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4年,定兴县南旺村发现两件有铭铜兵器,后入藏定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分别定名为"燕王喜戈"和"燕王喜矛"。经与《殷周金文集成》中收录的燕王兵器上的铭文进行对比,认为这两件兵器应为"郾王■"兵器,应定名为"八年郾王■铜戈""八年郾王■铜矛"。由铭文中的"八年"纪年推断,郾王■即燕武成王。  相似文献   

2.
郾王喜矛、郾王喜戈、鹰节、七年剑是《殷周金文集成》所收录的四件战国时期燕赵青铜器,但原书对铭文的释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文章对其中的"权""桀""俫""有""叚"等字进行了重新考释,并对其铭文作了重新释读。  相似文献   

3.
<正>衰鼎有铭文6字:"衰作父癸宝鼎",《殷周金文集成》未收此器,《金文总集》和《商周金文集成》收录~①。据孙稚雏《金文著录简目》~②,衰鼎的铭文拓本或摹本见于如下多种旧著录:1886年徐同柏《从古堂款识学》13.11(摹本)~③,1895年吴式芬《捃古录金文》一  相似文献   

4.
刘体智善斋旧藏"元年师兑簋"两件,《殷周金文集成》编号分别是4274、4275。通过比对字形,知4274之盖铭当为伪作。"三年师兑簋"本只有一件,归丁麟年,丁氏在未除锈前对器铭施拓,除锈后再施拓。罗振玉误以未除锈时之拓属另一器,《集成》将此之作为另一件三年师兑簋的拓片,编号4319。此二拓均有问题,权威金文著录书籍如《殷周金文集成》等当予存疑。  相似文献   

5.
二年主父戈与王何立事戈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简称“《集成》”)第17册11364号著录一件战国赵“二年戈” ,原器曾为清末陈介祺(斋)旧藏 ,今不知下落。笔者见过该戈的两件全形原拓本(图一)[1],内部刻铭可释为 :“二年 ,(主)父攻(工)正明(?)我□ ,左工师邬许 ,马重丹所为。”胡部铸铭可释为 :“□奔。”(图二)从拓本看 ,戈阑侧加宽加厚 ,这种特征见于战国中晚期。铭文“我”字之上一字不能确释 ,其下一字仅余残画 ,铭末“所”下之字也有残损 ,但还可以看出应是“为”字。赵国题铭常在铭末有“所为”二字[2],这是此戈国别当属赵国的证据之一。戈胡部的铭文可能是…  相似文献   

6.
近出殷周金文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殷周金文集成》各册出版以后的十余年间,陆续出土和发现了1500件新的金文资料,作者将新资料辑成《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一书,并对这批资料作了总体综述。本文从中选出数十篇铭文加以简单的考证分析,指出其对金文总体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殷周金文集成》称为“能原镈”的两件鸟虫书镈,自清代出土著录以来,常为学者重视,认为文字奇奥难识。1990年,浙江省博物馆曹锦炎先生在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年会上所宣读的《“能原”镈铭文初探》一文引起不少专家讨论,见仁见智,各有不同。本文想就有关问题说一些个人意见,望读者不吝指教。  相似文献   

8.
论师询簋的史实和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景成 《南方文物》2008,(4):104-107
师询簋最早著录于宋代薛尚功所作《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14·14)中,《殷周金文集成》收入于第八册中,编号为4342。原器已失,器形不详,铭文亦只见摹本,释文作:  相似文献   

9.
汪涛  张昌平 《南方文物》2014,(4):168-173
<正>苏富比2014年春拍中,有一批有铭青铜器原来为清末名士吴大澂、张廷济、刘体智的收藏,其后辗转到日本,为私家所藏。这些青铜器铭文在清末就已经被著录,且都曾收入民国时期青铜器铭文集大成的《三代吉金文存》(《三代》)1,相应的,当代铭文著作《金文总集》、《殷周金文集成》(《集成》)也都有录入。这样流传有序的青铜器,在古代艺术品收藏中格外珍贵,特别是这些青铜器大部分的器影图像,并未曾公开。尤其吴大澂的青铜器与他的著录拓本同时出现,器、拓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0.
一、■从簋盖铭文考释《殷周金文集成》收录了一篇《■从簋盖铭文》拓本,此簋盖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在通史陈列中展出。簋身已失,仅存盖。盖圆形,土带捉手,饰直棱纹(图一)。铭文在盖内,共九行九十六字,重文二,释文如下:隹(惟)卅又一年三月初吉壬辰, 王才(在)周康宫  相似文献   

11.
新出《殷周金文集成》第五册100页载有"廿三年槀朝鼎"铭二,分别编号为2693·1、2693·2,当为盖铭与器铭。鼎藏上海博物馆,器形未见。铭文旧也未见著录,此为首次刊布,少数字迹不清,但铭意可  相似文献   

12.
曾姬无卹壶共两件,1932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中,两壶内壁均铸铭文5行,<集成>著录为9710、9711号. 两壶自出土以降,因铭文的史料价值而备受学人关注.虽然铭文的释读今天已经基本上有了共识,但笔者感到个别考释还有探讨的余地.今采众家之长,间出己意,将该器铭文隶定释读如下,并就"宅兹漾陲蒿间之无匹"试作解诂,敬请方家雅正.  相似文献   

13.
湖北出土两件铜戈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见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第17册。该册图录为兵器部,其中有两件铜戈,分别出自湖北的江陵与枝江,是首次披露的新资料。数年前,我曾得到江陵所出的一件铜戈拓片,因该戈尚未正式发表,故未收入拙著《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枝江所出的一件,杨权喜先生曾在其论文中提到,但未附拓片。我曾去信湖北省文物商店,请协助作一拓片,函复该店仓库有待清理.一时难以满足要求,故在上述拙著中也未收进该戈拓片,仅附杨权喜先生提供的临写本。由于未能见到此戈拓片,对铭文的某些字不敢肯定,故多缺释。今草此小文,对上述二戈铭文作简短考释,也算对拙著作一点补充修正。  相似文献   

14.
《文博》2010,(4)
上海博物馆藏"小子■簋"(《集成》3904)系真器伪铭。本文通过对其铭文字形、辞例的分析,认为该伪铭并非臆造,当有所本,且仿制较精,与真铭的距离不会太大。由于真铭所在的器物未见著录,我们仍可将"小子■簋"铭作为一篇早期记事金文来使用。"小子■簋"铭的时代当定在"商代晚  相似文献   

15.
疑尊、疑卣铭文开头人的名号应释为"中義子父",金文中偶尔有这种"伯"、"仲"、"叔"、"季"与"父"之间有二字的名号。疑尊器底铭文第一行"于"下的字应依李学勤先生释为"卜",其写法与甲骨文中部分"卜"字相同,这可能与器主是西周早期商遗民有关。"卜鄂侯于盩城",即通过占卜的方式让鄂侯到盩城建都。铭文第二行的■字,释读尚需进一步探讨。《记一件新见铭文铜戈》公布的齐国铜戈,铭文第一字当释为"栗"。"栗成"即"栗城",盖即秦汉时之栗;后世之"栗城",在今河南夏邑县。此地在前286年后数年间曾短暂属齐,此戈可能即此时齐国铸造。  相似文献   

16.
《集成》著录传世之"安右矛"三件,编号11488—11490,本人曾于2011年《东周有铭兵器考释三则》一文中讨论过其中的一件(编号11490)。本文对前文做了修正,认为此器的铭文当释读为"安平右"为妥,是器当为战国早期齐国兵器,齐之安平即是春秋纪国之""。  相似文献   

17.
能原镈传世两件,均铸有铭文,分别为48字及60字,为便于称述,现将铸有48字铭文的称为甲镈,60字铭的称为乙镈。甲镈传于光绪庚寅年(1890年)为渔人得之于江西瑞州(今高安县)东廓外锦江中,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乙镈土于江西临江县,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两件镈的年代,《殷周金文集成》  相似文献   

18.
传世有所谓的“能原”镈二器。其甲器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土于江西瑞州(今高安县)东郊外锦江中,著录于《奇觚室吉金文述》9·19~21、《三代吉金文存》1·35·2~37·2、《殷周青铜器通论》100页(图二六)、《殷周金文集成》156,铭文48字,该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乙器传出江西临江县(今清江县),著录于《奇觚》9·22、《周金文存》1·33、《善斋彝器图录》1·21~23、《三代》1·37·3~39·2、《集成》155,铭文60字,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  相似文献   

19.
目前所见到的陈矦因咨(齐威王)兵器包括新近出土的和传世的共有7件,还有2件没有被考释出来,本文从文字字形考释的角度出发,对2件陈矦因咨戈的铭文进行释读、考证。  相似文献   

20.
宋代著录金文校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学习之便,本人对宋人著录的商周青铜器铭文有一定的接触,并对这些青铜器铭文作过校勘和若干考证,成《宋代著录金文校释》一编,其中一些学习心得,记之于下,希望能够得到批评指正。 一、关于宋人著录金文的总数 宋人著录的有铭文先秦青铜器,近人做过不少工作,王国维先生在1914年就编制了《宋代金文著录表》,1928年容庚先生又在王表的基础上加以修订,重编了《宋代金文著录表》,近来张亚初先生又在前二表的基础上剔去秦汉铜器铭文,又编制了《宋代所见金文著录表》。该表收宋人著录有铭文器目共589,是在《集古录跋尾》、《考古图》、《金石录》、《博古图录》、《東观余论》、《广州书跋》、《啸堂集古录》、《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