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代对考古学的贡献──读《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小鹿我国的东邻日本,是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在日本,考古学与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相结合,日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由日本文部省特别资助,于1989年11月在东京举行的第三次《大学与科学》会议、以及...  相似文献   

2.
金石学在现代中国考古学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志 《华夏考古》2005,(4):98-106
本文将考古学与金石学的关系分为三个时期,首先,从源头上探明金石学与考古学内在学理上的相似甚至一致之处;其次,阐明考古学进入中国的前后,金石学是怎样起到了铺垫作用,并且对考古学的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三,金石学,乃至其背后的史学、经学背景,仍然影响着现代中国考古学的许多方面,体现在报告编写的思路、论文题目的选定等……  相似文献   

3.
考古学是一扇门户,通过它我们能进入过去,并探视我们祖先的生活情状。历史是写在书中和其它文件里的,但它有一定的局限:1.历史文件只报道一定类别的消息,其中大部分是社会上层活动家们的报道,即统治者和贵族的报道;或关于宗教方面的报道,极少有记录平民生活状况的。2.历史文件常常是有目的而写的,可能因政治原因或其它原因而有偏见。3.历史文献存在于有文字的时代,而文字只是在六千年前或更晚些时候才有的,在中国文  相似文献   

4.
5.
中国近代考古学科及其基本理论、方法的形成,都是上个世纪上半叶从国外引进的结果。中国最早的一批考古学家,如李济、梁思永、夏鼐等人,都是学习了国外的考古学或人类学之后,回到中国,并在实践中为建立中国的考古学科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中国考古学科在其实践中,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上个世纪50至70年  相似文献   

6.
孙小堂 《神州》2012,(21):215-215
现代教育技术介入教学领域,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录像等形式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人的各种感官,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寻找教学内容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最佳结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考古学的新思维——新考古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五·四之后引进西方思想与科学在中国的结果之一。在这一点上,它与几乎所有近代意义上的各学科有着大致相似的命运。它与各学科的另一相似之处是,当它们正在向前发展时,却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与它们的发源之地——西方学术界在很长的时间里处于两相茫茫的隔绝状态之中,使中国考古学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走过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其表现之一是,从三十年代以来,经过中国考古工作者好几代人的努力,发展并完善了考古学的传统方法——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建立了中国的“区、系、类型”学说“,并据此将中国历史上溯到龙山时代、仰  相似文献   

8.
继《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考古学是什么》,21世纪初俞伟超先生亲自选辑了他的第三部考古学论集《古史的考古学探索》①。这是俞伟超先生在病榻上选编而成,也是其生前最后一部学术论集。  相似文献   

9.
考古学中的聚落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考古学中聚落考古的概念自上世纪80年代由张光直首先引入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多年中,聚落考古学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家对聚落考古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比较熟悉,在实践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可以说,聚落考古学当前已经与地层学、类型学一样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欧文·劳斯这篇与张光直的名篇同名的文章都是发表于1972年。在那个年代,西方考古学中的聚落考古研究正是方兴未艾。虽然同为全面介绍聚落考古学的论文,但劳斯在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上与张光直却有很大的不同。张光直主要侧重聚落考古在社会关系研究方面的作用,与威利和特里格一样认为聚落考古就是运用考古资料进行社会关系的研究。而劳斯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来看待聚落形态概念在考古研究中的作用,受系统论的影响较大。将这篇文章与以往介绍到国内的聚落考古方面的文献结合阅读,会对西方聚落考古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劳斯认为一个人群的生活系由三个系统所组成,即生态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反映了对环境的适应和资源的利用,文化系统系指人们的日常行为,社会系统则是指各类组织性的群体、机构和制度。在针对过去人类生活的全部问题中,聚落形态的概念(本文作者用的是残存聚落形态,指出了聚落形态作为考古遗存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认为它是由人类行为点的网络和每个点位的行为组合所构成)在与此三个系统有关的研究中特别有用。运用聚落形态方法,不仅可以研究文化的社会关系方面,也可以研究文化的生态和行为方面。在实践中,可以从这三类系统所拥有的亚系统入手,寻找证据以重建以上三类系统,复原人类的生活。他将聚落形态分为三个类型,即分散型、集中型和共生型。其中最有启发性的是维生和专职共生形态,它为研究文明化问题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工具。另外,从聚落形态的概念出发,劳斯还探讨了文明与城市化的区别及其在考古学实践上的价值,也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考古学研究中的系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发表于1975年,其时新考古学作为一种划时代的思潮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新考古学家们为新的研究目标,从其它学科中引进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方法,系统论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理论方法之一,开始取代文化历史考古学中的关键学术概念和分析单位——考古学文化(当然,系统论作为人类思想领域的最新成果,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都产生了重要和深刻的影响,而决非仅限于考古学)。并成为考古学理论方法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系统论的精髓在于将考古学从立足于器物静态的分析和分类以及编史学的研究,转向对这些器物制作和使用的人类行为和适应环境等多变量互动系统关系的阐释。考古学文化不再被看作是分析的基本单位和关键概念,而是需要从物质遗存产生的背景和各种因果关系来了解文化的产生和演变,并对考古学研究的概念、方法以及探讨和力求解决的问题做根本的调整。这使得考古学家能够放弃过去那些无法解决或意义不大的问题,将精力集中到更加便于观察和更加容易解决的问题上。本文通过对沃森、勒布朗和雷德曼、克拉克和弗兰纳里等学者有关成果的叙述,详细介绍了系统论引入考古学的起因、过程和发展,从概念的革新和建模方式等方面,阐述了系统论对考古学研究革命性的影响,以及在人类学、民族学等考古学相关领域内所引起的变革。可以说,现代考古学理论相对于经典考古学所取得的突破性的成就,很多方面都是引入系统论思维的结果。阅读本文,虽然作者写作的对象是西方学者,中国读者由于对许多背景知识不是很了解,在翻译和阅读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但是仔细领会其中一些要点,还是能够帮助我们对系统论的意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考古学中的聚落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者按 :SettlementPatternsinArchaeology (《考古学中的聚落形态》) ,原是作为CurrentTopicsinAnthropology之一种 (vol 5,no 2 4:1 - 2 6 Mass :Addison -WesleyPublishingCo )于 1 972年出版的。这篇长文和张光直先生主编的论文集SettlementArchaeology (《聚落考古学》 ,PaloAlto :NationalPress,1 968)等一道 ,奠定了先生在西方考古学中聚落考古理论方面的领导地位。论者认为 ,张光直先生关于早期人类聚落形态及其演化的研究 ,“使几代考古学者受益 ,其中不仅仅是那些对中国有兴趣的人。” (WolfgangSaxon ,“K C Chang ,69,anthropologistwhodocumentedChineseBronzeagesociety ,dies” ,NewYorkTimes,January 1 6,2 0 0 1 )也有学者指出 ,直到今天还是这样。他对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考古学方法论的讨论做出过重要贡献” (RobertE Murowchicketal “Editor’sPreface”viii,JournalofEastAsianArchaeologyVol 1 ,1 - 4 1 999)。张光直先生 (1 93 1~ 2 0 0 1年 )生前对本刊非常关心 ,本刊也先后发表过先生多篇论文和采访录。这篇原本计划收入张先生文集的早期论文 ,为纪念张光直先生逝世一周年 ,经文集编者同意先行在这里发表 ,以表达本刊对这位伟大学者的悼念之情。〕  相似文献   

12.
冷战时代,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人类学、考古学的影响是通过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等形式在纯技术层面表现的。象文化唯物主义鼻祖莱利斯,怀特和新考古学的代表人物宾福德等均采用了马克思的方法作为研究远古文明的利器。缓和后,不讳言使用该方法的西方学者更多了。我国随着开放,考古界对西方许多用过的方法——这对我们仍是新颖的——感兴趣,但对西方一些学者不满旧法而转向马克思求助却知之不多。’89年美国考古界为总结近几十年理论成就,由吉尔曼(An tonio Gillman)对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影响作了概述(Archaeological thought in America剑桥)。这对我们了解美国现代考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要对当前的考古学解释作一透彻的、公允的评析是十分困难的,而且这一工作又面临着以下两种完全不同的选择:(1)汇总性的——如实陈述当前有哪些室内分类和田野工作正在进行,以及它们获得了哪些结果;(2)廓清当前重要的考古学思潮,并试图洞视它们未来的意义.后一选择无疑具有很大的风险,然而同时也将具有更多的乐趣,因此,我将不揣冒昧作一尝试.在某一特定时期,一门学科的研究目标不但因人、因学术单位而异,而且,它同样也会因某一学派的兴起、兴旺、衰落乃至同化于其他学派这一学术过程的不同阶段而有所不同.在本文中,我将首  相似文献   

14.
古DNA分析技术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娥 《文物春秋》2004,(1):22-31
保留在古代生物遗骸中的遗传物质DNA是一种重要的遗传学资源,古DNA分析技术在考古学中的成功运用已成为一个新兴的考古学研究领域,将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考古学的研究中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分子考古学,即指利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对出土的古代可研究对象进行分子水平的分析和研究。分子考古学在解决人类的起源与迁徙、动植物的家养和驯化过程、及农业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等重大考古学问题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时古DNA分析技术及其在考古学上的应用进行了综合论述,特别是对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考古DNA实验室在近年来所取得的新进展做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以期为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锶同位素分析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古化学这个新领域内,考古学家们经过努力,成功地将锶同位素分析技术运用于考古学领域,通过对遗址中人类骨骼的锶同位素分析来对古代人类的迁移情况进行研究。由于考古材料间存在着差别,各个实验室所采用的方法和实验步骤间也存在一些差异,因此还没有统一的分析方法和步骤,至今仍处于进一步的探索之中。在我国的考古学研究中,这项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迄今为止还未见到相关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这项技术在考古学上应用的原理及研究中注意事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且计划今后进行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希望能为国内同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时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正>引言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几门学科分别从发现与研究、保护、展示、利用等不同角度处理人类遗产,探索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因此常常被相提并论。近来,国内不少高校或者借考古学升格一级学科的机会将考古专业扩充为考古文博系、考古文博学院甚至文化遗产学院,或者新建考古文博专业等,但对几门学科的相互关系却探讨不多。近来,笔者先后参加首都师范大学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曹芳芳 《南方文物》2013,(2):113-116,117,118,66
中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渐趋多元化,而性别考古学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梳理了性别考古学产生以来所走过的的历程,尤其对中国考古学中的性别研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本文将中国考古学中的性别研究划分了三个阶段,即20世纪30年代至建国、建国之后至20世纪90年代、90年代至今。其中在第三个阶段,后现代视角的性别考古学真正在中国出现。本文并对中国后现代视角下的性别考古学进行了反思,希冀能够引起学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程一凡 《中原文物》2004,48(2):18-30
考古学中的"动"、"静"、"异"、"同"包括环境和文化两个层面,"静"和"同"表示在一个时期内考古学文化相对稳定的环境和文化特征以及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对应关系,"动"和"异"则为不同时期内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以及考古学文化之间关系的相应变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有助于更为全面地了解各个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情况,同时可有效地促进史前社会各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谢仲礼 《华夏考古》2003,(2):101-104
术语是学术研究中的一套具有自身特征的符号系统,术语的规范化是学术研究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我国的史前考古学界,这个问题不太受人重视,其结果便是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术语,研究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混乱的现象。本文呼吁学界重视史前考古学术语的规范化管理问题,认为这是学术研究规范化的一项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一、计算机在考古遗址调查发掘中的应用本文打算介绍从遗址的初步调查到遗址发掘完成这一过程中,计算机的一些应用.理论上要求计算机能推断遗址的存在,存贮和分析处理发掘成果.要做到这些,首先要考虑遗址的记录数据能否输入计算机.如果记录的数据纯粹用数字表示,比如,调查测量时的数据可以直接输入计算机.如果要输入发掘详情,则要把内容的标准形式记录在卡片上,然后由键盘输入计算机.在美国,计算机广泛应用于考古的野外测量,尤其是地球物理测量.斯考勒和格拉格研制了一种“过滤技术”,这一技术可以消除地磁场测量值中的偏差因素以及电阻率中的偏差因素.这些偏差因素是由于地表深度变化、地磁场昼夜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