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姆渡文化的遗址中历年来出土了数十件蝶形器,质地有木、石、骨(包括象牙等)之分,既有素面,也有刻划纹饰图案的。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T226(3B):79双鸟纹象牙蝶形器,是所有此类器物中最精美的一件。  相似文献   

2.
河姆渡文化蝶形器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蝶形器是一种仅见于河姆渡文化的特殊器物。它们一般出土于文化层内,并且没有可资证明的附属构件,故其原始用途也就不容易明确。以前虽有许多学者对其名称、用途等问题作过各种探讨,但至今仍是意见纷纷①。本文拟从观察分析河姆渡文化蝶形器的器形特征和纹饰等人手,以探求河姆渡文化蝶形器的用途。一、蝶形器的形制及其演变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共出土石质。木质和象牙质蝶形器20件③,它们的“器形基本类似,共同特征是:外形似蝴蝶,两翼展开,上端较平,下缘圆弧”o。宋兆群先生将其分成立鸟形和飞鸟形两种④。其实,根据我们对河…  相似文献   

3.
王铁中 《文博》2008,12(1):43-49
河姆渡文化蝶(鸟)形器、陶器上的纹饰与良渚玉冠形器、"神人兽面纹"纹饰的一些联系,从八十年代就为中外一些学者所注意. 日本学者林巳奈夫早在1981年就曾注意到河姆渡蝶(鸟)形器与良渚文化玉冠形器的某种渊源.  相似文献   

4.
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文物》1980,(5)
1973年11月4日至1974年1月10日,我们曾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第一期发掘。为了进一步了解该遗址的内涵,1977年10月8日开始至翌年1月28日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二期发掘(图九)。此次发掘区的南线距第一期发掘区的北线二十步,共开探方二十个(T211-T216、T221—T226、T231—T235、T242—T244),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发掘区东西长60米、南北宽40米,在发掘区内有一条约3米深的现代水渠自西北角经东南角穿过,程度不同地破坏了T231、T242、T232、T233、T222、T223、T224、T214、T215和T216第一、第二文化层和第三文化层的上部(图一)。  相似文献   

5.
宁绍平原良渚文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言 河姆渡文化是一支主要分布于宁绍平原的土著的原始文化。经对河姆渡遗址的两次大规模的发掘,对河姆渡文化的认识,学术界虽然还有不同意见,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河姆渡文化包括河姆渡遗址的一至四层,它们分别代表着河姆渡文化的四个期,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河姆渡后续文化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姚江两岸的古文化遗址调查后发现的,在余姚前溪湖等遗址中发现了夹砂红陶鱼鳍形鼎足、泥质灰胎黑皮陶竹节把豆和有段石锛等遗物。据此,有学者认为“在宁绍地区继河姆渡四期文化之后,似乎还存在着相当于良渚文化的第五期文化”。进入80年代以来宁绍平原上先后又发掘了绍兴马鞍遗址、绍兴仙人山遗址、宁波江北慈湖遗址、奉化名山后遗址、象  相似文献   

6.
河姆渡文化的内涵和自然环境分析 河姆渡遗址(东经121°21′、北纬29°58′)位于杭州湾南岸,四明山和慈溪南部山地之间的一条狭长河谷地带上。遗址的面积为四万平方米左右,西南面紧靠姚江,四明山麓隔江相望,东、北两面是一片平原。该遗址经过大规模的正式发掘,地层、出土器物和遗迹现象都具有典型性。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和第二期发掘简报均已发表,是我们对河姆渡文化内涌进行分析和环境复原的资料依据。  相似文献   

7.
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一号器物坑曾经出土一件通高40.5厘米的爬龙铜柱首(K1∶36)。该铜器主体截面呈鸡蛋形,侧视呈倒置的圆筒形,筒的一侧有一条龙形的动物,正在向柱帽顶端攀爬。这原本应当是套在一根木柱上的,故原报告称之为龙柱形器[1]。由于该器原  相似文献   

8.
“鱼藻纹盆”1973年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是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今藏浙江省博物馆。盆系夹砂黑陶质,敞口深腹,环耳平底,通高16.2,口径31.6厘米。其腹壁两侧各饰一组动植物形象刻划图案(见图一),其意究为何指,自来聚讼甚多。 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之为“一组鱼藻纹(?)和一组凤鸟纹(?),”但持存疑态度。吴玉贤定此盆名为“鱼藻纹盆”,并谓“盆腹上刻划出一组鱼藻纹,表现了水阔鱼跃的景象。”但对另一组纹样则略而不提。“鱼藻纹盆”的定名似成定论,包括今博物馆陈列时亦因袭其名,王大有则认为这两组纹样都是凤鸟纹,并结合图案中出现的太阳纹,推测此纹样应为“汤谷扶桑图”。如图一所示,“两只阳鸟相向而立,中有一树,枝繁叶茂,扶摇直上,即扶桑”。  相似文献   

9.
张登毅  李延祥 《文物》2022,(5):78-82
<正>殷墟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遗址主要包括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洹北商城、家族墓地、甲骨窖穴、铸铜及手工作坊等。殷墟遗址出土了大量绿松石制品,其中以“镶嵌绿松石象牙杯”及“镶嵌绿松石铜内玉戈”为代表(图一、二),镶嵌绿松石象牙杯出土于妇好墓,此器身纹饰雕刻精巧,纹饰内镶嵌绿松石更加引人注目,显示了商代匠人的高超技艺~[1]。  相似文献   

10.
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于1986年7~8月发掘了一号祭祀坑,出土了一批珍贵遗物。随后,8月16日下午,砖厂工人在距一号坑东南约30米处取土时又发现了二号坑。我们即刻保护好现场,从8月20日开始,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发掘采用探方法,开5×5米探方4个,编号为86GSⅡT442、T443、T542、T543(图一)。9月17日结束田野工作,出土珍贵文物约600余件(包括象牙在内)。目前大量资料尚在修复整理之中,先就出土情  相似文献   

11.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是分布于宁绍平原、杭嘉湖平原上的两支原始文化.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河姆渡文化的确立是浙江史前考古的重大收获之一.对河姆渡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1973年,第一次发掘河姆渡遗址后认为“河姆渡遗址有四个相继叠压的文化堆积,在文化面貌上,第三四文化层有别于我省以前发现的任何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一个完全新颖的文化类型,因此我们暂将其命名为‘河姆渡文化’……第二文化层的时代和面貌相当于嘉兴马家浜和吴县邱城下层,第一文化层相当于吴县邱城中层和崧泽中层墓地”.这一认识在考古界、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尚有坚持此论者.1977年冬到1978年春的河姆渡遗址的第二期发掘,修正了以前的看法,认为“河姆渡遗址四个文化层的器物共性较多,有它统一的风格,但在某些器物上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说明了事物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河姆渡  相似文献   

12.
关于伏虎形器和“虎子”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两汉至隋唐墓中,常见一种有提梁的伏虎形器和一种有提梁的圆体形器,考古报告通称之为“虎子”,认为是男性用的溺器。对后一种“虎子”的定性,大家无异议,但对前一种“虎子”,则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伏虎形器常与饮食器同出,应是水器、酒器或食器、茶具;也有人认为“虎子”因器形不同,用途亦异,有提梁的伏虎形器是水器或酒器,有提梁的圆体形器才是溺器。50年代时,文物考古刊物上曾为这个问题发生过一场辩论,然因此物难登“大雅之堂”,又不合时宜,几篇文章过后便沉寂下去了。70年代以来,伏虎形器  相似文献   

13.
上宅新石器文化遗址环境考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宅遗址所在的平谷盆地是中国环境考古策源地。上宅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间的空白。以无彩陶,陶器不具绳纹和鸟首形镂空器等特殊器物为特征,构成一支具鲜明特点的沟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早段文化,称之为上宅文化。上宅遗址依山傍水,聚居于河旁黄土台地,形成于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与邻区同期文化形成环境类似,其聚落形成环境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河姆渡残陶画的释读──兼论河姆渡文化的原始崇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我们研究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物质、精神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原始崇拜则是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目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河姆渡一、二期,人们以鸟为图腾物;同时,也崇拜太阳,有学者指出:河姆渡遗址的形符,“介”形冠状符等,与大江口文化、良诸文化的类似符号非常相象,牟永抗先生近年撰写的《东方史前时期太阳崇拜的考古学观察》一文,对太阳崇拜的若干种符号,也作了归纳与分析。这些研究,使我们拓宽了眼界,认识到河姆渡一、二期的某些文…  相似文献   

15.
河姆渡文化“骨耜”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耜”是河姆渡遗址中最具典型性的一种农具,在先后两期考古发掘中共出土170余件。骨耜大都取材于大、中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少数也选用盆骨,器形基本保持原骨的自然形状,上端厚而窄,下端刃部薄而宽。笔者草此短文,对其加工、使用痕迹、用途及有关问题作一探讨,以求教于有关学者。  相似文献   

16.
所谓早蜀文化,在考古学上是指分布在成都平原,其中心区域在成都——广汉一带,考古学年代分期上指出从三星堆遗址二期至成都十二桥文化,已发掘的遗存以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两处遗址出土物最为丰富,也最负盛名,几乎囊括了蜀文化的所有物质精华。这两处遗址出土物的一大特色是眼饰和眼形器特别多,许多人、鸟、兽的眼部很奇特。许多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但却是笼而统之地谈论的多,作专题研究者少,有的研究者,将主要问题集中于“眼崇拜”的讨论忽视对其仔细的研究。虽然金沙遗址出土有不少的眼形器和眼形饰,  相似文献   

17.
1959年发掘的河北磁县下潘汪遗址包含有大司空类型和后冈类型两种仰韶文化遗存,《报告》(即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磁县下潘汪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1期。下同。)分别称之为第一类型和第二类型。但就报道材料来看,两种类型之间却存在着很多矛盾,不仅严重影响了两类遗存文化面貌的准确性,而且还在学术界造成一定  相似文献   

18.
1990年河南把县鹿台岗遗址的发掘①,在龙山时代文化遗存中出土了一件陶中柱孟。该遗址龙山时代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四段,总体文化性质属中原龙山文化造律台类型。中柱孟发现于晚期第四段的T16第2层中。标本*16②:1,泥质素面浅灰陶,器口双层平方唇,浅斜直腹,平底,内中部凸出一空心及底的立柱,口径对.5厘米,底径17.5厘米,高3.6厘米,中柱残高6.7厘米。(图一,l)中往盂又称“中柱盘”或“中柱盆”,由盂形或盆形器内底竖立一空心或实心的中柱而得名,为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司见之器,分陶质或青铜质,多平底,有的下附…  相似文献   

19.
一鄂西北、豫西南仰韶文化的性质关于鄂西北、豫西南仰韶文化的性质,考古界一般认为:“具有半坡和庙底沟类型的特点”。大寺遗址的发掘简报中指出:“其内函基本与半坡类型相似,但少数白衣彩陶的纹样和鼎形器等,似乎也具有庙底沟类型的一些因素”。淅川下王岗遗址的发掘简报中说:早一期“陶制生活用具的种类较少,就罐、钵、盆、壶、尖底瓶几种器形看,它和西安半坡仰韶文化ⅩⅢ13C罐、  相似文献   

20.
浙江河姆渡遗址经过1973年与1977年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一百余件用禽类肢骨加工的带孔骨管。当时经音乐工作者鉴定,认为是作为乐器使用的哨、笛。数十年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管状带孔骨器是一种乐器——骨哨(笛)的观点被学界和社会广为接受。但最新的微痕研究表明它不是作为乐器使用的器具,很有可能是一种古老的原始纺织器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