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红楼梦》是中国拥有读者最多的书籍之一,常州人对于《红楼梦》怀有一种特殊情怀。《红楼梦》第120回写贾宝玉在“毗陵驿”的运河船头拜别父亲贾政,消失在常州郊外白茫茫雪原的一座土坡后面。笔者曾撰有《红楼遗梦在常州——〈红楼梦〉故事终结地考》[1]与《〈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密不可分之微观探析——力证结束于常州运河畔毗陵驿的全书是曹雪芹原著》[2]两文,力证常州为“红楼圆结地”。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第五回,在十二钗图册及其题词后面,曾写贾宝玉听到《红楼梦曲》共十四支。除了作为引子的首曲和尾曲外,中间有十二支。这十二支的后十支咏谁,是很清楚的,红学界没有异议。这十二支的前二支,即《终身误》和《枉凝眉》咏谁,颇有分歧。笔者也略陈管见如下。我认为,要正确理解这二支曲文的内容,要坚持这样两个互相关联的原则。一是要抓住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创作主旨,因为《红楼梦曲》是在正册题词之后,对十二钗的命运作进一步抒情咏叹。曲文既概括了她们的终身,又抒发了作者(有时以贾宝玉的身份)对她们的  相似文献   

3.
如何正确理解甄宝玉形象——驳程、高续书说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甄宝玉好像是一个扑朔迷离的人物,俞平伯先生研究《红楼梦》三十多年以后,还说甄宝玉和贾宝玉并存“大不可解”,并没强加评论。近年来,持程、高续书论者有的抨击后四十回中甄宝玉是续书的败笔,甚至是全书的败笔。究竟是否是败笔,贾、甄二玉并存有何意义,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那兼具灵性和诗情的贵公子贾宝玉,是中国学殿堂中具有经典意义和独特价值的人物。百年以来,许多红学家在痴迷于贾宝玉的复杂人性之外,更断定他就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但是,除了煊赫的家世和多乖的命运外,曹氏本人从年龄、经历、个性到才情,都与他理想中的宝玉存在一定距  相似文献   

5.
神话引子是《红楼梦》全书的源起,也是统摄。它以神话先验的形式为书中的人与事做了归宿式的了结,这与贾宝玉的思想历程、人生抉择相吻合。也就是说,《红楼梦》神话引子的叙述结构与贾宝玉人生抉择的情节结构之间,有着深刻的意义联系。作者以宗教的现实性关怀和终极性关怀作为贾宝玉人生的归宿,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思想的剧烈嬗变后,贾宝玉最终选择了遁入空门。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是走出劫难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小说思想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要算《红楼梦》。它闪耀着反封建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芒。《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中,是被皇帝抄了家的。曹家败落后,雪芹逐步看清了封建制度和贵族阶级的腐朽没落,表现出对贵族世界的不满和反抗。这样一部作品,这样一个作家,在封建社会里,必然要被看作"异端",受到统治阶级的仇恨和迫害。于是,《红楼梦》前八十回屡遭禁毁,后几十回原稿因不敢续传而迷失,  相似文献   

7.
论《山海经》所说的赤水、黑水和昆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山海经》所说的赤水、黑水和昆仑刘建华我国文学上的泰斗曹雪芹说:他在创作红楼梦时,采取了将“真事隐去”的形式。其实这样做的发明权并不属于曹氏,远在曹氏1800余年已基本写成的《山海经·海经》中就已经这样做啦。在《海经》的首篇《海外南经》唯一用了真地...  相似文献   

8.
纳兰诗词与《红楼梦》张一民“一梦红楼感纳兰”。曹雪芹小说《红楼梦》问世不久,就有人为之索隐抉微,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先河。索隐派最早提出的是“纳兰”说:即《红楼梦》乃写康熙朝大学士明珠家事,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就是贾宝玉的原型。始作俑者当为乾隆皇帝...  相似文献   

9.
《旅游》1997,(4)
北普陀影视城里的雪芹祠当你走进北普陀影视城,面对着身披5000吨太湖石笑迎宾客的罗汉山,最先看到的是举世第一次为世界文学巨匠、中国文学的骄子、《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建造的祠堂——雪芹祠。雪芹祠是由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提议,由第一个以影视形式叙述曹雪芹故...  相似文献   

10.
真是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完的曹雪芹,辨不清的四十回,登不上的青埂峰。难怪去年在江苏南京召开的《红楼梦》座谈会上,一位同志发言的第一句话就是“曹雪芹万岁!《红楼梦》无疆!”可见伟人、伟著之影响。 1980年一个仲夏之夜,我和三个大学同学冒昧拜访了香山正白旗村三十九号的主人舒成勋先生。由于他的指引,我开始对曹雪芹在香山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那兼具灵性和诗情的贵公子贾宝玉,是中国文学殿堂中具有经典意义和独特价值的人物。百年以来,许多红学家在痴迷于贾宝玉的复杂人性之外,更断定他就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但是,除了煊赫的家世和多乖的命运外,曹氏本人从年龄、经历、个性到才情,都与他理想中的宝玉存在一定距离。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几乎与曹氏家族同时代的满清公子纳兰性德。而纳兰词、纳兰情也以其独特的美丽,成为超越民族、跨越时代的文化符号,纳兰留在江南的南京、无锡、苏州的绝世才华和情谊,更是感动着一代代人心。一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是康熙朝大…  相似文献   

12.
蒋金星 《清史研究》2003,(4):111-114
被誉为我国古典小说顶峰的《红楼梦》 ,是我国古代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原名《石头记》 ,又名《金玉缘》 ,共一百二十回 ,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撰 ,续补后四十回者一般被认为是高鹗。长期困扰红学研究学者们的难题之一———高鹗的籍贯在今天的沈阳还是铁岭 ,学术界存有较大的分歧。 1 999年第 4期《清史研究》上《新发现高鹗会试履历中的籍贯与生年》 (以下简称《新》)一文认为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今天沈阳北陵公园之北的三台子地方 ,即为高鹗的祖居地。”① 其根据是《清代朱卷集成》中的高鹗…  相似文献   

13.
一、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角《红楼梦》里众多的人物中,主角是贾宝玉。既然是以宝玉为主角,那么这小说的主线就只能通过这个主要人物去探索,去分析。有人说《红楼梦》的主线是表现贾府必然衰亡败落的过程,由盛而衰的经历。但这显然和作者把宝玉当作主人公来写的目的是游离的。因为贾府的败落或由盛而衰,宝玉并非关键人物。贾府既不由他而盛也不由他而衰。  相似文献   

14.
正以一部著作形成一门独特的学问,《红楼梦》空前绝后;以一部作品成就一代文学巨匠,曹雪芹当为翘楚。几百年来,浩如瀚海的红学研究著作辈出,人们试图从这部巨著中寻找蛛丝马迹,以解开一个又一个萦绕在人们心头的谜团,探究一层又一层被历史尘封的真相。其中,《红楼梦》的语言研究当数极其重要的一支。究竟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采用了多少种方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语言尤其是方言,是社会赋予人生的一种特殊印记。"少小离家老大归",不变的往往是"乡音"。因此,研究作品的语言绝不能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是形象的中国封建社会衰亡史。现在大家看到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是曹雪芹的原作,后四十回是高鹗的续作。原作和续作,都经过多次增删修改,形成了不少底稿  相似文献   

16.
吴情 《沧桑》2011,(6):127-129
《红楼梦》里贾宝玉对众女儿的痴性至情为无数人言说,这个被称为“混世魔王”、位列“诸艳之冠”的宝玉,在现实世界的劫难中行走,看遍美好真性毁灭的悲剧,他是“现实世界中的怪癖之人,精神王国里的受难行者”。本文主要立足于《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内容,论述贾宝玉对世事“拯救不得,逍遥不忍”的精神矛盾,及其隐藏在为天下女儿“葬情”的痴性下,“成人与孩童”的角色挣扎,以此一探《红楼梦》言说的人类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7.
多年阅读《红楼梦》,对八十回后曹雪芹原稿的情节,根据前面的伏线,略有领悟。兹以本书八十回原文为证,写出浅见,以就正于中外红学专家。 一 《红楼梦》全书只有一百回 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我们可以看出著者原来计划只写一百回,我们这种看法的根据是: (一)、脂本二十五回书眉批说:“通灵玉除邪,全部百回只此一见,何得再言僧道跺迹虚实,幻笔,幻想写幻人于幻,又也。壬午,孟夏雨窗。  相似文献   

18.
现存《红楼梦》(《石头记》)所有的版本,都只是过录本。这些:过录本,完全有可能不是抄自一种版本,而是拼凑抄的,即都不是据曹雪芹的原稿抄录的(更不是曹雪芹的原稿),这样也就难免出现矛盾现象了。因此,《红楼梦》中存在的“矛盾”现象,不一定都是曹雪芹造成的,而有些是在后来的传抄过程中造成的。同时,还有一些是由于曹雪芹在“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中,“修改未尽”而留下的“痕迹”。另外,也与作者的注重写意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大荒山青峰下的贾宝玉突又生出补天之志,还俗回到了人间。这时已是晚清,早没了荣国府与宁国府,也不再有黛玉、宝钗与大观园里的莺莺燕燕。随贾宝玉一同穿越到晚清的,只有小厮焙茗与呆霸王薛蟠。这是吴趴人1905一1906年间创作的科幻小说《新石头记》里的设定。不同于一般的《红楼梦》续作,这部幻想小说无意接续原著人物的命运。在开篇作者便明言,他只是欲借贾宝玉这个极具知名度的文化符号,来“写写自家的怀抱”。  相似文献   

20.
1928年,《文学周报》五卷二十五号刊载了郭绍虞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介绍〈歧路灯〉》。文章一上来就说:“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而不知道《歧路灯》,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的作者曹雪芹与吴敬梓而不知道《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这三部差不多同时的长篇著作,而显晦之不同有如此!这诚是近世小说史上一件不平常的事实。”接着,文章将《歧路灯》与《儒林外史》、《红楼梦》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歧路灯》亦正有足以胜过《红楼梦》与《儒林外史》者在”。几个月后,朱自清又在《一般》第六卷第四号上发表了《歧路灯》一文,认为“《歧路灯》是中国旧来仅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