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与前代历史对比,具体考察了经过大力开垦,清代中前期广西农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从而为认识清代广西乃至全国的经济状况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而土地又是农业的根本,是各种农作物生长的载体,土地的多寡、土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业收成的丰歉。因此,开垦、拓展土地成为我国古代各个朝代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仅就清代我省的垦荒活动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清代鄂尔多斯蒙地开垦是在明清小冰期中较为寒冷的气候大背景下进行的,区域人类行为与干旱及旱灾呈现出复杂的互动关系。与通常人们所认为的旱灾、饥荒导致区域农牧业生产萎缩、社会凋敝有异的是,愈是干旱及旱灾多发、严重,鄂尔多斯蒙地开垦规模愈是呈扩大之势。开垦蒙地是蒙汉应对旱灾、饥荒的一种手段,干旱、饥荒成为清代鄂尔多斯蒙地农业垦殖不断扩大的重要推动因素。这对于重新认识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有益与不利的影响,深化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人类行为关系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对敦煌进行了大规模移民,并进行了农田开垦和水利设施修建,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推动,为敦煌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乾隆年间,敦煌地区的农业发展已蔚为可观。有清一代,敦煌一直是关西地区重要的产粮基地,不仅为封建国家上缴了田赋,也为当地驻军提供了兵粮,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广西南岭山地群山环绕、层峦叠翠,位于桂林地区北部群山间的龙脊梯田,因开垦在如龙的脊背般的山脉上而得名。蜿蜒盘旋的龙脊梯田,是龙脊先民集体生存智慧的体现。他们从溪流涓涓的龙脊山脚到白云缭绕的高山间开垦出1174公顷梯田,形成壮丽的梯田景观,也是良好的山地利用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好样本。2014年,广西龙脊梯田入选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清代以来西辽河流域人地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考察了清代以来 30 0余年间西辽河流域行政格局、人口、土地利用、动植物等人地关系要素的变化 ,并得出四个主要结论 :1行政交错格局的变化使流域农业人口增加并确立了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 ;2清代以来政府实行的移民开垦政策是流域人地关系恶化的主导因素 ;3牧民游牧生活方式的转变是流域人地关系恶化的重要因素 ;4气候和土壤条件是区域农业开发后流域人地关系加速恶化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7.
清代华北农村人口和土地状况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的农业成就和局限参半。探讨是何因素导致清代农业没有摆脱其局限性,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对改变目前中国农村的落后面貌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不少学者指出清代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停滞是主要的制约因素,但对于“停滞”的解释却见仁见智。例如一种观点认为,清代华北人口增加,通过减少农户的田场面积,使单位土地投入更多的劳动量,而单位土地的产量却不能与之同步增长,由此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停滞甚至下降①。换言之,人多地少是华北农业生产力落后的根源所在。笔者认为,清代华北更大范围的实证研究恐怕还难以引申出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8.
位于吉林的伯都讷围场,在清代围场中放垦最早,也是嘉道以来清廷对所控有的围场封禁土地资源进行的第一次招民而非旗丁的开垦,是在人口增加、农耕土地资源紧缺情形下,国家不得不对所控制的土地资源重新调整、加以分配的一个特例。整个过程中,不仅显现出农耕土地资源私有化的局面,也涉及官民双方在资源分配中的利害关系。清代中国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中,对资源环境的调控是在国家权力支配下完成的,国家权力和政策是这一环境系统发生改变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9.
清代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历史上横跨中国古代和近代两个历史时期并且最后奠定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时期。清代的新疆也面临着近现代各民族的融合以及区域民族特点形成的关键时刻,因此这一时期成为中外学者关注与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发表了比较厚实的专著与论文,尤其是从2005至2007年发表的论文更为具体且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下面将近三年的相关成果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首次对广西古代和民国时期方志理论要点进行较全面归纳和梳理。全文分明代、清代和民国三部分。认为,宋元是广西方志理论研究的滥觞时期,明代是广西方志理论研究的发展时期,清代是广西方志理论研究走向纵深和成熟时期,民国则是广西方志理论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革时期。  相似文献   

11.
王洪兵  张思 《史学月刊》2004,1(8):95-102
美国学者黄宗智在考察清代基层社会的法律秩序时提出了“第三领域”的概念,试图以此超越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观念。不过,黄宗智在立论过程中过分强调了国家与社会的差异性,陷入了国家/社会二元论的窠臼。围绕清代基层社会法秩序这一共同话题,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对话,中、美、日三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力图勾画出清代基层社会的法秩序,这些论争及其提出的问题对中国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读后吴宏岐近十多年来,在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的大力倡导下,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历史农业地理学呈现出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势头。随着历史农业地理学者群的不断扩大,有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龚胜生博士所著《清代两湖农业...  相似文献   

13.
地方志的修纂人员、资料及经费是志书修成的基础。清代广西地方志的修纂人员包括地方官员和本地士绅,官绅之间相互配合,分工合理,共同完成志书的编纂工作。志书修纂的参考资料大体上分为两类,一为文献资料,一为调查资料。修志经费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为主修官员捐俸倡修,一为本地士绅捐资助修。大量人才的参与,以及丰富的资料和充足的经费,为清代广西地方志的修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清代广西所修地方志不仅数量可观,而且不乏佳作。  相似文献   

14.
清代是金石学研究的黄金时期,有关金石的著述层出不穷,研究成果亦蔚为可观。因唐代石刻在历代碑石中所占比重较大,故清代学者的金石研究成果中有关唐代历史的内容最为繁富,而墓志碑石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其中蕴含着大量地理方面的内容,因此清代金石研究中有关唐代地理的部分颇有价值。本文即从折冲府府名考逸、郡县之沿革隶属及地名讹误、佛教寺院、《长安志》考补等四个方面论述清代学者的研究成就,探讨这些成果的价值及其对今后唐史研究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上驷院是清代特设的机构之一,专为皇家管理马匹、车辆,直属于管理宫廷事务的内务府。清代的上驷院虽然只是管理具体事务的机构,但它的职掌,在诸多方面都关联着国家政务的实施。可是,在清史研究的广泛课题中,对上驷院的研究,还很难引起学者的重视。本文仅就清宫所存的上驷院档案,对其作简要论证,并向清史界学者介绍这个机构。  相似文献   

16.
<正>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清代捐纳进行真正科学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已经历了90年。许多学者对清代捐纳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所有这些成果,既是在这一领域进行后续研究的基础,同时也加大了工作的困难。吴四伍迎难而上,另辟蹊径,著成《清代捐纳与国家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对已有研究多有推进,是该领域的一部力作。全书共38.9万字,分为六个部分,主要论述捐纳制度在清代国家治理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相似文献   

17.
正清代地方财政史,向来是中外史学界关注的重点。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周健《维正之供:清代田赋与国家财政(1730—1911)》(下称"周著")一书,并于2021年3月获第二届"实践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最佳专著奖"。毫无疑问,该书是清代财政史领域的力作,  相似文献   

18.
区域研究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本世纪以来,西方学者比较重视区域研究,大陆和港台地区的学者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中,香港学者李金强博士对清代福建历史地理的研究是值得称道的。李金强博士早在台湾师范大学、香港新亚研究所及澳洲国立大学读书期间,即对清代福建的行政地理和农业地理进行过认真探讨。近十年来,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并在清代福建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6年,香港教育图书公司出版了他的《区域研究:清代福建史论》。这本书从区域研究的角度出发,对清代福建的一些重要问…  相似文献   

19.
清诗版本丛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园囿中,清代诗歌是一块饶有宝藏而又很少有人开垦的处女地。其中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考辨,澄清。本所涉,大抵均与版本有关。  相似文献   

20.
宾兴原为一种古老的礼仪,至北宋时期性质开始发生变化。清代广西的宾兴始于康熙年间宾兴租的出现,嘉庆时期创建的宾兴馆则已成为一种捐资助学的组织。终清一代,广西13府州建立了数目众多的宾兴组织。宾兴是封建国家和地方士绅合作的产物,通过宾兴,国家政策得以在地方实践,士绅则能够积极融入地方事务。宾兴推动了广西科举事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地方教化和维护了国家边疆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