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洛春秋》2001,(2):44-44
由洛阳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编纂的《黄河小浪底文化丛书》第三卷——《孟津黄河大观》一书,经过近一年的紧张努力,终于于2001年4月与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2.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郑州地处黄河中下游,位居“天地之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滥觞之地。郑州地区的文明起源和发展离不开黄河和黄河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3.
正2019年12月24日,由郑州大学主办的"黄河文化与中原文明学术论坛"在河南郑州召开。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博物馆等单位的50余名学者,围绕"黄河文化"与"中原文明"两个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一、"黄河文化"与"中原文明"的关系及其历史地位。刘庆柱认为黄河是中国的象征。"黄河""黄帝"居"中","中"是国家的象征。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  相似文献   

4.
青铜器上所见西周文化在南方影响的递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铜器上所见西周文化在南方影响的递衰李朝远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文明中极其璀灿的部分。从总体上看,它是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交互影响为主体,融合了周边各民族的青铜文明而成的文化集合。当我们俯瞰这一历史过程时,可以看到其发展并非如放马平川姿意肆纵。南方和北...  相似文献   

5.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对中华文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治理黄河、除水害兴水利伴随着中华文明发展的始终。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黄河水利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和特征组成。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有效举措,要准确把握黄河水利文化的内涵与独特价值,分段突出文化特色与建设重点,科学衔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与大运河等沿线其他国家文化公园的内容特色,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成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独特价值、展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载体与平台。  相似文献   

6.
"何方之问"人类本来是要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从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发展,从蒙昧和迷信向智慧和科学发展。而我们中国的近代历史却有一段时间脱离了人类这个发展轨道,直到改革开放又转了回来。这好像象征中华文明的黄河一样。黄  相似文献   

7.
黄河,遥远东方的一条龙,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里是古老文明诞生的摇篮!滔滔黄河水,养育了龙的传人,上下五千年,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8.
嵩山黄河之间的郑洛地区是早期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心区域。在新石器文化晚期和夏商时期,这里形成由许多璀璨夺目的文化史迹和古城古都筑就的文明经典,是构成早期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和衡量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标尺。华文化、夏文化、商文化先后起源发轫于此,是中国文明的本源圣地,早期华夏文明是由华文化发展到夏文化的历史概括。故中国文明也称华夏文明、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9.
2005年9月10日至12日,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召开“黄河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湖南、陕西、山东、江西、河北、河南等地的学者聚集一堂,对黄河流域的青铜文化、农耕文化、聚落与城堡、古文字、生态环境、古史传说等和黄河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现将与会专家的学术论点综述于下,与学术界的同仁交流。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先生作了《黄河与长江文明比较研究》的学术报告。他认为,文明因素的产生是在很大的范围之内,遍布全国各地。而文明的形成当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近年来发现了湖…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16,(9)
正黄河与长江,两条对中华文明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河流,在漫长的流淌中孕育出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公元前16世纪,雄踞黄河中下游的商王朝强势南下,直达长江中游今武汉地区。这是一次值得铭记的历史事件,它影响了此后数千年间中国社会的基本格局。出土文物,见证了这一事件。商人南下早在史前时期,黄河与长江流域就分别发展出了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以两大流域为代表的南、北方文化,  相似文献   

11.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炎黄子孙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鉴古而知今,临黄河而知中国。靖远是甘肃境内黄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县份,今后的发展中要深挖黄河资源、打造沿黄美景、讲好黄河故事,努力打造黄河上游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积极争当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靖远新篇章。  相似文献   

12.
黄河沿岸人地关系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明的产生与扩散是人地相互作用的反映,不同的文明与不同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发展阶段的文明又反映了不同类别的地理要素的组合及其共同作用。产生古文明的区域,在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地理环境优势的变化,又面临着严峻的发展挑战。本文分析了黄河文明的起源、扩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黄河特殊的"曲流"形式以及中国特殊的地形阶梯及气候带与晋商的形成,黄河沿岸东西、南北经济的相互作用及其现代发展滞后的地理因素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在此观点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黄河沿岸的现代发展应该考虑:由河流治理为主转变为发展为主,重新认识黄河流域特殊的地理要素和社会文化要素的优势,充分利用黄河沿岸的上下互动、两岸腹地的左右互动,系统地考虑和反思黄河对国家和沿岸地区发展的综合作用,综合谋划黄河沿岸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民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延续五千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又最有生气的文明之一。中华民族、中国人有足够的文化基础和底蕴,形成自己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拥有黄河文明、长江文明、珠江文明……,这些大江大河流域的文明,源源不断汇聚各流域的上、中、下游文明,积淀于出海口;又奔流入海,与外来文明相互交融。文明如水,包容中仍保持本身的醇厚。中华文明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主体。  相似文献   

14.
黄河,是我们中华文明孕育和发展的摇篮。一代伟人毛泽东说得好:“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黄河,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正是滔滔不绝的黄河,以她那劈山斩石、百折不回的雄伟气魄和接纳百川、汇聚千流的恢弘气度,熏陶、濡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铸就了他们自强不息、包容厚德的性格和勇于搏斗、反抗侵略的气概。但是,面对这条河情复杂的大渎,如何兴利去害,使其“洪波九曲循规以趋,巨浪千层顺流而下”,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就是举国上下密切关注的巨大工程。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润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亿万炎黄子孙。汹涌澎湃的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在陕西宜川一带,骤然归束一槽,鬼斧神工般地造就了世界一大奇观——壶口瀑布。1997年6月1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11月5—6日,第八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回族伊斯兰文化与黄河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成功举行。本次大会由河南大学、中国回族学会、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联合主办,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承办,地理学河南省优势学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参与支持。来自全国30多家单位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原国家宗教局副局长刘书祥、原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铁代生、河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贾瑞琴、中国回族学会会长、原云南大学党委书记高发元、河南大学副校长孙君健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开幕式由河南大学黄  相似文献   

17.
正蓝色的黄河!黄河因它的河水浑黄而得名,在我们的印象中,这条大河桀骜不驯、激情澎湃。然而,当你来到位于青甘川交界处的玛曲大草原,却会看到一段让人惊叹而又不能不相信的蓝色黄河,蓝得那样美丽,蓝得那样纯粹,这就是号称九曲十八弯的黄河首曲!天下黄河第一湾、世界最大最美湿地草场、《格萨尔王》史诗的发祥地、东方神骥河曲马的家园……在这里,  相似文献   

18.
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文明发源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为祖国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黄河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它如一匹烈马,从黄土高原挟带大量泥沙汹涌而下,在中下游的华北平原,水势变缓,大量泥沙淤积下来,日积月累,河床逐渐抬高,每到夏秋汛期,常常泛滥成灾,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为此,历代黄河"河长"采取各种策略与其进行斗争。  相似文献   

19.
魏飚  李占轶  邵琨  恩浩  靳赫  许雄 《中国土族》2023,(4):38-39+45
<正>万里黄河,九曲回环。奔腾咆哮,蜿蜒入海。黄河,承载着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脉络,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曾几何时,污染、断流让这条母亲河伤痕累累。近年来,沿黄地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谋划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一条古老的大河,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20.
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系统都产生在大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尼罗河、印度河和黄河。这些大河流域联系着许多不同的地区,构成了它所流经地区的经济命脉和交往通道。研究这些大河流域的史前时代即走向文明的历程,是研究世界文明起源与发展规律的中心课题。对此黄河与两河流域的史前时代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其各自发展过程的认识;而巨由于两地发现内容的不同,帮助我们推测各自未发现部分,相互补充,从而弥补考古发现的不完整性;同时这种比较有助于我们从世界范围的角度把握和研究文明起源的重大课题,探索各地文明之间差异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