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新疆建省后唯一一部通志《新疆图志》中建置部分,修纂体例完备、史料来源丰富,修志思想体现关注民生的先进思想的倾向。该分志引文广博:清代之前的西域历史,由于缺乏文献档案,正史中西域传、地理志的相关内容是其引用和考证的主要史料来源;清代的内容,则主要借鉴了清代方略、奏章等档案中的记载以及西北边疆史地学的成果,并大量参照了新疆各地乡土志提供的实地调查材料。虽存在内容上的疏漏、时代上的局限,但对当今清代新疆史的研究以及地方志的修纂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西藏高原土地辽阔,日照充足,又有广阔的草原和高山冰雪水源,具备农牧业发展的良好条件。粮食作物主要有青稞、豌豆、蚕豆、小麦、荞麦等,其产量和种植面积尤以青稞为最。青稞,原本裸大麦  相似文献   

3.
清代新疆主要经济作物及其地域分布张建军天山南北地区土地辽阔,光、热资源丰富,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显著,为农业的发展及多种经营奠定了基础;这一地区又处在欧亚大陆的冲衢,境内民族构成复杂,不同民族各有其独特的农业经营方式,随着清代中后期新疆土地垦殖热潮的兴...  相似文献   

4.
奏议,又称奏疏,是清代臣工上奏的文书之一。奏报者都是朝廷公卿、大吏。由于当事人奏报当时当地发生的事件,材料来源比较直接,因而能反映特定地区、特定部门的局部与变化,往往能从多方面提供一些真实的素材。特别是奏折可奏报机密的军政大事,更为其他种类史料所不及。清代新疆奏议的奏报人是清廷派驻新疆的伊犁将军。新疆各地驻扎大臣,新疆建省后的巡抚以及陕甘总督。其所记多来自事发第一线,内容涉及清代新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地理、民族、社会诸多方面,是研究清代新疆的第一手资料。清代有关新疆奏议,有单行刻本、稿本或…  相似文献   

5.
清代新疆城市的占地规模由城池规模和关厢规模两部分组成,城池规模主要受城市的政治、军事地位的影响,而关厢规模则由城市所在腹地(如绿洲)的经济水平、人口数量及自然地理条件决定。这两方面共同形成和制约着城市的规模大小,使清代新疆城市不仅规模悬殊,而且这些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地域分布上也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6.
鄂对家族与清代新疆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对家族是清代新疆重要政治势力之一,本将该家族放到清代新疆政治中进行考察,分析了该家族投清之背景和影响、家族成员担任阿奇木伯克的状况、对清代新疆政局稳定的影响等几方面,认为该家族是清朝统治新疆的重要依赖对象,为维护边疆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清代中期,不同省份的汉族人汇聚新疆,在新疆特殊的人文土壤中相互接触、碰撞、融合,逐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不同于内地诸省,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汉族风俗,它的形成对清代乃至20世纪新疆政治生活和文化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关羽形象在清代受到上至官方下到民间的普遍崇拜,关帝信仰盛极一时。本文通过考述清代新疆关帝庙的地区分布与关帝信仰的表现形式,分析了清代新疆关帝信仰盛行的社会基础,并探讨了移民屯垦因素对清代关帝信仰的重要影响,旨在考察屯垦移民对于新疆文化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新疆的历史文献中,记载各民族人口状况的资料,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其后直至清代以前几乎没有什么记载。到了清代,文献中才重新开始有了一些人口记载,但也不大系统,其人口统计主要是和戍边、屯垦结合起来的。民国时期比较重视新疆各民族人口统计工作,较系统的统计是从民国五年开始,以后陆续地进行了几次,分类也逐渐详细了一些,但那时新疆只有13个民族,比现在的47个民族少34个。比较完善的统计,还是解放以后1953年、1964年和1982年  相似文献   

10.
依据现有考古资料,新疆出土的瓷器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而后宋代、元代均有瓷器出土,清代则为出土历代瓷器数量最多、分布最广泛者。文献资料中则有明朝瓷器以朝贡贸易的形式进入新疆的记载。由此可以勾勒出历代瓷器在新疆的流布范围、种类、规模,显示出中央王朝经营西域的重心,以及当地人群陶瓷使用逐步普及化的过程。清代新疆本土瓷窑业的出现,是瓷器生产技术实现普及的标志,反映了多民族融合与文化一体化的史实。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简述了新疆地毯的传统历史,新疆在对宫廷地毯本身的编织手法、图案纹样所展现的独到之处,受清宫廷政策的影响与其早期、中期、晚期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并在不同时期受中原地区地毯传统纹样影响程度。而新疆地毯进入清宫廷后,使宫廷地毯进入了一个高峰期,通过本文论述能了解到清代宫廷中的新疆地毯编织、图案纹样及色彩的基本特征,对于掌握新疆宫廷地毯的重要标志,研究新疆地毯会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相似文献   

12.
张祥稳  惠富平 《史学月刊》2007,(10):34-38,72
16世纪初玉米由美洲传入我国。清代中晚期,玉米在我国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范围内不宜传统五谷的山田坡地获得普遍推广和大规模种植。促成此期玉米在我国山地广泛种植的主要动因有四:一是玉米耐旱、耐寒、喜沙质土壤,生物特性适合山地的气温、水利和土壤条件;二是清代乾、嘉、道时期垦荒政策的刺激;三是山区外来人口对山地所有者的利益诱惑;四是市场对玉米的逐步认可和在价格上对玉米生产的刺激。  相似文献   

13.
从清代陕西地方志等史料的记载来看,马铃薯引种陕西的主要路径大致有三:从东南沿海地区引入秦岭北麓山地;从川鄂地区引进陕南;从内蒙等地引种至陕北。受人口激增和马铃薯优良遗传特性等要素影响,清代马铃薯在陕西的传播范围相当广泛,在关中、陕南和陕北的高山冷凉地区及陕北沙地都有分布。在秦岭山区,马铃薯传播范围最广、社会接纳程度最高,逐渐从杂粮发展成为山民的主食之一,其它功能亦得到有效开发;在关中边缘山区,马铃薯也常常被用作备荒之重要杂粮,在平原地区则是利用"隙地"开始作为菜蔬和杂粮有所种植;在陕北,种植日广,除了济荒之外,其蔬菜之用亦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受传统的饮食结构、马铃薯自身缺陷等因素的制约,清代马铃薯在陕西的种植区域以冷凉地区为主,但自清末而始,其种植范围迅速扩大,呈现出高下俱种之态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清代新疆八旗驻防满城时间上的发展特征和空间的分布特点,阐明了满城的形制及结构,并对比分析了满城衙署、兵房及教育、祠庙等相关设施在数量和规模上的差异,揭示出清代新疆满城的时空结构.  相似文献   

15.
清代安徽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经济作物在安徽农业生产中占有一定的席位。清代前期,安徽的经济作物构成主要是茶叶、棉花、油菜、大豆、麻类作物、烟草等。清代后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和国外市场的影响,茶叶的生产受到严重打击,产量下降,而鸦片却得以大面积的种植;同时,烟草种植也获得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清代新疆灾害史研究比内地其他省市区起步较晚,关注此问题的人也较少,至今也没有一部专著。目前与清代新疆灾害史有关论著有刘星的《新疆灾害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新疆减灾四十年》(地震出版社,1993年)、《新疆自然灾害研究》(地震出版社,1994年),后二种仅是研究新疆解放后的各类灾害及其灾害规律问题。除此之外有袁林的《西北灾荒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该书虽包含新疆等西北五省,但对新疆的灾害资料收录很少,甚至没有纳入研究范围。除上述研究成果之外,尚有《新疆气象史料汇编》、《新疆地震资料汇编》等。  相似文献   

17.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的地方。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宗教等因素,决定了新疆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新疆民族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清代道、咸、同年间,新疆民族矛盾激化,同时帝国主义开始侵略新疆,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新疆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一体观念和国家观念进一步升华。因此,对这一时期新疆民族关系的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代新疆屯田研究的力作——《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读后纪大椿华立博士著《新疆农业开发史》(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的《边疆史地丛书》之一),已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此书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而又有新的突破,引人注目。屯田之制始...  相似文献   

19.
苏奎俊 《新疆地方志》2011,(4):52-57,62
清代新疆屯田在我国屯田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巴里坤为清代新疆战略要地,早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康熙帝对准噶尔部用兵时,为解决前线清军急需的粮草问题,开始派军到巴里坤等地屯田。巴里坤遂成为清代重要的屯田区之一。  相似文献   

20.
陈新勇 《文物天地》2023,(4):118-121
新疆文物总店藏有一条清代龙纹壁毯,装饰纹样吉祥、繁缛,构图疏密有致,色彩绚丽浓艳,气势磅礴,织造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京韵风格,反映了清代中原文化在新疆地区的传播,对探讨清朝对新疆的管辖和治理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