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关楚国的青铜砝码及黄金货币的称量是楚文化研究的课题之一,数年前笔者曾作过尝试①。近年来,随着一批考古新发现资料的相继发表,使这一问题的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可能,本文主要以楚墓中出土的三组有铭青铜砝码为依据,对此作一些补充研究。一、三组有铭青铜砝码的有关情况1.1990年秋,湖南省沉陵县大常乡1016号楚墓中出土一套共5枚青铜法码,它们的有关尺寸和重量见表1。其中第4号进码在外形、成分与制作工艺上均不同于其余4枚,应是件替代品,5号砝码最大,其上阴刻有“分细益”三字的铭文。该墓葬的年代为战国晚期。③将该法码上的…  相似文献   

2.
楚国绘画试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十年来,在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的楚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楚画,其中以湖北、湖南较多。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战国中期帛书一件。帛书四周作旋转状排列着12段边文及16幅图像;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战国中期的人物龙凤帛画一件;1957——1958年,信阳长台关1号、2号楚墓,出土了一批木漆画,其中锦瑟漆画有狩猎、宴乐、御龙乘仙等内容;1965年,江陵  相似文献   

3.
张睿 《中原文物》2023,(4):98-101
河南信阳长台关城阳城战国楚墓出土的包括鼎、簋、盒、壶、鬲、敦等数量庞大的陶器表明,基于战国时期混乱动荡、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和同一时期楚地漆木器高度繁荣的艺术语态中,长台关城阳城战国楚墓出土陶器在组合形式、制作工艺、装饰语言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造物特征;工匠创新性地在陶器表面使用漆材进行装饰,并在纹饰构型上与漆木器纹饰交融互鉴,器物兼具陶器的“朴拙”和漆木器的“秀雅”,重构了彩绘陶的审美范式,塑造了独属于这个时期陶器的新风貌。  相似文献   

4.
“镇墓兽”略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镇墓兽是楚墓中常见的随葬品.早在三十年代,湖南长沙一带的楚墓中就有所发现.解放以后,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广泛展开,在湖南、湖北、河南等省的楚墓中都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镇墓兽,特别是湖北江陵地区出土镇墓兽的数量尤多.镇墓兽的大量随葬,构成了楚墓区别于中原东周墓的一个明显特征.楚墓中镇墓兽的大量出土,为研究楚人葬俗以及镇墓兽的形制、用途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一、淅川楚墓的发现和研究1、下寺楚墓下寺楚墓位于淅川县东南60公里的丹江水库西岸的“龙山”山脊上。1978至1979年,在此发掘楚墓25座,其中大型墓9座,小型墓16座,另有大型墓的陪葬车马坑5座。这批墓葬共出土7000余件随葬品,主要是大型青铜器,其中铜礼器160余件,有鼎、鬲、簋、簋、敦、壶、缶、盘、匜、鉴、洗、盏、舟、瓢、勺、匕和铲、俎、禁等。铜乐器有甬钟一套、钮  相似文献   

6.
“昜王”(昜即今“阳”字)铜鼎,1985年8月出土於湖南省桃源县三元村一座战国中期偏晚的楚墓内。发掘报告《桃源三元村一号楚墓》,已刊登在《湖南考古辑刊》第4辑(1987年10月出版),但对鼎铭文未加考释。近年来,学者对王鼎铭文看法不一,现将我的最初认识和对墓葬性质的看法,写成此文求教。昜王鼎铭文系刀刻在铜鼎口沿的小直唇外表,唇高仅1.3厘米,字迹清晰。铭文一行十一字,为:“十年土命昜王鼎容廿五升”。个别容易引起有疑问的字,作如下简略考证: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礼制文献、遣策、器铭以及出土实物等资料对楚墓的用鼎制度进行了探讨,认为楚系高等级贵族墓葬中普遍出现的两套正鼎并非是人器和鬼器,而应分别属于祭器和食器两类。祭器一组仿效周制却并不彻底,而食器一组则沿用自身的偶鼎制度。战国时期主要通过纽的形制来区分这两类鼎,其中升鼎、无盖大镬鼎、箍口鼎、三环纽子母口盖鼎均属于祭器一组,卧牛纽(或卧兽纽)、鸟形纽(或变形鸟形纽)子母口盖鼎则为食器组的典型标志。春秋时期虽然遵循同样的分类原则,但亦有细微的差别存在。  相似文献   

8.
《江汉考古》2021,(4):3-12
正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楚考古发现与研究对楚文化进行科学考古发掘与研究,是从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长沙发掘开始的,此次共发掘160余座墓葬,其中战国楚墓73座~([1])。湖南省博物馆又在长沙先后发掘了千余座楚墓~([2])。当时根据长沙楚墓出土的陶器,开始把春秋楚墓与战国楚墓区别开来,将鬲、盂、罐组合的墓定为春秋时期,将鼎、敦、壶组合的墓定为战国时期,将鼎、盒、壶组合的墓定为战国晚期或西汉初年。这是最早对楚墓的分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楚墓的分期多参照此标准。  相似文献   

9.
上蔡郭庄一号楚墓出土的青铜圆盖大鼎,按照其自名来看,当为鼎,也就是饗食宾客、烹饪用鼎的意思。这件鼎涉及到器主人名,通过对名字的隶定,结合其为楚平王后裔身份以及器物时代特征等,认定器主人是楚平王之孙公孙朝。同时本文试着解析了同墓出土的競孙鬲上"競孙旟"应该是楚平王之孙公孙宁,即公孙朝之兄。通过对上述器主人名的分析,初步推断上蔡郭庄一号楚墓的墓主人是楚平王庶长子公子申,也就是公孙宁和公孙朝的父亲子西。  相似文献   

10.
1965年10月至1966年1月发掘的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是建国以来湖北省采用近代考古学方法进行的首次较大规模发掘,也是当时全国继信阳楚墓之后发掘的第二批中型楚墓。由于在这次发掘中出土了如越王勾践剑、凤纹镂孔铜杯、彩绘木雕座屏、嵌错变形凤纹铜樽、人骑骆驼铜灯以及战国楚简等一大批珍贵文物,因此在发掘之初,这批墓葬  相似文献   

11.
书画     
《文物》1979,(1)
战国帛画我国古代绘在丝织物(帛)上的图画,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两件:一件1949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内,纵29、横21厘米,画一个细腰长裙的女子和一夔一凤;一件1973年发现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内,纵37、横26.5厘米,画一个  相似文献   

12.
谈战国时期的不等臂秤“王”铜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9,(4)
世界上最早的衡器是天平。古埃及和巴比伦的石刻上已经出现天平的形象,古希腊的荷马史诗里有了关于天平的记载。我国衡器也是先有天平,后有提系杆秤。我国目前所见的衡器实物,是公元前五世纪以前春秋时期的遗物。1975年湖北江陵雨台山春秋楚墓中有铜环权出土。传世文物中有春秋齐国"右伯君"半圆鼻纽铜权和春秋郳国的"郳(?)"半圆鼻纽铜权。关于铜环权的使用,从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楚木衡铜环权,可以看到这种权是用于天平的砝码。关于半圆鼻纽权以及由此演变的秦权中的瓜棱权、钟形权等的使用,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天平上的砝码,一种认为是杆秤上的秤砣(锤)。前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湖南桃源县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的组成结构及保存现状,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EDXRF)、扫描电镜-能谱法(SEM-EDS)、X射线衍射法(XRD)和激光拉曼光谱法(LRS)等手段对陶器胎体成分、表面彩绘、金属涂层等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这批彩绘陶器胎体成分相近,为普通易熔黏土。彩绘陶器表面的红色颜料为朱砂(HgS),黑色颜料为炭黑(C)。在彩绘陶壶、陶鼎和陶敦表面发现金属涂层装饰,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涂层为单质锡,属于锡涂陶的范畴。同时红外光谱测试显示锡层内面棕黑色物质为生漆,可能混合其他胶结材料。以上结果为研究战国时期彩绘陶器,特别是锡涂陶的制作工艺及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漫话西汉木俑的造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木俑随葬,大约始于东周,在当时的楚国境内较为盛行。湖南长沙的楚墓中出土过不少木俑。战国时期的楚木俑制工拙稚,俑体多扁平,只雕刻出粗略的轮廓,画出口鼻眉目,表情呆滞,体态也不生动,衣饰则用彩绘。模拟的主要是武士和侍仆,也有舞乐俑,个别的俑加上手臂,可以表示捧物。西汉时期,分布在原来楚地的墓葬中的  相似文献   

15.
论楚人入湘的年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至喜、熊传新合撰的《楚人在湖南的活动遗迹概述》介绍了楚人在湖南的活动概况,并就楚文化问题谈了几点意见,谈到了“至于春秋时期楚人的墓葬在湖南的分布就更多了,如澧县、益阳、长沙、湘乡、衡阳、郴州,从南到北,都有早期楚墓出土。”从而说明楚人进入湖南的时间还要早一些。高至喜同志在《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中发表了《试论湖南楚墓的分期与年代》,把湖南各地出鬲、钵、罐或鬲、钵、豆陶器组合的墓葬定为春秋中期或晚期,进一步说明楚人进入湖南的时代当在春秋中、晚期。这一理论,给湖南楚史研究者与考古研究者影响很大。我们认为,他们把湖南早期楚墓的时代定在春秋中、晚期的证据不足,  相似文献   

16.
2006年6月,在湖南张家界且住岗野猫沟一座战国中晚期土坑墓中出土了一批铜器,保存比较完好的有素面鼎1件、云雷纹越式鼎1件、单环纽杯1件、釜1件、宽格剑2件、戈2件、单纽矛2件、双纽铭文矛1件,是近年来湖南地区出土战国铜器中较为丰富完好的一次重要发现,特别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双纽铭文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六六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发掘了望山一号、二号两座楚墓。其中在望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把有名的古剑一越王勾践剑。它出土时,剑身寒光闪闪、薄刃锋利。此外,在这两座楚墓中还同时出土了几把青铜剑。有趣的是,它们基本上都没有生锈。  相似文献   

18.
张闻捷 《华夏考古》2015,(2):99-108
本文通过对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出土铜器的考察,判断其年代应在战国初年吴亡之后,墓中出土的九件铜鼎并非为一套列鼎,而是由箍口鼎、兽钮子母口鼎、三环钮子母口鼎等多套鼎制组合而成,是东周时期十分普遍的礼制变革现象。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应在三鼎规格,且主要使用鼎、簠、缶的基本礼器组合,同时从铜器铭文、其他随葬品和丧葬习俗的角度综合考虑,墓主人应为楚国番县贵族而非吴王夫人季子。  相似文献   

19.
陈松长 《收藏家》2002,(10):6-10
湖南历年出土金银器数以百计,从时代来说,最早的是西汉,最多的是元代。从出土地区来说,则以常德地区为大宗,次则株州地区和沅陵县。从器物品种来说,金器有冠、帽花、钗、笄、插、括、梳子、手镯、手钏、耳环、耳勺、带扣、珠、杯、印、钱等,其中以金饰为主。银器有壶、、碗、杯、盘、碟、爵、鼎、盒、罐、发簪、手镯、发钗、花髻等,其中以生活器皿为  相似文献   

20.
王子午鼎     
王子午鼎,春秋时期一件重要的青铜礼器。1978年河南省浙川县下寺2号楚墓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鼎通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重100.2公斤。侈口、束腰、平底、蹄足,口沿上斜立两只外撇的长方竖耳,腹部周围攀附六条龙形怪兽,器表满饰半浮雕的夔龙纹、窃曲纹和云纹。器盖微弧,盖上有钮,钮外饰窃曲纹两周。出土时鼎内盛牛骨多块,盖上置铜匕一件。鼎盖与腹均铸铭文。盖铭一行四字,“倗作脀(鼎升)”;器铭十四行八十四字,大意说王子午铸鼎以祭先祖文王和进行盟祀,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