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人地关系的演变与人地系统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申玉铭 《人文地理》1998,13(4):30-34
人地系统的优化与调控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人地系统是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之间通过复杂的交互与因果作用结合而成的巨系统,每一次动态变化都伴随着大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并可看作为一个不稳定的、非线性、远离平衡状态的耗散结构。对于该系统的研究,只有从系统整体的角度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系统发展演化的机理入手,才能为优化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首先从人地关系的认识过程和演替阶段入手,进而分析了人地系统的特点、结构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地关系优化的核心与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2.
袁政 《人文地理》2003,18(3):92-96
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论。由于人类和自然地理系统间的关系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而人地关系理论也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完善之中。从而使无数学者为之不断探究。本文在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基础上,提出人地之间的"平台系统"观点,以此作为笔者对人地关系探究活动的一次参与。  相似文献   

3.
以人地相互作用为主线,本文探讨了历史时期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及毗邻地区人地关系演进的时空背景、作用模式和基本特点,针对三个阶段人地相互作用的主导因素和动力机制的差异,分别建立了"气候波动主导下的人地交互作用模式"、"地缘格局主导下的人地地域互动模式"和"土地承载力限制下的人地关系循环模式"。  相似文献   

4.
“了解之同情”与人地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一种研究范式的分析:人地关系演变的“三阶段论”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简称“人地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与规律,长期以来一直是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各个学科均逐步形成或正在形成有关人地关系研究的某些“范式”(或“范型”,paradigrm)或“共识”。人们普遍相信:人地关系是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均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而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当中。人地关系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思想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修琦  牟神州 《人文地理》2005,20(4):110-113
在人类正面临生存环境的严重挑战的今天,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受到中西方学者的高度重视。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思想的突出特色在于,承认自然环境限制作用,强调在此前提下主动地适应自然环境,从以人为本的基点出发去保护自然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这种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人地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与开发利用自然环境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现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人地关系的异化与人地系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工具的使用、农业文明的出现、文明社会的产生和工业革命为标志,人地关系发生了四次异化过程,形成了由自然环境、人类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共同组成的、为人类所特有的人地系统。所谓的人地关系是人地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总称。人地系统受自然、技术和社会环境共同驱动,其核心是资源(自然环境)—生产(人为环境)—消费(人类)三者之间的平衡。人地关系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人地系统的驱动机制以及系统内部相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关于"人地关系"的发展与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亚里斯多德时代到当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从"决定论"到"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以及"和谐论",不断深化.但这些思想都各执一辞,没能揭示人地关系的本质.本文认为,应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人地关系,并注意历史分析.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环境对人的影响则主要通过对生产力的影响,进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从传统的沿革地理学发展而来的。本世纪30年代现代科学方法的传入,促使中国学者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学向现代科学的历史地理学转变。中国历史地理学真正得到充分的发展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
四十年余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进展和成就大体可有下列几个方面:
(1)学科理论的探讨确定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其上限应与古地理学衔接,下限与当代地理学挂钩,将整个地理现象变化连贯起来,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现有的环境。
(2)学科基本建设《中国历史地图集》和《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分册》是现今研究历史地理各分支最基本的工具。
(3)研究领域的扩大与深入四十余年来,历史自然地理中的气候、水文、植被、灾害、沙漠、海岸各分支都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出现。近十余年来,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研究已成为历史地理学界热门的课题。历史人文地理自80年代以来开始兴旺起来,政区、农业、人口、城市、交通、工矿业、商业以及社会、文化各分支都有明显的进展和成就,估计到下一世纪,历史人文地理学将有更大的发展。
(4)研究方法、手段的革新近三十年来新技术的运用给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力。许多过去无法进行的课题,由于新技术的运用而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9.
刘桂春  韩增林 《人文地理》2007,22(3):51-55,27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认识和干预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人地关系也随之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在人地关系发展初期,人与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远大于人与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人地关系发展至今天,"地"的概念已经扩展到陆地和海洋的总体。本文首先阐述海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海洋功能介入到原本主要以陆地为基地的人地关系系统中的机制问题。文章认为,海陆生态系统的进化、系统开放性所决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以及人类需求的拉动都可能解释海洋功能对人地关系系统的介入。  相似文献   

10.
李静平 《沧桑》2009,(6):121-122
人地关系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切入点。在中国古代就有了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但在历史研究中将人地关系上升为科学理论高度去认识,则是在20世纪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干人类长期活动带来的环境变迁,特别由于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荒漠、气候变迁、自然灾害不断发生等,促使人们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新的反思。地理因素对人类社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自然灾害形成的主因是自然因素,但是人类的活动作为一种逐渐强大的动力因素,会诱发自然灾荒和加重灾荒的程度。因此,把握、探讨人地关系及其人类活动对环境变迁的影响,无疑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展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吴传钧 《人文地理》1996,11(Z1):1-10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文地理学得到了复兴,在理论、方法和研究内容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其中尤以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的进展较快,原先被视为禁区的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也开始出现了一批可喜的成果。目前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新形势下,中国人文地理学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即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迈入21世纪时,作者建议中国人文地理学着重研究以下各课题:
(1)为充实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2)为配合(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研究全国和各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3)以土地利用为中心来研究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从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出发,研究地区自然资源系统;
(5)为发扬中国地理学的传统,更认真地为农业服务,研究促进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问题;
(6)从理论和方法上提高区域地理研究的水平、并配合国家任务,开展区域综合发展的研究,包括国家和各省经济建设的重点区、海域、生态脆弱区等。  相似文献   

12.
文分析了历史上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指 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遵循着依赖自然、征服自然、保护自然的 轨迹而进行的,探讨了目前人地关系矛盾的历史原因,并论述 了“天人合一”思想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结构及其发展变迁的规律,简单地说,就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的科学。历史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一门分支学科,就其学科性质而论,在现阶段它还是介于历史科学与地理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因此历史地理和历史学、地理学的关系,都同样密切。历史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关系,从总的方面考察,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时间的重合,(二)是研究对象的交错,(三)是研究资料和手段的部分相同。(一)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研究的时间都是人类历史时期,狭义仅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广义则自人类社会形成即原始社会开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自组织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系统自组织理论,初步地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自组织性质:一是可持续发展从萌芽到理论的逐步产生和完善是科学发现的自组织过程;二是对人地复杂巨系统来说,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是人类基于自组织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厚的自组织理论基础,既是人类认识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正确实践选择,由此人类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自组织规律,科学安排自身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5.
人地关系研究范型:全球实证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地关系的实证研究是以观察和经验为证据,并依据公理和逻辑推导来建立人地系统的定律、模型、理论和方法体系。实证的严密科学方法极大促进了人地关系研究水平。在全球人地关系的实证研究中,有悲观派和乐观派两大阵营,前者包括新马尔萨斯主义和熵论,后者有历史外推论、市场响应论和耗散结构论。持续发展论则吸收了两者的合理精华,成为当前全球认同的,走向全球人地系统优化的理论和行动纲领,并指导着与人地关系研究有关的一系列国际科学活动,本文对以上各种实证理论和方法作了概括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人地关系的理论透视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本文从对人地关系内涵的认识分析入手,着重探讨了人地关系演进的基本趋势与规律,并对人地关系的基本原理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7.
现代国外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其研究的中心课题和理论基础的。对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主要论点有:以德国拉采尔为代表的地理环境决定论,以法国维达尔和白吕纳为代表的或然论,以美国索尔为代表的景观论,以美国巴罗斯为代表的生态论,以及最近的和谐论等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也从对一定地区人文现象的文字描述和定性解释到采用定量的数学模式,统计检验加以分析和实证,从而对人文现象进行空间分布和过程的规律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认识人地关系要素因果反馈联系和构建定量模型是进行城市协调状态评价的关键,以"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为背景,探讨大西安人地关系协调演进趋势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突出表征城市环境因素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运行作用的基础上,优化指标体系,运用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函数构建复合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度模型,对西部大开发以来研究区人地关系协调状态的等级与类型进行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灰色模型GM(1,1),预测2011-2020年研究区总人口与耕地面积的模拟值。分析发现:未来10年研究区的总人口年均增长13.99‰,耕地面积年均递减14.30‰,人多地狭的矛盾使生态安全将会受到严重挑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长寿点区的地理分布及其环境背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体现在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关系之上。人类生存于自然环境之中,人类的疾病、健康与寿命都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探究,很早就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对人类寿命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和探索。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与长寿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人们对寿命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中国古代文献所述长寿点区的环境背景等三个方面的具体探讨,初步揭示中国古代人们在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关系方面的思想成就。一中国古代对自然环境与…  相似文献   

20.
徐象平 《人文地理》2005,20(6):115-118
人地关系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本文以系统方法论为指导,对人地关系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的时间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历史地理学在探讨人地关系中,其所揭示的过程是完整性和阶段性、连续性与差异性的统一过程,因而是最富有揭示人地关系动态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