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谢觉哉是中共"五老"之一,被董必武赞为"好学深思老不疲"。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国事繁忙的和平建设年代,谢觉哉始终坚持读书,与书为友,堪称党内"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阅读和梳理《谢觉哉日记》《谢觉哉杂文选》《谢觉哉文集》《谢觉哉书信选》等,可以发现,与书为友的谢觉哉在几十年如一日的读书生活中对读书的意义和方法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碰钉子"与"补读"  相似文献   

2.
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生前有两个知名的公馆,一个是洛阳公馆,另一个是武汉公馆。这两个公馆见证了吴佩孚政治生涯的一起一落、一沉一浮。 洛阳公馆是吴佩孚在直皖战争期间于民国8年8月设立。吴佩孚精通周易八卦、奇门遁术,会算命看风水,他把公馆定在洛阳这个九朝古都显然是有其特殊目的和意义的。吴公馆原址是袁世凯的一个行宫,位于洛阳之西,北邙山南麓,伊水东  相似文献   

3.
正笔者的曾祖父王老寿在世时是山东临沂、郯城地区的名医,他老人家与大军阀吴佩孚有过非同寻常的交往并因此而为吴大帅背了半辈子"黑锅"(被划为"四类分子")。曾祖父曾说,大军阀吴佩孚是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生前以民族英雄戚继光为楷模,处处以"忠孝"标榜自己,确也为自己赢得了些许"美名";但同时他又疯狂地举起屠刀,残酷地镇压革命,落下骂名。至于吴佩孚一生功罪自有史家评说,但吴佩孚往往是以反而形象见诸于报刊,为了让世人管窥吴佩孚的另一面,笔者将曾祖父告知的两则有关吴佩孚的轶事转告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日内瓦联合国欧洲办事处图书馆发现了吴佩孚1932年两封未刊信函,第一封信函系1932年4月《吴佩孚致国际联盟调查团书》,系印刷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日内瓦联合国欧洲办事处图书馆均有收藏;第二封信函系1932年8月23日抄送给国联调查团的吴佩孚于8月22日以大中华民国孚威上将军名义致日本天皇的信,藏于日内瓦联合国欧洲办事处图书馆.该信系吴佩孚用毛笔亲手所书.该两封信函对于研究九一八事变后吴佩孚的政治态度,特别是其对日态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学界关于吴佩孚研究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5.
雪飞 《湖南文史》2013,(5):33-33
吴佩孚孤标傲世,但他有一个优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最初投军时,他在段日升(晚清盛军后营帮带)的部队做杂役兵,很辛苦,很长时间也没有出头的机会。当时段日升手下有一个叫郭绪栋的文案师爷,跟吴佩孚是山东老乡,吴佩孚遂极力亲近郭绪栋。  相似文献   

6.
吴佩孚批示过的公文中,有三件值得一提。 一是某先生曾在别处为官,名声不怎么样, 得知吴佩孚主政直鲁豫,便托关系欲到河南谋个 官职。报告呈上,吴佩孚批曰:"豫民何辜?"意 思是俺河南老百姓有什么过错,竟要这样的人来 当官,承受因他当官而带来的祸害--因为为官 一任,可造福一方,也可祸害一方。吴佩孚不买 推荐者的账,也不用官话套话挡驾,仅以老百姓 的利益为由凛然拒绝,也算义正辞严。  相似文献   

7.
从1918年8月到1920年8月的两年间,吴佩孚实现了从"北洋师长"到"政治领袖"的身份转型,而这一转型,除了吴氏拥有的军力因素之外,还与其借助大众媒介的宣传造势有关。也就是说,吴佩孚是通过"公电"媒介来传播他的"民治主义"、"民族主义"、"和平主张"而获得社会舆论的支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语境下,吴佩孚应时而动,通过大众传媒将自己打扮成一个反对"军阀主义"和重视民意的爱国军人形象,而将段祺瑞、徐树铮为首的皖系军阀作为对抗五四新潮流的"反面对象",予以尖锐批判。在与皖系军阀的政治较量中,吴佩孚高举反日爱国的民族主义旗帜,获得了政治斗争的话语权,并最终通过1920年的直皖战争打败皖系军阀,实现了他的政治优势与军事优势的双结合,完成中国政治权势从皖系到直系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吴佩孚晚年抵制日本威逼利诱,拒当汉奸,为世人所称道。其原因颇为复杂,吴佩孚的民族主义情结,当时全国兴起的抗日风潮的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和吴氏故友旧人的努力争取以及吴佩孚和日本双方在出山条件上的差距等都是吴佩孚最终没有出山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吹捧晚年吴佩孚的文章比比皆是,其中不少文章引用吴佩孚在记者招待会的发言。然而,吴的发言有截然不同的两个版本,于是就产生了辨别真伪以及如何评价的问题。一1939年1月31日,日寇向吴佩孚施加压力,并在吴的寓所什锦花园举行记者招待会,130多名中外记者出席。在此之前,吴佩孚受到了来自抗战阵营及各方爱国人士的多次警告,加深了对"落水"的顾虑,再加上日本不顾一切地采取强迫措施,更使之恼火,于是在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初,直系先后战胜皖、奉两系军阀,占居中国政治中心位置。作为对抗手段,粤孙与皖段、奉张联手,组成反直"三角同盟",国内政治呈波诡云谲之势。与此同时,苏俄开始在中国物色合作对象。在苏俄最初联络的政治角色中,吴佩孚位居前列。与此呼应,吴亦高调"联俄",不仅主张无条件承认苏俄,接受苏俄建议推进"孙吴合作",还与苏俄指导下的中共密切接触,推动京汉铁路工人运动。吴佩孚此举有其深藏不露的用意。就基本立场而言,吴认同的是自己理解的西方政制,所在派别营垒属北洋直系,"北洋正统"观念根深蒂固,其"联俄"带有对付"三角同盟"的目的,是政治与外交谋略,不宜从政治认同角度加以解读。吴佩孚游移于南北不同势力及俄美之间,给人以缺乏一以贯之的政治主张及外交立场的印象,最终走向"反赤",却未察现实"黑化"与"赤化"的因果关系与民心向背的变化,这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朱与墨  ;李崑鹏 《沧桑》2008,(6):86-88
谢觉哉是新中国法学界的先驱,新民主主义法制的重要缔造者,被誉为20世纪中国十大法学名家之一。其法制思想包括:废除旧法制建立新法制;坚持依法司法;重视教育改造罪犯;主张司法独立;注重人民调解工作。谢觉哉的法制思想对今天的法治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谢觉哉是"延安五老"之一,晚年,他写过一首诗:"行经万里身犹健,历尽千艰胆未寒,可有尘瑕须拂拭,敞开心肺给人看。"诗中表达了他光明磊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格。为"身在群众心却不在"捏一把汗延安时期,谢觉哉发表了一篇《我们应该有的作风》文章,文中着重强调:"有了百分之百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还要讲究工作方法。工作的方法很多,总结起来,只有两条,就是毛泽东指示我们的,要‘联系群众’和‘全面规划’。"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4月22日,由中国现代史学会、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山东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吴佩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蓬莱市召开,来自国内外的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吴佩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影响,吴佩孚的伦理思想与道德品格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力求还原一个完整、真实的吴佩孚。研讨会上,来自日本的学者还介绍了日本版《吴佩孚》的翻译情况,吴佩孚的后人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正>苏俄在中国最早看好的是吴佩孚而不是孙中山,斯大林在中国最早看好的是蒋介石而不是毛泽东。陈独秀也须看共产国际脸色。蒋介石的悲剧在于与毛泽东同时代。各方都力图破解: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送来了组织指导,甚至送来部分经费。但没有送来武装割据,没有送来农村包围城市,没有送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打土豪、分田地"既是红色政权政治动员的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经济独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读翁泽红女士的《吴佩孚——一个被认为更有希望统治中国的军阀》一文,我第一次对吴佩孚其人其事获得了一个较为全面和完整的印象。也可以说,重新读到和认识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吴佩孚。至少,对于我来说,确实是这样。  相似文献   

16.
<正>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国民革命军有8个军,约10万人。7月12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关于时局的主张》,14日国民党发表《北伐出师宣言》,两党一致号召全国人民支持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三支军阀部队:一是直系吴佩孚,二是奉系张作霖,三是由直系分化出来、自成一派的孙传芳。在帝国主义指使下,这三支反革命力量联合起来了。北伐仅一年时间,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重创了军阀张作霖  相似文献   

17.
正因为吴佩孚是个复杂的人物,对他的研究,也就需要下点功夫了。近几年,一些专家学者试图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开始从正面审视和评价军阀吴佩孚,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这本来是好事,但时下对吴佩孚的评价越来越  相似文献   

18.
何应钦是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的第二号军事首脑,因他字敬之,故官场中称他为“敬公”。吴佩孚,字子玉,他是北洋军阀直系的大帅,故时人称之为“玉帅”。何应钦是贵州兴义人,而吴佩孚是山东蓬莱人;何应钦生于1890年,而吴佩孚生于1874年,年龄悬殊;何应钦自进入黄埔军校担任总教官起,便视吴佩孚为国民革命的劲敌;而声名显赫的吴佩孚,已执北洋直系的牛耳,对何应钦其人也许连名字都不知道。北伐战争开始时,广州国民政府所制定的北伐第一期目标是:“打倒吴佩孚,妥协孙传芳,放弃张作霖”,以便各个击破。而总体的战略目标是:首先,…  相似文献   

19.
正冯玉祥(1882—1948,字焕章),在民国时期赫赫有名,毁誉参半,被称作"布衣将军",也被称作"倒戈将军"。他的为人做事,常常不按常理,显得颇为另类。吴佩孚五十大寿,社会各界名流云集洛阳为其祝寿。冯玉祥是吴佩孚的部下,他送的寿礼与众不同,竟是一坛清水,别人送礼送的要  相似文献   

20.
正民国初年,在中国的政坛上,有两颗同时冉冉上升的新星,璀璨夺目,备受全国注目,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是北方的吴佩孚和南方的陈炯明。说来也巧,两人都是前清秀才出身,两人都是书生从军,都很会领兵打仗,两人都是至性至情的性格,廉洁自守,为人忠直,宁折不弯,又生于同一个年代,一南一北,似有延津剑合之势。所以当时的舆论就常把他们相提并论,称为"南陈北吴","南北两秀才"。吴佩孚和陈炯明,在中国近代史上所扮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