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安市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中部、大运河与古淮河的交汇处。这里作为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人工河段——邗沟入淮处,以及中运河的前身——古泗水入淮处,城市是完全因水运而产生、因运河而兴起的。而其“运河之都”地位的形成,则不仅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而且得益于明清朝廷政治上的权衡决策及中央重要管理机构的驻节。淮安市的衰变嬗替亦与运河息息相关。以淮阴故城为中心,淮安城市的三点式肇兴今天的淮安市区,即是历史上通常说的“两淮”。历史上的“两淮”,大致有3种含义:一是泛指淮河南北的广大地区;二是指淮阴(元明清时期称清河县)、淮安(…  相似文献   

2.
河下兴衰     
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淮安河下.位于淮安新城之西、联城西北,其西、南阻里运河,北侧为古淮河山阳湾。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沟通江淮,邗沟入淮处末口(在河下北辰坊.即邗沟的北端)筑有堰坝.保证运河水位。过往舟楫须到此盘坝入淮。河下地处古邗沟入淮处,是古北辰坊的一部分,所以河下的历史非常悠久。宋代,河下称满浦,筑有通运软坝称满浦坝,建有蓄水石闸称满浦闸。  相似文献   

3.
<正>今淮安市主城区原名清江浦,或称清江。清江浦原为河名,即今淮阴区码头镇至淮安区淮城镇之间的里运河。淮安历代地方志中均称清江浦是陈瑄更名,如现存最早的《正德淮安府志》:"永乐初,平江伯陈瑄因旧渠(指宋乔惟岳所开沙河)开通,置闸蓄泄,更名清江浦"。其实,清江浦非陈瑄命名,在陈瑄修疏清江浦之前,已有此地名。《明太宗实录》卷三十六: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癸卯,"镇守淮安都指挥施文言:‘淮安诸坝,舟航往来,每遇天旱,坝下淤浅,重劳人力。近城  相似文献   

4.
正上世纪50年代初,我居住在清江浦东大街的大源巷,那里距里运河仅有百多米。生活在那里20多年,几乎天天与京杭大运河的里运河有交集,现在居住地虽有变化,但还常到运河畔散步,对其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愫。一对南水北调东线流经淮安市主城区的里运河,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对此感触颇深。清江浦里运河是明永乐年间漕运总兵陈瑄率民工疏浚的沙河故道,从末口至淮阴磨盘口,全长40里,贯通了南北运河。漕运、治河、造船中心均设在清江浦,清江浦随之成为京杭运河上的重镇。  相似文献   

5.
<正>里下河,并不是一条河,而是一个特定自然区域的地名。其范围西起京杭大运河里运河段,东至串场河,北自苏北灌溉总渠,南抵新通扬运河,区域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里下河之名源于里运河(简称“里河”,为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又称内河、淮扬运河)与下河(串场河,也叫官河、大盐河)的首字。这片区域内河湖密布,是“四周皆筑圩,村庄俱临水,下田要乘船,上路不离桥”的水乡泽国。  相似文献   

6.
泗阳天后宫作为千里运河上唯一一处妈祖供奉地,庙宇三百余年香火不断,信仰经年不衰,信众广泛。泗阳地区的妈祖信仰,除具备闽浙沿海妈祖信众的共性外,还将本地独特的民俗文化融入了中华妈祖文化信仰之中,具有苏北黄、淮、运、泗交汇地区的鲜明地域特点,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2015年,泗阳妈祖庙被列入大运河珍贵文化遗存,是运河申遗项目之一,也是大运河中段(淮安至泗阳)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妈祖文化建筑群,是千里运河上的文化地标和闽台客商的精神家园。2014年新建成的泗阳妈祖文化园则是全球近万座妈祖庙中罕见的集水利工程、生态园林风光和宗教文化为一体的人文景观,是千里运河独具特色的地标性建筑。  相似文献   

7.
京杭大运河沿线曾有众多古镇,因运河的兴盛而繁荣、因运河的衰败而式微,其变迁发展与运河的命运休戚相关,它们是最能体现大运河文化线路遗产内涵的物质载体之一,但如今多已寂寂无闻。2006年8月,中国首家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团体“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将首个调查项目锁定在京杭大运河的里运河与鲁运河古镇上。那么,这些古镇现在的状况又如何呢?在考察中,我们一直为古镇的命运而揪心……  相似文献   

8.
淮安,古称淮阴,历史上的版图占据今天苏北的大部.大约在夏王朝的初期,淮夷在淮河流域建立了徐国.秦统一六国后,揭开了在淮安设县的序幕.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淮安成为人文之邦.淮安地处京杭大运河中段,承担着转运漕粮的重任,这一独特的交通优势使淮安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历史在铸造淮安人威武不能屈的灵魂时,还给这片热土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9.
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增加的主要工程入海水道穿京杭大运河立交地涵,为一等一级建筑物,顺水流方向(即东西)长108.604米,垂直水流方向(即南北)122.48米,采用钢筋混凝土上槽下洞立体结构型式。下部涵洞为15孔,单孔断面为6.8米×8米,按近期设计泄洪2770立方米每秒,强迫泄洪2890立方米每秒设计。上部航槽为宽80米的矩形断面。此立交下涵可泄洪,上槽可航运,既维持了京杭大运河的航运,同时又满足了入海水道的泄洪,为亚洲第一水上立交。(摘自《运河之都——淮安》,图、文:淮安市志办)大运河淮安段水上立交$淮安市志办…  相似文献   

10.
驸马巷的由来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说的是江苏境内的京杭大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的一座全国历史化名城——淮安。淮安的核心区——楚州古城区集中着好几条传承历史化的旧街老巷:跨下桥街,跨下桥让人们想起“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少年时曾受过的“胯下之辱”;府学街,一潭池水,潭边影壁上“宫墙数仞”,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淮安府儒学泮池;  相似文献   

11.
正过去只要一提起苏北,人们总会同贫穷落后划上等号。唯有京杭大运河,给流经的扬州、淮安、宿迁、徐州的苏北段,贴上古老而文明的标签。苏北运河全长404.5公里,占京杭大运河的近四分之一。她北起苏鲁交界的微山湖畔,南到扬州南郊的长江岸边,流经苏北4市11县区。有人说,是隋炀帝为了看琼花,才开凿的大运河。其实,早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就开挖了苏北运河最早的一段——邗沟,即是现如今扬州到淮安的一段。而隋朝以及后来的历代王朝,只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大运河作为线性文化遗产,其遗产的分布具有点、线、面结合的特点。大运河清口水利枢纽位于旧时的黄、淮、运河交汇处,今淮安市区西侧的码头、杨庄一带。这个枢纽,作为大运河最重要的遗产点,横跨里运河、中运河、黄河故道、淮北盐河、洪泽湖区(含洪泽湖大堤、张福河等7条引河、窑河等),覆盖面积数百平方公里,其中又包含很多小的遗产"点"、遗产"线"。该枢纽从明万历六年(1578年)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前,一直是大运河沿线工程设施最多、遗产分布最广、国家投入  相似文献   

13.
淮安位于古淮、泗水与古邗沟的交汇地带,处于京杭大运河中间,是一个中枢枢纽。公元儿28年至1855年黄河夺淮的727年中,黄河、淮河、运河在淮安交汇,咽喉莫重于此。其间,历南宋、元、明、清四个王朝,这里更是军队驻防的全国重点城市之一。南宋时期的淮东制置使或两淮制置大使等边防大帅驻节楚州(淮安)。元代的淮安,是淮安路总管府所在地,还有郯沂万户府、洪泽屯田万户府在这里驻节并部署重兵。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政府为了保障漕运畅通,以"治河、导淮、济运"为基本思路,在今淮安市码头镇和杨庄镇一带进行了一系列治水活动,从而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清口水利枢纽工程。其中,里运河是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其河道变迁、运口移位及相关附属设施的建设都是治河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京杭大运河申遗之际,我们在码头镇对里运河的一段进行了考古发掘,了解了其基本规模和相关的堤防设施,以及与其他水利设施的关系,对研究明清时期运河沿革、运河与黄淮的关系、运河与漕运文化、宗教祭祀活动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江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南段。其北段(自京口至望亭)地势高仰,苦于无足以确保航运的水源,故唐宋之前已在此段的地形转换点设置堰闸,以节蓄水源。堰闸设置共计四处,自北至南分别为京口、吕城、奔牛、望亭。堰闸始置年代是江南运河变迁史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厘清望亭堰闸始置年代有利于修正对江南运河堰闸修筑的历时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正大运河在淮安境内的河段为淮扬运河淮安段,流经淮安市清河区、清浦区、淮安区、淮阴区、洪泽区、盱眙县等四区一县。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到隋炀帝开凿隋唐运河,再到京杭大运河截弯取直,淮安始终是沟通江淮、黄淮,保障运河南北通畅的一个重要通道;是南北漕运的枢纽,是河道治理的关键和总河驻节之所,历史遗存丰富,价值突出。大运河淮安段的修筑及其演进,可以说既是一部中国社会发展史的缩影,又是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在京杭大运河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积淀了丰厚的灿烂的历史文化。2005年,中共淮安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将淮安市建设成苏北中心城市,打出“运河之都”名片的重大决策,并要求淮安市志办在打造“运河之都”品牌中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运河苏北段,北起苏鲁交界的大沙河口,南至扬州六圩运河口,包括不牢河、中运河、里运河,全长404公里。连同微山湖西线航道,计461公里。这段运河.是大运河上最早的人工航道和自然航道之所在,是扬州、淮安、宿迁、徐州等城市的母亲河。这段运河,北接山东运河,南连江南运河,承担着向长江三角洲这一我国制造业中心运输煤炭等资源的大任。大运河苏北段的变化是新中国60年沧桑巨变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9.
淮阴是江苏北部腹地的中心城市,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市区清江浦,明代中叶以后为漕运要津、南船北马交汇之所,曾有“九省通衢”之称。清乾隆间始为清河县治,河道总督署也设置在这里。所属淮安市在其东南15公里,清时为淮安府及山阳县治,并置有漕运总督署。这里就是被人民称为“人民的好总理”的周恩来幼年时生活过的地方。周恩来曾经这样描述他的故乡:“淮阴古之名郡。……清时海运未开,南省人士北上所必经之孔道也。”(《飞飞漫墨》)  相似文献   

20.
板闸遗址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生态新城翔宇大道、枚皋路和里运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因此地原为淮安区淮城镇板闸村,故名为板闸遗址。2015、2016年,淮安市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两次抢救性发掘,发掘总面积约5500平方米。遗迹有水闸、古河道及包括房址、排水沟、道路等在内的建筑基址,出土器物以瓷器、金属器为主。结合文献资料与出土器物分析,水闸年代上限为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下限应在明代晚期,而遗址整体年代应为明清时期。板闸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古代水利交通、河道治理、漕粮运转、盐榷税收史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