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地方志》2011,(4):18-18
近日,由省志办、淮安市志办合作组织人员点校整理的嘉靖《两淮盐法志》点校本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志刊成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由两淮巡盐御史杨选、两淮都转运盐使陈暹修,举人史起蛰、张榘撰。全书分12卷,约30万字,资料丰赡,体例严整,全面翔实地记载了明嘉靖以前两淮盐务情况。  相似文献   

2.
吴昆 《炎黄春秋》2011,(8):47-48
1962年2月23日,在全国讨论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激烈争论中,伯父吴晗对我的意见回了一封信。自此以后,我就再也没收到过他的信。因为他在写这封信之后不久,就被隔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直到1969年10月11日在残酷迫害下致死。  相似文献   

3.
2011年10月16日,海安县角斜镇与老坝港镇合并,新建成海安县老坝港滨海新区(角斜镇)。这一决定充分体现了“区镇合一,突出园区,全面融合,一步到位”的战略方针。原老坝港镇由旧场乡与老坝港乡合并而成,而“旧场”历史上即为角斜盐场,据《两淮盐法志》.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们先认识一个字:鹾,读cuó。古时候称经管食盐的事务为鹾政,称从事食盐经销者为鹾商,干盐业相关工作称为业鹾。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们再一起认识一个名词:淮盐。产于今江苏省北部沿海一带的食盐的称谓。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为淮北盐场,淮河以南为淮南盐场,是中国古代四大海盐产区之一。《两淮盐法志》所谓两淮地域,涵盖于此。本书两淮的概念,与今安徽省淮南、淮北两市无关。  相似文献   

5.
清代两淮盐务在其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两淮盐务改革剔除积弊,振兴盐业,为历代改革家所推崇。清代两淮地区的盐政体制经历了从清初的纲盐制到道光年间的票盐制,继而发展成循环转运制的历程。本文通过探究法论述清道光、咸丰年间的两次盐法改革的过程与关系,以期廓清清代票盐法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王文耀  王保春 《百年潮》2004,(12):44-48
1981年陈伯达假释之后,住在北京复兴医院治病.当时,陈的家已不存在.假释以后谁来安排他的生活,怎么联系,就成了问题.他的妻子在"文革"中闹离婚,被送往山东"疗养"去了;大儿子已经自杀身亡;次子先插队内蒙古,后去河北省当工人;女儿去南方当工人;小儿子由保姆领走了.公安机关在北京不知找何人与陈联系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7.
《大新县志》是早期出版的新志中一部比较好的志书。我在该志出版后不久就有幸拜读过 ,获益不浅。由于当时我忙于志稿的编写 ,未能对整部志书作深入研究 ,我只就该志的选材问题撰文给予评介 ,引起该志主编童健飞同志的高度重视 ,将我的拙文交《广西地方志》(1 989年第 5期 )发表。时隔九年之后 ,又从《广西地方志》1 998年第 6期上读到童健飞同志撰写的“《大新县志》出版九年后的反思”一文 ,全文以实事求是的态度 ,认真分析来自各方面的意见 ,对《大新县志》进行自我解剖 ,既肯定成功之处 ,又指出它的不足。这一实践经验的总结 ,是对新方…  相似文献   

8.
在《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一卷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下有这样一段注释:“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1948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注释限于篇幅,并没有让读者完全了解这篇文章历史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9.
刘丽川上洪秀全奏折时间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从兵 《史学月刊》2005,(3):126-128
在上海小刀会于1853年9月7日起义不久,为寻求太平天国的支持,刘丽川即给洪秀全去信,他自称“未受职臣”,并称这封信为“奏折”。他托准备到太平天国统治区销售武器的英人温那治转送。9月29日,这封信在镇江被上海道台吴健彰截获。  相似文献   

10.
一、出家、嗣法与弘道陈希迁(700—790年),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人。他白幼聪慧过人,七八岁时就萌发了出家之志。当时禅宗六祖惠能在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传授“顿教”禅法,声名目著。  相似文献   

11.
晒盐法的发明是制盐技术史上的一大进步,它肇始于处于边缘地位的福建盐区.到明中后期,晒盐法因其经济、实用、高效的特点而被推广到诸多盐区.但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淮南盐区却抵制这一新技术,直到清初才开始零星地试用晒盐法.晒盐法于明代没能在淮南盐区推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煎盐法是和利于国家严密控制盐业生产的"团煎法"、"火伏法"、"簿历法"等措施相配套的,国家自然不愿意从根本上做出改变.处于核心地位的两淮盐区因受国家政策的钳制,故其在管理及经营模式上体现出被动性和教条性;二是晒盐法对明代盐业体制起着分化作用,加剧了余盐、私盐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陈伯达假释以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陈伯达假释之后,住在北京复兴医院治病。当时,陈的家已不存在。假释以后谁来安排他的生活,怎么联系,就成了问题。他的妻子在“文革”中闹离婚,被送往山东“疗养”去了;大儿子已经自杀身亡;次子先插队内蒙古,后去河北省当工人;女儿去南方当工人;小儿子由保姆领走了。公安机关在北京不知找何人与陈联系较为合适。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领导同志想到我们两人曾在陈伯达那儿工作过,便把与陈联系的事情交代给了我们。我们很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相似文献   

13.
从慕名到相识我和孙犁相识较晚,那是日本宣布投降不久,他由延安重返冀中之后。当时《冀中导报》在河间,孙犁奉冀中区党委之命与报社住在一起,负责编辑《平原杂志》和《冀中导报》的文艺副刊。那时他可以说是“十分繁忙”。上半月,孙犁经常到各地体验生活,搞创作;下半月回报社编排稿件,发稿以后就又走了。《平原杂志》先后出了六期,他仿照鲁迅编杂志的方法,每期都要写较长的编后记。除了编刊物外,他还在河间第八中学教一个班的国文。他这样做,除了有意模仿“五四”以来某些城市作家的职业习惯外,“还有调剂生活的意味,跑跑路,…  相似文献   

14.
赖晨 《湖南文史》2012,(2):21-21
在清乾隆年间,两淮有一名叫黄均太的盐商,他是两淮八大盐商之首,家资累万,生活骄奢。他吃一碗蛋炒饭,要花费50两银子。这碗蛋炒饭要保证每粒米都百分之百的完整,又必须粒粒米全部分开,还必须每粒米都泡透蛋汁,外呈金黄.内芯雪白。配这碗饭的要有百鱼汤,包括鲫鱼舌、鲤鱼白、  相似文献   

15.
胡适求和,却身染痢疾和痔疮 倒也有趣,胡适被郭沫若痛斥一回之后,不是“应战”,而是“求和”。胡适给郭沫若写了一封较长的信。这封信在今天还能看到,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胡适书信集》中就收有这封信。郭沫若在《学生时代》中正好提到了胡适的求和情况和信件的片断:“一鼓的作气的确是很勇猛,使敌对者对于我们也隐隐生了一种畏惧。《周报》发刊不久,《季刊》的四期又出版了,那里面有我的《卓文君》,达夫的《采石矶》,不期然地同时刻薄了考据家,把胡博士骂我们‘浅薄无聊’的话来发挥过一下。就在那时候胡大博士到了上海,他…  相似文献   

16.
大宝 《世界》2008,(4):72-77
Celso是我见过最搞怪的外交官。抱歉,我总以这句话作为开头来形容他。即使在北京,他也爱阳光、美酒,当然还有美女。还好他的公寓朝南,上午要是没事,他就会躺在床上晒太阳,就当自己是在依帕内玛海滩(Ipanema beach)了。他喜欢在自己的小公寓里搞聚会,每次都叫一堆美女。常常听说他疯狂地陷入爱河,可过后不久就以悲剧收场。不,对于一个里约热内卢(Rio de Janeiro)人,生活里永远不会有悲剧,在他们,生命是用来享受的。  相似文献   

17.
乔崖 《贵阳文史》2007,(5):16-19
1952年秋天,我在贵州省委办公厅党刊编辑室工作。当时入党不久,工作热情很高,一心想把工作搞好。就在这个时候,省委副秘书长闫学增同志找我谈话。他说,苏政委(因为他是省委书记,又是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大家都习惯地这样称呼他1想物色一个合适的秘书,我们认为你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8.
正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清晨去世,临终前,他叮嘱儿子韦韬和儿媳陈小曼:"那两封信一定要在我死后上报党中央和交给中国作家协会,不要在我生前交出。"这样的叮嘱意味深长,也是茅盾未了的两桩心愿。茅盾所说的两封信写于1981年3月14日,是在他头一天较严重的昏迷之后,又清醒过来笔录的。他让守护在病床前的儿子韦韬将他扶起来,要亲自执笔写出来。韦韬  相似文献   

19.
疯人的思维——社论出笼 凡是从那个岁月里过来的人都不会忘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发出不久的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在当时很有影响的社论,题目叫《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这一篇社论对于"文化大革命"起着推波助澜,煽风点火的作用. 当时不少人将这篇社论奉若神明,大小单位都组织学习. 人们惊魂失魄地预感到一场灾难即将降临.就是一些平时不大过问政治的人,这时也感觉到这篇社论是有来头的.  相似文献   

20.
《洪武杭州府志》是明代杭州的第一部府志,也是继宋临安三志之后又一部重要的杭州方志。作者是当时颇负文名的徐一夔。惜不久这部府志就散佚了。明嘉靖间,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谈及是书,但称“今不传”;明王圻纂《续文献通考》、清官修《明史》,均未著录此志。明夏时正作《成化杭州府志序》,虽提到“郡有旧志,洪武中郡学教授徐一夔所修,”但于该书的卷数、体例均无考。至于该志纂人徐一夔的事迹,《明史》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