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丝绸之路》2005,(2):46-47
佛陀的前世曾经是生活在恒河旁的一只九色鹿王。一天,有一个人掉进河水中,仰天呼救,正逢九色鹿王从河边经过。看到溺水人即将被激浪吞没,九色鹿王奋不顾身将溺水人驮上岸来。  相似文献   

2.
龟兹石窟新考证出了"频婆娑罗王迎佛"、"伊罗钵多罗龙王礼佛"、"佛履三道宝阶降还"等佛陀重大教化事迹,丰富了龟兹石窟佛陀教化事迹的内容,对龟兹佛教思想理念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一、对龟兹佛教说一切有部"佛陀观"认识的深化;二、对说一切有部"过去佛"思想的深刻理解;三、龟兹石窟佛陀事迹的丰富多彩,是部派佛教经量部"譬喻师"影响的结果;四、新考证的佛陀重大教化事迹,是对龟兹佛教与石窟艺术运用"毗昙学"考察与解读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3.
放下什么 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双手捧着花瓶来到佛陀座前,将花瓶献给佛陀,并请佛陀开示佛法。 佛陀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黑指婆罗门立刻将左手拿的花瓶放了下来。佛陀又说:"放下!"黑指婆罗门于是将右手拿的花瓶也放下来。  相似文献   

4.
"舍利"一词,为梵文Sarira音译,又称"设利罗"、"室利罗",中文意译为"遗骨"、"灵骨"等.通常指佛陀之遗骨,称佛骨、佛舍利,后亦指高僧之遗骨.舍利信仰是佛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舍利信仰,实质上是对佛陀的敬仰与怀念.佛涅槃后,佛教徒基于对佛陀的思念,将佛陀的遗骸珍藏起来,表示对佛陀永远的缅怀和寄以亲近佛陀的意愿....  相似文献   

5.
五种非人     
常有人问:佛陀会不会"骂"人?答案是会,只是佛陀骂人很有艺术,例如在《增一阿含经》里,佛陀举出了五种人:应笑而不笑、应喜而不喜、应慈而不慈、闻恶而不改、闻善而不乐,佛陀称这五种人为"非人",也就是不像人。为什么佛陀称这五种人为非人呢?因为:一、应笑而不笑:常常在大众场合,大家在谈天说笑,气氛很融洽、很欢喜,偏偏有人就是绷着脸,不肯  相似文献   

6.
西藏珍宝     
正合金嵌银错铜释迦牟尼坐像释迦牟尼佛,出身释迦王族,父亲为净饭王,母亲是摩耶王妃,于金猴年四月七日诞生于蓝毗尼园。释尊在少年时代就精通世间六十四种技艺,迎娶果耶等妃子并主持国政。二十九岁时逃离王宫出家,独往净塔下自然领受近圆比丘戒,在尼连禅河岸边苦行六年,于三十五岁的木马年四月十五日清晨证得圆满正等正觉成佛。之后,在印度境内波罗奈斯城、王舍城、灵鹫山等地先后三次转法轮传授佛法,高寿八十一岁时在拘尸那城涅槃。佛陀涅槃后,在佛教兴盛地区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佛陀造像。  相似文献   

7.
时旭 《神州》2014,(2):254-255
在克孜尔205窟的壁画中,画匠以"画中画"的形式借由行雨大臣之手委婉告诉阿阇世王佛陀涅槃的消息。"画中画"也称作"四相图",以树下诞生、降魔成道、初转法轮和涅槃入灭四件事为要素,其与大乘了义经典《金刚经》的"四相",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有内旨上的关涉。  相似文献   

8.
《湖南文史》2009,(7):34-35
“大千世界”是佛教语。据《华严经》卷四,以须弥山为中心,以铁围山为外廓,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和七山八海,叫做一个小世界。须弥山的问题,至今仍是佛教学中的谜,一些开明的看法(如日本学者),说是出于印度古老的传说。佛陀在世时,仅是借用传说来阐明佛法,传说中的须弥山或有或无,不是佛陀所要阐明的目的,佛陀的目的,乃是利用须弥山的传说来阐明觉世济民的佛法。  相似文献   

9.
“没有上师之前,就无佛陀之说;千年佛陀之果,源自上师之因”。正是由于视上师为佛陀的传统文化观念,上师或祖师像成为藏传佛教造型艺术当中最为普遍,最具特色的一种题材。不论是唐卡,壁画等绘画艺术,还是石刻、泥塑、木雕、金属等造像艺术,上师像都是题款最多的一项作品,这将十分有助于后人辨认他们的具体身份和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宗派的造像风格。  相似文献   

10.
杨燕 《丝绸之路》2011,(8):75-77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与阶级应运而生。对此,佛陀提出了其理想的政治诉求,即"以佛法治国",它包括了最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社会政治主张以及理想的政府职能。虽然这些理想政策的实施曾经取得过良好的效果,但最终却不能持久。佛陀已经认识到了菩萨与众生、个人与社会、国家与万民、佛法与国家等一系列永恒的政治问题。而这一切又都充分说明佛陀最终追求的是全人类社会乃至一切生灵的幸福。  相似文献   

11.
当世人处于自以为是清醒的人生而其实仍游离于混沌浊世的梦境中,有一个人把自己叫醒了,他叫乔达摩·悉达多,后来,信徒们奉他为宗教信仰之神,尊称释迦牟尼,佛陀。 当世上所有的地方还沉浸在用文学、音乐、绘画和片段的雕刻去赞颂佛陀的成就时,有一个地方已经在用石头去雕刻佛陀那具有传奇色彰的绚烂的生命赞唱,那便是来自东方的云冈石窟。[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风景名胜》2012,(10):136-137
《风景名胜》杂志9月刊中介绍过一条浙江省中旅新推出的旅游线路"台湾佛教禅修之旅"。其中就有一站是去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当时我还不知道在一个纪念馆中耗上一天时间有何意义,去了才知道,其实在这个佛陀纪念馆里住上两天都是可以的。佛陀纪念馆占地100公顷,内有高108米的全球最高坐佛,并典藏一颗全球仅有三粒的"佛牙合利",此馆内有玉佛殿、金佛殿、佛教地宫还原、佛陀的一生4D电影等等,细细游览恐怕是要一整天的时间。此处还有一家别具风格的素菜馆——滴水坊。滴水坊就在礼敬大堂一楼,里面的装修风格极具现代,完全没有佛教或是普通素菜馆的古典装饰。落地玻璃窗边都是两至三位就餐的休闲卡座。就连端上来的菜品也找不到素斋的影子。  相似文献   

13.
有唐一代,密教盛行,尤其是佛陀波利所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更是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关于佛陀波利来华事迹及其<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翻译相关问题,鲜有学者论述,笔者不揣浅陋,对此作一研究,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4.
菩萨是印度梵文“菩提萨”的略称。“菩提”汉译是“觉悟”。“萨”汉译是“众生”或“有情”(一切有情感的动物)。用大乘佛教的理论说,凡是立志修行、求得觉悟的众生都可以称为菩萨。敦煌壁画、彩塑中的菩萨像千姿百态、种类繁多,但按佛教理论,依据菩萨的地位和职能,大体上可归纳为两大类:一、胁侍菩萨。是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其觉悟将等同于佛陀的觉悟。在没有成佛前,常侍佛陀的身边。协助佛陀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每位佛陀都有两位或几位胁侍菩萨。壁画上经常画的是“八大胁侍菩萨”,即释迦牟尼佛的胁侍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阿弥陀佛的…  相似文献   

15.
佛像的起源和秣菟罗造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佛像起源于何时、何地,学术界已经历了长期的争论,至今仍无定论.笔者在此想就该问题的大致过程作一简单回顾,对秣菟罗(Mathurā)佛和犍陀罗(Gandhāra) 佛的大致年代和秣菟罗佛的样式特征以及时代变迁作一探讨.释迦在世时代(公元前560年左右至公元前480年左右)自不待言,至少在公元前1世纪之前.佛陀不可能以人的形象出现于世.只要注意一下巴尔托(Bhārhut) 的栏楯浮雕(公元前100年左右)和桑奇(sānchi)第一塔塔门浮雕(公元前后),只不过存在佛传图以及圣树、圣坛、法轮、佛足迹等佛的象征物.贵霜(kushān)王朝的迦腻色伽(kaniska)王时出现了佛像已是毫无疑问的了.迦腻色伽王时期的货币上面佛像和菩萨像伴有希腊文字“Boddo=Buddha”(佛陀)、“Sakamaho Bouāo=sākyamuni Buddha”(释迦牟尼佛陀)、“Metrago Boudo=MaitreyaBuddha”(弥勒佛)的铭文,并且,刻有“迦腻色伽○年”的纪年铭的弥勒佛像,已发现十多座.  相似文献   

16.
佛塔是佛陀的象征,礼敬佛塔即礼敬佛陀。因此,佛塔成为佛教文物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类别。我们不仅要研究散落在各地作为大型建筑物的佛塔,也要关注各地博物馆馆藏文物中的小型佛塔。本文对甘肃馆藏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小型佛塔精品作一介绍,与大家共同商讨研究。  相似文献   

17.
佛陀跋陀罗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来华传教的西域僧人中十分重要的一位。在后秦长安时,他与鸠摩罗什的矛盾,很重要的方面是对于传教理念的差别。佛陀跋陀罗保持着与统治者的疏离,而鸠摩罗什选择依附于姚秦宫廷。他的这种态度受到致力于佛教独立化的庐山慧远的赞赏,并且在南方佛教界也备受尊敬。作为南朝佛教史家,相比于僧祐的《出三藏记集》,慧皎在《高僧传》中也不掩饰对佛陀跋陀罗的推崇,这一切正是南朝时期中国佛教界的一些代表人物积极寻求精神独立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在佛教史上,“佛、法、僧”被称为佛教三宝,“一切之佛陀,佛宝也;佛陀所说之教法,法宝也;随其教法而修业,僧宝也。”其中,佛陀所说之教法,被视为世之财宝而珍重,后整理成浩繁的佛教经典,极受尊崇。故而藏经也就成为佛教寺院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专设藏经之所和藏经之器,藏经之器称作“经藏”,即供存放经卷之书橱。“经藏”收藏佛经的形式有“壁藏”和“转轮藏”两种形式,壁  相似文献   

19.
塔庙,梵stapa,音译瘁堵波,原义为“坟”。它的起源甚早,并不始于佛陀,吠陀时代的印度诸王死后皆筑一半圆形的坟,即为后来佛教瘁堵波的雏形。在古代印度大概只有崇高地位的人死后才能得到这种礼遇。因而佛陀说:“天下有四种应得起塔,香花缯  相似文献   

20.
北魏时期,云冈石窟第一期与第二期佛像背光形制与内容有差异与联系。形制上,第二期比第一期类型多,程式稳定。结构内容上,第二期延续第一期,但各有特色。第一期以供养佛陀为主题,建立佛陀信仰即王权信仰。第二期以愉悦佛陀为主题,营造华美佛国净域。第一期佛像背光内容突出"供养天人与化佛",这与北魏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实施的政治制度等有直接联系,也与信仰有紧密关系。第二期造像背光,内容程式化,富丽纤巧,体现了北魏权贵信众对佛国世界的赞美与向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