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毛诗序》说:“然则《关睢》《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用公”。又说:“《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放系之召公”。对这种区分方法,人们很难理解。周南、召南是周公、召公的封地,两人都位列三公,为什么周南就是“王者之风”,召南就是“诸侯之风”?且“诸侯之风”是“先王之所以教”.那么“王者之风”是谁教的呢?先王又是指谁?孔颖达解释说:“王者之风,文王之所以教民也。王者必圣,周公圣人,故系之周公。”“诸侯之风.先王太工王季所以教化民也。诸侯必贤,召公贤之,故系之召公。”“感文王之化…  相似文献   

2.
<正>"德"是西周王朝政治思想与天命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侯外庐等先生认为德、孝是周代统治阶级的道德纲领;周先王以德配天(上帝),以德受命治民等维新观念是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①。金文是研究西周贵族社会"德"之观念的第一手材料,从中得到的认  相似文献   

3.
《神州》2012,(16):23-25
正什么是帝王之学?《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十六字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帝王之学的终极目标是要追求善,而善是帝王的最高境界,也和盘道出了精深的中国文化思想的旨趣所在。帝王之学就是《大学》所要讲求的学问。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谓大人,古代是指帝王、君王,是相对于奴  相似文献   

4.
文风小议     
胡学彦 《古今谈》2002,(1):48-53
“风”,《汉语大词典》列有四个义项:一、章的风格;二、使用语言字的作风;三、学的风气;四、德教化之风。这里所说的风,不是指章的风格,也不是指德教化之风,而是指人们使用语言字的作风和学的风气。既称之为“风”,风行草靡,它必然会在社会上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孟子是战国时期有相当影响的思想家。《孟子》是一部孟子的言论集。它虽然不是一部历史著作,却“往往捃摭《春秋》之文”据以论证他的思想,从而反映出孟子的历史观点。“先王”史观是孟子历史观点的历史根据。孟子对先王特别是尧舜备极赞颂。他认为历史上的治乱兴衰,是由于君主能否施行“先王之道”,从历史上的表面现象看,又有治乱交替的情况;这样,他在历史发展变化问题上,提出了历史往复循环的观点。他从“先王之道”导引出来的理想的“仁政”思想中,在决定历史发展的力量问题上,夸大了“先王”和“贤明”君主的作用,但也有强调人民力量的一面;他把用人事解释不了的问题,都归之于“天命”,因此又有“天人相应”观。本文拟从“先王”史观,历史循环论,“天人相应”观三个方面,试对孟子的历史观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衣礼以祖宗配天 ,乃夏商周三代国家最重要的典礼。董作宾先生作《殷历谱》仅研究商代五种典礼 ,而于衣礼未深入讨论 ,这是本文撰写的重要原因。本文据卜辞 ,探讨商代周祭制度的通例与变例 ,并说明其制度的变迁。商代于翌、、彡祭 ,于祭天之后合祭先公先王 ,即衣礼 ;衣礼之后分祭先公先王 ;其于先妣亦合祭之后分祭 ;翌、、彡祭每种祭典各有六祀统。其祭祭、祭的性质则与之不同。  相似文献   

7.
衣礼以祖宗配天 ,乃夏商周三代国家最重要的典礼。董作宾先生作《殷历谱》仅研究商代五种典礼 ,而于衣礼未深入讨论 ,这是本文撰写的重要原因。本文据卜辞 ,探讨商代周祭制度的通例与变例 ,并说明其制度的变迁。商代于翌、、彡祭 ,于祭天之后合祭先公先王 ,即衣礼 ;衣礼之后分祭先公先王 ;其于先妣亦合祭之后分祭 ;翌、、彡祭每种祭典各有六祀统。其祭祭、祭的性质则与之不同  相似文献   

8.
正唐朝及其以前,只有那些有德有才之人和父母长辈,才被称呼为"大人""先生",唐朝以后,子之于父则称"家大人""尊大人","大人"这个词则用来称呼当官的和顶头上司。《汉书》记载:"范滂曰:‘惟大人割不忍之恩。’"这里的"大人"是称呼母亲的。同样《汉书》中记载,疏受叩头说道:"从大人议。"这里的"大人"是称呼  相似文献   

9.
释《国语·楚语上》“教之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语·楚语上》记申叔时论傅太子一段,是我国有关古代贵族教育的一段重要史料,常常被学人称引。申叔时谈到了需要教授的内容: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内中的“教之《令》,使访物官”,则颇让人费解。韦昭注:“令,先王之官法时令也。访,议也。…  相似文献   

10.
不常其邑、屡迁其都是商人的一大特点,它成为探讨商人活动地域的依据。屡迁之邑,是指商先公、先王的居邑或都城(以下概称为都邑)。各都邑由何王(公)所迁。迁在何处。前人有过不少论述。  相似文献   

11.
商人屡迁中的汤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常其邑、屡迁其都是商人的一大特点,它成为探讨商人活动地域的依据.屡迁之邑,是指商先公、先王的居邑或都城(以下概称为都邑).各都邑由何王(公)所迁,迁在何处,前人有过不少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有《吴命》篇,其篇章属性当是吴国外交辞令的汇编。其中第八简的下半段简文有"以陈邦非它也,先王姑婡大巸之邑"一句,是以吴国使臣的口吻,从吴国国君的角度,说及吴国与陈国之间的渊源关系。本文通过对简文和传世典籍文献的考察,证明这句话里的"大巸"是指作为周武王的长女同时也是陈国始祖母的"大姬";"先王"是吴国使臣从吴王的角度对姬周王室"先王"的称呼,在《吴命》篇这句简文中特指周武王;"姑婡"一词是周武王与大姬之间亲缘关系的称谓,含"女儿"之意。同时,简文中"姑婡"一词也恰好可以与现代方言中作"女孩"、"女儿"讲的"姑来"、"姑娌"相对应。  相似文献   

13.
殷墟卜辞中的“示”绝大多数指称殷先王之神主 ,但除示壬、示癸外 ,各先王单独称谓一般以庙号而不缀以“示”称 ,即都不以“某示”或“示某”相称。① “示”一般是对多个祖先进行合祭或选祭时的称呼 ,陈梦家谓之“集合的庙主”。② 其在卜辞中出现的类型有 :大示、元示、上示、下示、小示、二示、它示以及若干数字形式的几示等。现今学术界多认为小示是指直系以外的旁系先王 ,而对其他类型集合神主的含义和范围 ,看法殊不相同。笔者以为 ,以下述看法较为达信 ,即 :大示是上甲和其后大乙、大丁、大甲、大庚、大戊五个庙号冠以“大”的直系先…  相似文献   

14.
腾兴建 《文献》2022,(1):101-111
学界普遍认为殷墟卜辞中的"帝某"是对直系先王的特有称呼。但在新公布的一批甲骨卜辞中有"帝己"这一称谓,它是对孝己的称呼,而孝己并非直系先王,这表明"帝某"之"帝"不是用来区分直旁系的,它与"嫡庶"之"嫡"的用法并不相同。"帝"本是天神的称号,与人王之间没有关系,但祖甲时期,为了强化王权,把天神的称号"帝"加之于已故先王的名号中,从而使先王逐渐获得"帝"的权威。这其实是在鼓吹"王权神授",宣扬王权神圣不可侵犯,人王称"帝"的实质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15.
刘志雄 《收藏家》2004,(7):36-39
清末《西涯雅集图》卷,卷签墨书“尺五园珍藏”,原收藏者姓氏未详。卷前迎首隶书“西涯雅集图”,款署:“安甫姻伯大人命题侄祥麟”,钤“祥嶙印信”白文方印。西涯,指北京元、明、清三代古都的后三海:前海、后海、西海之西海,今亦称积水潭。西涯之名与明代大学者李东  相似文献   

16.
神奇长白山     
长白山里有着大小无数的山村。有一个小山村名叫珠宝,靠近松花江,江中有贝类珍珠,山中有人参和御寒保暖的乌拉草以及鹿茸、灵芝、麝香等宝贝,小山村名符其实,笔者的少年时代就生活在这里。那时人们的地理知识有限,大人小孩都不知自己  相似文献   

17.
<正>《孙子兵法》论制胜之道,多用形、势两概念。形,实力、现实可见之物。势,实力运用(事物运动)的格局、态势、势能。老子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卫公兵法》曰:"以弱胜强,必因势也。"势,古字作"埶",字形从"圭"从"丸","坴"为高土墩,意象为圆球物处于高土墩的斜面即将滚落。巨石置平地,有形无势,平淡无奇;置山顶居高临下,形势兼具,大杀器也!  相似文献   

18.
楚夷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秦将白起遂拨我郢,烧先王墓夷陵"问题,谈谈个人意见.楚先王墓地在白起拨郢前应有三处.一是受周成王封赐之前有一处;二是受周成王封赐之后的荆山一带有一处;三是楚文王迁都之后的郢都附近有一处.从熊绎"辟在荆山"到楚文王熊赀"始都郢",楚人在荆山一带艰苦创业约四百余年.四百余年里楚人在荆山一带应当有楚君墓地存在,这些墓地在哪里?为什么没有发  相似文献   

19.
不常其邑、屡迁其都是商人的一大特点,它成为探讨商人活动地域的依据。屡迁之邑,是指商先公、先王的居邑或都城(以下概称为都邑)。各都邑由何王(公)所迁,迁在何处,前人有过不少论述。 有关商人屡迁的最早记载见于《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后人多认为这是指成汤以后至盘庚时,商人共迁过五次都。这五迁之都的地名,在西晋《古本竹书纪年》出土之前还不完全清楚。《史记.殷本纪》与《书序》都列出四迁之地:仲丁所迁之隞(嚣),河亶甲所迁之相,祖乙所迁之邢(耿)以及盘庚所迁之殷(亳)。而在《古本竹书纪年》中,五迁之都齐备,即除有司马迁等所言之四地(邢作庇)外,还有南庚迁奄的记载,“于今五邦”得到了证明。同时可知,这五迁之地不包括成汤之亳都。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此似无异议。 至于成汤以前商先公之所迁,部分地点在先秦文献中有明确记载,但在两汉时期的文献中却  相似文献   

20.
读书记闻     
近年来,由于工作强度和深度日增,颇感读书太少,学识浅陋。如何读书,心里一直想着这个问题。于是便翻阅前人的书,想找一点有可资借鉴的读书经验。《国语·楚语》记楚庄王太子学习的事,楚大夫申叔时说:“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焉,以休惧其动。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礼,使知上下之则。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教之令,使访物官。教之语,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务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废兴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