023,(11):157-159
随着新时代我国经济的发展,旅游业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是五大“幸福产业”之首,发展高质量旅游业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意义重大。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与多元的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业中扮演着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角色,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与旅游感受。本文探讨中国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分析民俗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目前我国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从两者的互动关系中寻求发展旅游业与民俗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2008年2月20-22日,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组织举办了“两岸客家传统节庆民俗文化”学术论坛。来自韩国、马来西亚、台湾等地的20多位知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20余篇。20日上午举行研讨会,以后的时间是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19.
佛教于南北朝梁普通三年(522)传入梅州客家地区以后,逐渐影响客家民俗行为。受佛教化的影响,客家人的思想观念,民俗习惯也带有很多的宗教性。“香花佛事”,就是佛教化与客家民俗化结合的一种宗教科仪。[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代表性行业已经成为如今社会的主要经济发展支柱,旅游亦愈发呈现大众化趋势,追求不同和新奇成为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多民族共存的发展经历,为旅游业留下大量可以开发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展民俗文化旅游不仅能够满足旅游者追求特色的旅游体验,同时能够提高地区经济发展,还能够有效的宣传宝贵的民俗文化,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奠定基础。本文从民俗文化的含义和目前民俗文化旅游行业的发展状况着手开展研究,分析现存于我国民俗文化旅游业中的问题,尝试着出一些能够帮助我国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和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