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幸有青山埋忠骨──卞壶与卞壶墓吴阗南京朝天宫后山,有一座为历代官吏祭祀的墓地,这就是南京久负盛名的卞壶墓。卞壶(280-328),字望之,济阴冤句人(今山东曹县西北)。卞壶少有令名,西晋永嘉年间(307-312)曾任著作郎,主管文史。司马睿以琅琊王镇...  相似文献   

2.
2004年的新年第一天,我踏上了春秋青铜器“莲鹤方壶”的出土地———新郑,去探访它鲜为人知的发掘经过及它背后的艺术价值,聆听它被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具有“时代精神之象征”的青铜绝唱。莲鹤方壶现已出土80年。它存世仅有一对。一件现存于河南博物院,为博物院13万多件文物中最具观赏价值的收藏品,被公认为这个国家级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另一件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是该院的镇院之宝。由此可见莲鹤方壶的价值之高地位之尊。掘井:意外发现了稀世青铜瑰宝这两件被后世称为春秋时期青铜绝唱的莲鹤方壶,是在民国十二年八月(1923年),在河南省新…  相似文献   

3.
龙凤纹壶(图一),弗利尔美术馆藏(57.22),缺盖,高44.8、宽26.6厘米,重9.38公斤,最初著录于1967年出版的《弗利尔中国青铜器》(The Freer Chinese Bronzes),是弗利尔美术馆“镇馆之宝”之一,也叫“弗利尔壶”(Freer Hu)。通体装饰极为精美的复层浮雕式饕餮、龙、凤以及辫形绹索纹(图二)。不仅装饰华美,而且铜  相似文献   

4.
寿州瓷是我国唐代著名瓷器品类。唐人陆羽在《茶经》中,将寿州窑列为当时名窑第五位,并指出“寿州瓷黄”。寿州窑常见器物有碗、盏、杯、枕等,注壶较少见。这里介绍的黄釉席纹瓷注壶是1976年4月在东平县老湖镇烟墩村征集到的。当时村民在距村前200米的高台上整地时发现一座古墓,当镇文化干部得知讯息赶到时,墓已被破坏,只出土1件唐代黄釉席纹瓷注壶,由村委干部交到县文物管理所收藏。1994年全省文物藏品定级时,此器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相似文献   

5.
在唐宋墓葬出土的明器神煞中,蒿里父老俑最为常见。关于“蒿里父老俑”有以下几个问题,即蒿里父老俑起源于何时,其产生与“魂归蒿里”的传统观念是否有关,在一些买地券、镇墓文以及传世的堪舆风水书中所见的“丈人”与“蒿里父老”是否为同义词?本文从带有“蒿间”铭文的曾姬无卹壶入手,对“蒿里”一词所产生的时间,蒿里父老俑的由来,买地券、镇墓文等书中所见的“丈人”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蔡钢铁 《收藏家》2002,(3):50-52
温州博物馆收藏有一批精美陶瓷器,这些陶瓷器形象地反映了温州地区的陶瓷发展史。其中瓯窑瓷器占了三分之一。瓯窑是我国南方的重要窑址,创烧于东汉,结束于元,制瓷历史长达一千多年。瓯瓷以其釉色淡雅,制作精湛和造型装饰丰富多变曾享誉国内外。为使读者对瓯窑有更多的认识,特撷取几件较有特色的瓯瓷精品详介如下。东晋褐彩鸡首壶东晋褐彩鸡首壶出土于温州市郊双屿镇牛岭村雨伞寺东晋墓,属一级文物。壶高19.5、口径8.1、底径11.2厘米。小盘口,束颈,圆腹,鸡首为流,引颈高冠。另一侧有圆曲柄,肩置两桥形系,并饰弦纹一道。口沿、柄、流及肩腹部均有褐色点彩。器身施淡绿  相似文献   

7.
接触温森特·凡高,如同接触一壶毛尖茶,当茶干人走时,总有一丝眷恋涌上心头。凡高1853年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之家,他的一生中,倍受冷落和贫穷的打击。他漂泊着,一生孤独,他用自己的全部热情选择了追逐艺术,追逐色彩,追逐梦想。  相似文献   

8.
大部分学者认为,鸡首壶在发展形成中,鸡首经历了由不通到通,由装饰性到实用性的过程。本文以鸡首壶的鸡首与壶身是否相通为出发点,分阶段考察鸡首壶鸡首与壶身相通与否的情况,再结合鸡首壶器型大小、出土墓葬规模、出土位置、出土数量以及窑址出土鸡首壶的情况等,探求鸡首壶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涂师平 《收藏家》2013,(1):61-62
中国古代瓷器有一种很典型的器物——鸡首壶,又名鸡头壶、天鸡壶、罂,这种壶是一种将壶的流(嘴)捏塑成鸡头状的盘口壶,它创烧于三国末年,经魏晋南北朝以至隋代的发展、演变,盛极一时,隋以后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0.
杜文 《收藏家》2005,(11):40-44
倒装壶又称内管壶,第一次看到的人会惊诧怎么还有这种壶底开孔的奇怪造型,其实该类壶应用了“连通容器液面等高”的物理原理,在壶内设置暗管与壶底相通,酒液并不会自底孔漏洒。倒装壶结构巧妙,与公道杯、转心瓶等属于古瓷中造型最奇特的品种,但在年代上,倒装壶的创烧年代应该是最早的。本文通过对五代至清代倒装壶资料的整理,就其造型起源与演变试加探讨。一、耀州窑青瓷倒装壶面世提到倒装壶,人们最耳熟能详的名品应属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五代至北宋初耀州窑青釉剔刻花狮流倒装壶(图1、2)。该壶高18.3、腹径14.3、底径7.5厘米。通体施青绿…  相似文献   

11.
刘慧中  潘娅 《南方文物》2014,(3):187-188
<正>鸡首壶是指带有鸡首状流的盘口壶,又名鸡头壶、天鸡壶。它创烧于三国末年,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演变,至隋朝盛行一时,隋以后逐渐消失。鸡首壶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器的一个重要类别,鸡首壶在当时非常流行。以往对鸡首壶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不同时代造型的演  相似文献   

12.
张昌平  汪涛 《文物》2015,(3):45-47,2,97,98
<正>陈侯壶是东周时期的一件青铜重器(封二∶1、2),早年著录于古董商卢芹斋1924年出版的图录~([1]),并为《商周彝器通考》等著作所引用~([2]),其后再无新的信息出现。2012年9月,陈侯壶重现于纽约苏富比秋季拍卖会[3]。拍卖展览中可以近距离检视此壶,因此观察到此壶的一些重要的形制特征,现介绍如下。根据卢芹斋图录,陈侯壶高46.5、口径22、腹围110厘米。此壶器盖已失,但器体在视觉上仍然高大、厚重,这缘于壶的体量较大、器壁较厚,同时壶的圆体较粗,使长颈及扁垂的腹部具有较强的横向张力。壶颈侧设一对兽首衔环耳,颈部到圈足饰五周龙纹构成的蟠螭纹。  相似文献   

13.
瓷壶史话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因此便有了盛水的壶。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陶壶是一种圆形深腹、小口的陶制容器。随着瓷壶的出现, 壶的用途开始细化,大致可分为:水壶、酒壶、茶壶、汤壶;器型多样化,有背壶、盘口壶、兽头壶、执壶、提梁壶;质地渐多, 主要有陶、瓷、铜、玉、金、银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质地壶的式样越来越多, 用途越来越广泛。瓷壶的出现与瓷器的产生和发展是分不开的。随着东汉时期瓷器的烧制成功,  相似文献   

14.
杨晶 《东方收藏》2022,(10):25-27
紫砂陶是世界陶瓷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具有可塑性强、透气性好等特性,同时又因其功能优势,在日常实用器具中脱颖而出,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工艺特征,从而深受世人的喜爱。基于此,本文对近代著名紫砂艺人朱可心的馆藏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其所蕴含的艺术内涵与人文特征,研究对象涉及报春壶、松鼠葡萄壶、彩蝶壶、常青壶、树桩笔架、四方塔竹壶、竹鼓壶等,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鸡头壶和龙柄壶是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代瓷器造型中引人注目的器类。鸡头壶最早大约出现于三国末年至两晋时期的南方地区,公元六世纪以后流行于大江南北,人唐以后渐趋消亡;龙柄壶流行于初、盛唐时期,一般认为,龙柄壶是以鸡头壶为祖形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6.
岳飏  王凯 《中华遗产》2009,(5):60-69
壶不养不出神 “养壶”,这在很多人看来多少有些匪夷所思。“藏壶”罢了,“用壶”也无妨,怎么还有“养壶”?确实,不是道中人,不明就里,就像玉不琢不成器一样,壶不养不出神,当一件紫砂壶出窑后,并不意味着它的艺术生命也告终结。从泥变成壶,最终能否成为一件价值连城的雅器,关键在于养壶者对它的造化。  相似文献   

17.
王健丽 《收藏家》2011,(7):54-58
鸡首壶俗称鸡头壶,也称天鸡壶,是指壶身一侧贴有鸡首状流的盘口壶,创烧于三国末年南方窑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隋时期,隋以后逐渐消失,起而代之的是执壶。鸡首壶的样式应该说是从盘口壶演变而来,在盘口壶的基础上,肩部两侧加有鸡头和把手。  相似文献   

18.
陆原 《风景名胜》2012,(3):104-107
苍岭古道,路宽足有五尺,两人相向而行,不需侧身相让。路面用大块岩石铺垫,岩石光滑如铜镜。向导说,这些岩石之所以这般光滑,是人们汗水浇润的结果。不管向导说的是不是真的,粗糙的路石竟被人们千踩万踏得光滑如镜,这足令我们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9.
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宋代青釉刻花倒灌壶(下简称倒灌壶),造型精美,结构奇特,堪称耀瓷中的稀世珍品.该倒灌壶七十年代出土于彬县,通高19厘米,底径7.5厘米,腹径14.3厘米.通体挂釉,釉色淡青且略泛灰白,有光泽.壶体分壶身、流、提梁三部分,壶身呈圆形,虚设的壶盖与壶浑然为一体,从上至下依次由联珠纹、双层浮雕柿蒂纹、线刻  相似文献   

20.
②“曼生壶”与“杨彭年制”款的紫砂壶曼生壶与杨彭年制款紫砂壶,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紫砂名品。一般人都熟知曼生是清代著名画家、篆刻家陈鸿寿的别名(清乾隆三十三年——道光二年)。他亲自设计,亲自动手在壶身镌刻诗句和曼生铭,因此得名“曼生壶”。又一说陈鸿寿喜爱紫砂壶,在宜兴作官时其居处名为“阿曼陀室”,所以曼生壶的底款为“阿曼陀室”四篆字印章式款。还有陈鸿寿将设计好的壶往往交给制壶名匠杨彭年制作。将工匠的名字印在壶盖里或壶柄的下端。陈鸿寿本人在壶身镌刻的铭文也很讲究,或切壶或切茶,或取自商周青铜器或历史典故、座右铭等。以上是对曼生壶的一般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