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潘建安 《文史月刊》2011,(11):38-39
三国时,魏人王肃学问渊博,他冒充前人编写了好几部书,如托名孔鲋的《孔丛子》,托名孔安国的《孔子家语》和《古文尚书》,尤以最后这《古文尚书》影响最为深远。宋儒开始奉为座右铭的所谓“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淮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来自《古文尚书》的《大禹谟》。直到清代,才有阎若璩等人先后站出来揭穿王肃。  相似文献   

2.
毛远明 《文献》2000,(2):152-164
梅赜本《尚书》自宋代吴棫、朱熹开始怀疑,中经元代吴澄、梅鷟等考辨,至清代姚际恒、阎若璩、惠栋辈出,以大量的、无可辩驳的事实和精湛有力的论证,终于使梅本伪迹大白于天下."先汉今文古,后晋古文今"①成了学术界的共识.从此之后,学者的目光大多集中到"先汉今文"的整理研究.段玉裁的《古文尚书撰异》(以下简称《撰异》)是这方面的力作.阮元编经学大丛书《皇清经解》时,在浩繁的尚书学著作中精选了12种,《撰异》被收入其中.  相似文献   

3.
《尚书》是儒家六经之一。但从宋代吴棫、朱熹等学者怀疑传世本《古文尚书》为伪书以来,历代学者围绕这部《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一直聚讼纷纭。清代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之后,经过四库馆臣及后世一些疑古派学者的大力推阐,阎氏把传世本《古文尚书》判定为伪书的观点几乎被清代与近现代学术界视为定谳。到上世纪末,随着我国学术界的思想解放和学术视野的开阔,随着郭店战国楚墓竹简的出土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问世,人们对传世本《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进行了新的审视和研究。这些新的研究成果证明阎若璩论证传世本《古文尚书》为伪书的方法和结论在学理和逻辑上均存在漏洞和软肋,从而使阎氏的结论发生了动摇。虽然目前彻底推翻阎氏的结论为时尚早,但起码说明阎氏的结论远非定论,是可以继续探讨的。  相似文献   

4.
《古文尚书》辨伪是清代学术史上的重要课题。清初学者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判定今本《古文尚书》为伪书,而同时代的学者毛奇龄则作《古文尚书冤词》,极力为《古文尚书》辩护,从而引发了一:场学术公案。《古文尚书》之伪,今日已成定论。《冤词》成为毛氏学术生涯中的败笔,其结论本身已无价值可言。但是他在论辨当中崇实黜虚,纠正了不少辨伪者的错误,从学术史的角度讲,这部表面看起来与辨伪针锋相对的《冤词》,恰恰对《古文尚书》辨伪的深入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前人认为郑玄《尚书注》"兼采今古文",但是单凭存世文献,辨别郑注哪些属于今文经说、哪些属于古文经说是个难题。而近年新出的清华简《金縢》篇是战国中晚期的古文本,通过文本对读等方法,可以推断郑氏经说主要采用了古文,亦可确知《史记·鲁周公世家》述《尚书·金縢》兼采今古文经说,构成了《史记》采用古文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6.
《文献》2017,(6)
<正>(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清代诗文集珍本丛刊(全六百册)陈红彦谢冬荣萨仁高娃编16开定价:360000元《清代诗文集珍本丛刊》收录了国家图书馆珍藏的一千三百三十九种诗文集文献,其中稿钞本五百三十六部,刻本六百八十二部,活字本十九部。这些诗文集的作者上起明末清初,下讫晚清民初,明末清初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具体考察《遂初堂书目》曾有的宋代藏本、传世的元代孤本、各式的明代钞本以及其在清代的钞写刊刻与近世的刻印刊行,首次梳理出其复杂的版本源流情况,从而纠正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问题界定的含糊其辞。  相似文献   

8.
《文献》2019,(6)
清嘉庆十二年(1807)额勒布主持刊刻的藤花榭本《说文解字》,是清代第一部依宋小字本行款翻刻的《说文解字》。根据《说文解字》的版本系统、行款比较、文字比勘可知,藤花榭本的主要底本,当为刊刻主持者额勒布旧藏的宋本《说文》。藤花榭本刊刻时,并未依底本的板心刻工、大小字数、避讳翻刻,既保留了底本的一些讹字,同时又据通行的汲古阁剜改本校改篆形和说解,并间有据段玉裁《汲古阁说文订》所言的"宋本"校改说解之例,形成了复杂的文字面貌。考察藤花榭本的校刊情况,一方面可以明确乾嘉时期宋本《说文》在汪灏、鲍漱芳、额勒布处的递藏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深化对清代相关仿宋刊本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现存宋刻《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共有三部,但各馆藏地仅各自著录所藏宋本的版本情况,彼此之间对这三部宋刻并没有进行比较。本文通过依据这三部宋刻所编写的古籍版本图录及相关的书目题跋记载,通过分析,得出上海图书馆藏本和原藏北平国图书馆藏本为同一版本,印刷时间不同;曾经傅增湘、沈仲涛收藏的另一部宋本则刊刻在后,不是"监本之第一刻"。另外,《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的刊刻时间也并非在嘉定十六年。  相似文献   

10.
宗经阐经作为桐城派古文创作和批评的核心,一直以来都被桐城派学者奉为圭臬。晚清桐城派学者杨琪光(1835—1890)在经学研究方面常为人所忽视,有《尚书文义》《百子辨正》《读史臆说》等著作传世。《经义寻中》是杨琪光读经笔记,论述既有古文风范,又发汉宋诸家所未发,尤其是对《尚书》篇章的品读。《经义寻中》从文章学角度品评了读《尚书》之法,其中“道”“德”“气”概念的运用是古文法与经学融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郑玄生当东汉的乱世,在社会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本着"述先圣之意,思整百家之不齐"的崇高理想,穷毕生精力,遍注儒家经典,据清代学者考证,其一生的著述多达六十余种,"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凡百余万言"。他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之长,融为一家,"囊括大典,网络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在经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划时代意义。处于乱世多事之秋的郑玄,之所以在学术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他本身所具备的素质外,与当时政治形势和文化环境的变化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惠栋荀学思想刍议--以《荀子微言》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栋是乾嘉汉学吴派宗主,经学熟洽,著述等身.《荀子微言》是他的一部重要荀学著作,也是汉学家专治《荀子》的肇始之作.惠栋节选《荀子》篇章,作案语阐述微言.他以《易》理解《荀》义,以"绘事后素"释"礼后",由"尊儒"论重"师法",由辨"危、微、精、一"以驳程朱,均透露出松崖的学术旨趣,体现了《荀子微言》真正"微言"之所在.在《松崖笔记》、《九矅斋笔记》、《易微言》、《九经古义》等著作中,惠栋多处论及《荀子》,反映其"尊荀"思想.在清代中叶的荀学复兴运动中,惠栋占有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13.
清代有三次纂修永定河志,分别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陈琮纂修《永定河志》、嘉庆二十年(1815年)李逢亨纂修《永定河志》,以及光绪六年(1880年)朱其诏、蒋廷皋续修《永定河续志》。其中陈琮纂修《永定河志》为第一部永定河志,乾隆皇帝、刘峨、李调元对此书评价甚高,乾隆皇帝赐名《永定河志》,这就是《钦定永定河志》,并收入紫禁城懋勤殿南间格子后二格二层。现有乾隆五十四年十九卷内府钞本、十二卷钞本、四卷钞本、四卷残缺本等版本,分别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李逢亨纂修《永定河志》,基本沿袭了陈琮纂修《永定河志》,只是在内容收录上详略不同,或增或删。  相似文献   

14.
自王肃《尚书》学一出场便站在了与郑学对立的立场上,因此历来很多学者认为王肃此举是为了依靠自己的政治优势,与郑学争夺经学界之地位。但通过对王注和郑注的异同比较研究,却发现王肃多站在古文家立场反驳郑学,且王肃反驳郑玄用谶纬解经,由此可见王注与郑注之争大多基于学术立场的不同,并非有意标新。  相似文献   

15.
《文献》2014,(2)
<正>清代嘉庆年间阮元南昌刻《尚书注疏》校勘记中提到"岳本"多条,其中38条为"毛本"之误。本文为之辨正,以供参考。阮元南昌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为清代嘉庆以来最受重视的《十三经注疏》版本。这个本子受重视的原因,一是底本为十行本(号称宋椠,实为元刊明修),二是在刊刻时作了部分校改和用字的规范工作,三是附有校勘记。其中"校勘记"至今仍是学者经常参考的部分。就《尚书注疏》而言,阮氏"校勘  相似文献   

16.
《文献》2014,(5)
<正>清康熙年间,王士禛《渔洋山人精华录》刊刻后,有惠栋《训纂》、金荣《笺注》二家注释本行世。查慎行、何焯、杭世骏、惠栋、翁方纲、丁晏等曾在各自所持的版本上,以亲手批点的形式抒发心得。后来藏家又依据所见,辗转过录诸氏批语。上海图书馆藏有一部金荣《渔洋山人精华录笺注》,清金氏凤翔堂刻本,有惠栋批(书号798300-05),书中批语已为学者利用。比如近年周兴陆先生辑有《渔洋精华录汇评》,将诸家批语汇萃一书,特别收录了该本的内容~①。不过,笔者在查阅上图原书时偶然发现,前人对该本批语的认识存在一些误解,有重加审核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文献》2016,(5)
王世贞史学是明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六经皆史的观念下,王世贞把他搜集到的明代史料归入《弇州山人四部稿》的"说部",而《弇山堂别集》的成书正是依赖那些从《四部稿》中剥离的史料,并进而有所修订和增补。《别集》成书于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梓人翁良瑜初刊于金陵雨金堂。初刊本并没有万历庚寅年的刊刻木记,而另一个有着"大明万历庚寅孟冬穀旦金陵镌行"木记的版本有刻工蔡朝光,这个所谓"万历庚寅本"在版式和内容上明显可以看出是一个经过修订且重新刊刻的版本,它的刊刻年代应晚于万历十八年。据《弇州山人续稿序》、《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凤洲王公神道碑》、《皇明盛事述》(手抄本)等文献可推知,这个修订重刻本很可能刊刻于万历二十年或稍后。清代《四库全书》本和广雅书局本的底本都是重刻本。  相似文献   

18.
胡世琦《小尔雅义证》是清代雅学著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部,现存手稿本.因其未刊刻,一直未受到学者重视.胡世琦在疏证《小尔雅》时,重视以古音求古义,广征博引,勾稽旧注,辨析词义,订正《小尔雅》,在释义和校勘上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诸如释义不周、校勘不当、词条未考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李学勤 《文物》2012,(8):66-71,1,97
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一、二辑出版之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又整理出竹简六种八篇,其中两种为西周时期的佚诗,即作于周初的《周公之琴舞》和作于西周晚年的《芮良夫毖》。一种是真正的古文《尚书》——《说命》三篇。一种记汤与伊尹传说,名《赤鹄之集汤之屋》。一种托名武丁和彭祖,题《殷高宗问于三寿》。还有一种记载黄帝至春秋时的贤臣,拟题《良臣》。  相似文献   

20.
<正>最近,笔者在桑兵主编的《清代稿钞本》第八编中找到了一份鸦片战争前关于澳门全面报道的新资料——《洋事杂录》(佚名辑《鸦片战争史料》,载桑兵主编《清代稿钞本》第8编,影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清朝本,第354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69—442页)。该书原藏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作者不详,为后人辑录有关资料而成书。原书不分卷,共72页,首页为残页,尾页未录完文字,均为手写钞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