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的内在脉络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年有关中国社会经济史区域研究的论越来越多,许多年轻的史学研究在步入学术之门时,所提交的学位论,常常是有关区域研究的作品。曾经困扰过上一辈学的区域研究是否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区域的“微观”研究是否与“宏观”的通史叙述具有同等价值之类带有历史哲学色彩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清代档案与三十年代的经济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档案与三十年代的经济史研究梁义群我国的档案工作虽有悠久历史,但因朝代更替,战乱不断,远年旧档均已化归乌有。有清一代的档案,本来可以完全保存下来。无奈,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无知,国家财政拮据,学术落后,据记载就遭大规模焚毁两次:雍正年间焚化一次,具...  相似文献   

3.
<正>新世纪以来,国内人文和社会科学诸学科都越来越强调问题意识。但是,究竟什么是本学科所应有的问题意识,却大多语焉不详。鉴此,本文就历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问题,略陈管见。一历史研究中问题意识的意义在历史研究实践活动中,问题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要而言之,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提出一个恰当的历史学问题,是选题的核心环节。历史研究作为一种学术实践活动,走的基本途径无疑是学术的途径。什么是学术的途径?"学术的途径就是,首  相似文献   

4.
读罢申晨星同志的《论公仆意识的历史发展》(见《史学集刊》一九八八年第三期)一文,颇受启发。文章纠正了公仆意识起源于巴黎公社的旧观点,从而提出公仆意识应始于十八世纪法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然而,这一结论似乎还有讨论的余地。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清代(以及明清)区域社会经济的研究予以了充分的重视,取得了一些相当重要的研究成果,就笔者的藏书所及就有博衣凌、杨国恢主编的论文集《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1987),洪焕椿、罗仑主编的论文集《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马汝珩、马大正主编的论文集《清代边疆开发研究》(1990),叶显思主编的论文集《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1992),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1987),章有义《近代徽州租佃关系研究》(1988),宋良曦、钟长永《川盐史论》(1990),林永匡、王熹《清代西北民族…  相似文献   

6.
王玉茹 《清史研究》2020,122(6):139-141
<正>社会经济现实和理论的发展都提出了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和经验总结的课题,清代是中国传统经济的集大成,同时又是向近代经济转变的起点,因此清代经济史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理论和方法对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史理论与方法是每个经济史学人都面临的问题,长期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对这个问  相似文献   

7.
清代伊犁回屯是中国边疆开发史中值得注意的一个课题。对此课题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始较早。笔者曾对哈密、吐鲁番、伊犁三地的回屯进行综合考察,并就日本学者佐口透对伊犁回屯收获计算单位“分”字的解释作过辨析。近年来,又读到国内有关伊犁回屯的几篇文章,可知学界对此课题的重视。为使这方面的研究深入化,笔者进一步就伊犁回屯兴办顺利的原因、伊犁回屯的性质、伊犁回屯制度的形成三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以就教于致力伊犁回屯研究的国内外学者。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民国时期经济史研究的深入开展,一批新作也相继问世,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陆仰渊、方庆秋主编的《民国社会经济史》,对中华民国时期工矿、农商、财政金融、交通通讯等各行业的发展历程,都作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和阐述,反映了民国经济史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是一部具有开拓精神的成功之作。首先,分期提法有独到之处。在以往的一些近现代经济史、民国经济史的论著中,经济史学家大都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发展、加深、崩溃的提法,加诸于民国经济各个  相似文献   

9.
1978年5月开始的以真理标准讨论为开端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促进了史学界的思想解放,为历史研究摆脱教条主义、恢复历史的客观标准提供了理论根据。今天,在纪念这场讨论20周年的时候,回顾历史学的发展,显然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我们看来,真理标准...  相似文献   

10.
关于历史哲学两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说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里有一个题铭:“认识你自己”。千百年来,人一直在努力认识自己,只要人还存在,这种努力大概还会继续下去。 认识自己,不仅是认识人的现状,而且要认识人的过去和可能的未来。历史是人创造的,认识历史也就是去认识自己。为什么历史这样地发展?怎样去理解历史的意义?历史向  相似文献   

11.
唐代,渤海上京龙泉府城的地位一直众说纷纭,经过考证对比,上京城在当时是中国与亚洲的第三大城市。吉林省和龙市八家子镇河南屯古墓葬的主人,应是靺鞨大首领多蒙固,而不是大都利行。  相似文献   

12.
卡尔·波兰尼首次提出的经济体制"嵌入"社会制度的理论影响深远,但他关于古代经济的论述在国内学术界尚未引起关注。本文聚焦于波兰尼从其"嵌入"理论发展而出的互惠、再分配和市场三种经济模式学说,揭示他认为两河流域不存在市场这一结论背后的史实依据和论证过程,并评述他的三种模式和以上结论在两河流域经济史研究中所激起的学术争议与交锋。波兰尼学说对于这一领域的贡献并不在于其具体结论,而在于能够鼓励习惯于实证研究的学者对本领域的研究范式进行探讨和反思,进而寻求从宏观视野把握两河流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国史作为一门历史学科,在史学研究工作中已逐步受到应有的重视。但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多年的史学研究工作,国史同别的史学门类相比,无论是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是从成果的数量或质量来看,都可以说是比较薄弱的。因此,加强有关国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对开拓国史领域的研究,繁荣历史科学,都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下面,我们就国史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谈一点认识。关于正确处理国史研究和现实政治的关系问题历史研究者应当忠于历史,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演变的真实过程,严格按照科学的要求剖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阐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4.
关于西汉帝陵是否按昭穆制度定位,依照文献记载的昭穆制度排列法,和目前公认的西汉帝陵陵位,本文作者认为西汉帝陵的陵位是皇帝在位时自行选定的,并未实行昭穆制度,目前公认的西汉陵位的排列没有昭穆制度。此外,关于西汉题奏淳室等说法,认为便房是指用木制作的棺房,它只出现于木构题奏式的西汉帝王墓。  相似文献   

15.
北京作为明清都城,城内外很多寺庙都曾为太监养老地。至清代,养老场所主要有佛寺和道教庙宇,组织方式一般分为加入养老义会和皈依道教或佛教两类。位于皇城内的万寿兴隆寺和位于京郊的立马关帝庙分别代表了这两种不同的养老场所与组织方式。二座寺庙均始建于明代,清代先后成为太监庙后,寺庙的格局和建筑特征发生相应变化,并出现不同建筑等级形制的杂糅,反映出清末期后建筑等级规制不再被严格遵循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有关清代前期佐领编设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认为,有关清代前期佐领的编设问题,即努尔哈赤设牛录额真和编牛录的时间和方式问题,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首先,需要弄清的是努尔哈赤设牛录额真和编牛录的时间问题。牛录原是满族氏族部落时期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记载:“凡遇行师出猎,  相似文献   

17.
<正>内河漕运是指漕粮通过内陆河流运送至京师的活动。清代的内河漕运沿袭明制,“用屯丁长运”[1]3565。顺治二年(1645),“户部奏定每岁额征漕粮四百万石”[1]3566,清代内河漕运由此开始。在内河漕运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由单一的漕粮运输活动,演变为以漕运为主、进而影响地方社会经济的活动(包括地方社会的商业、农业、基层民众生活等方面)。清代江都县,地理位置优越,因内河漕运而发展成交通便利、人员密集、物资集聚的繁荣城镇。但随着内河漕运逐渐停滞,其社会经济发展也趋于衰落。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说过:“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记录,离开人,也就无所谓历史了。重视历史人物的研究,是我国传统史学的重要特点。被梁启超誉为“千古不朽之名著”的《史记》,就是一部以人物传为中心的通史。司马迁  相似文献   

19.
历史人物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注重历史人物研究,是中国传统史学的重要特点。解放以来,人物研究在史学领域中占相当的比重,硕果累累。但另一方面,历史人物研究往往集中于政治人物或人物的政治活动,视野和课题比较狭窄,研究手段也相对陈旧,同一人物争执也常常会比较激烈,长期相持不下,从而影响了人物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开拓。这些现象出现,说明历史人物研究的理论原则需要深入探讨,笔者就此谈谈思考所得,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0.
区域性历史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朱金瑞在中国当代史学中,区域史研究以其独有的魅力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区域史研究中却存在着理论上的滞后现象。例如如何界定区域史研究的时空对象,如何估价区域史研究的现状以及深化区域史的途径等均值得认真的研究。社区:区域史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