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9 毫秒
1.
三毛4岁了,是个特别喜欢探究的孩子,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比如,3岁的时候,他问我:“为什么地球上有人?为什么有这么多人?”3岁半的时候他会问:“为什么我只能看到我的身体,看不到我的脸?为什么我只能看到我身体的前面,看不到我的背?”……近期他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人长大了要结婚?为什么非要长大了才结婚?”他的问题五花八门,有的我能回答,有的真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和知识范围。尽管我屡次被他问倒,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好奇是科学的源泉,保持一颗好奇心很重要。所以,不管是查书还是上网,我都尽量给他一个科学的解释。有一次,我们讲到地球上…  相似文献   

2.
孩子对周围世界的一切都感到好奇新鲜而有趣,随时随地会向父母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孩子智慧的萌芽,是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的表现,也是家长向孩子传授知识的好时机。如果家长有渊博的知识,孩子提的每一个问题家长都能以生动的语言给予满意的回答,这不但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而且孩子的智力也会得到很快的提高。比如周海婴小时候问鲁迅:“爸爸,我是哪里来的?”你是爸爸妈妈生的。”“爸爸妈妈是哪里来的?”“是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生的!”“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一直以前的人又是哪里来的?”鲁迅就因势利导,从生物学遗传学讲到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使周海婴很小就懂得了许多人类学的知识。在生活中像周海婴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孩子问“水为什么会冒气”时,你就可以借机向孩子介绍水与温度的关系,水由液体变成气体或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人会死?”“人死了会怎么样?”“妈妈我不要死,也不要你死!”孩子提出的关于死亡的问题往往让人一时难以解答,解答了也很难使他们满意和消除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其实,原因在于大人们自己也根本不知道死亡到底是什么,也心存恐惧!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往往是有感而发的。比如,心爱的宠物死了;家庭成员的逝去;灾难性的新闻和电视节目等等。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无论在什么时候提出问题,我们都有必要认真地去对待这个提问。因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焦虑和恐惧。我们的回答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对死亡的看法。因此在回答孩子的提问前我们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问题描述:“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我到这个世界为谁而活?”这是每一个处于成长迷惘期孩子想知道的问题。一些孩子由于缺乏正确引导,错误地认为:是父母让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所以我不必为自己的所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南方某心理咨询机构为了研究中学生的学习现状,对3所中学的万余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测试,结果发现有50%的初中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恶学习”。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又该怎样帮助孩子消除这种厌学心理呢?他们的测试或许能给您一些启示。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孩子度过厌学关宋艳平(女初三学生家长) 我的女儿小红在小学是个尖子生,学习  相似文献   

6.
今天的孩子衣鲜食美,在家备受呵护,是家里的“小太阳”,父母、祖父母全都是星星月亮,整天围着他们转。可是,他们还是不快乐,这是为什么?今天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家长都会尽其所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他们的精神世界还是那么贫乏,写出的作文那么苍白空洞。这是为什么?让“知心姐姐”卢勤来告诉你。  相似文献   

7.
很多家长或多或少都知道薯条、可乐等垃圾食品的危害性,却仍然甘之如饴。最近,发明快餐并将其推广到全世界的美国人首先鼓起勇气向麦当劳说“不”,康涅狄格州议会已经通过决议,禁止全州中小学校向学生出售高热量的碳酸饮料和薯条等十种“垃圾食品”。接下来,美国各州都有可能效仿。请问我们的家长,你的孩子爱吃“洋快餐”吗?你如何让孩子们对它说“不”?1.现身说法。在孩子的身边,你肯定随时都可以找到一个肥胖的同龄伙伴,让你的孩子主动问一下这些肥胖的伙伴,为什么会如此肥胖啊?如果他们回答“:常吃洋快餐呗。”好,这就足够了,当你的孩子…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一位家长说孩子在学习时“坐不住”,自己大伤脑筋。“玩起来很来劲,甚至能忘记吃饭,可提起学习就感到厌烦。尽管孩子没少受皮肉之苦,但学习还是老样子。”时下,家长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孩子不爱学习。为什么孩子玩起来全神贯注,甚至如痴如醉,而一捧起书本就发楞呢?  相似文献   

9.
孩子的闪光点亮了以后,家长往往显得不知所措,是任其像流星一样瞬间熄灭?还是给他补充能量像启明星一样经常不断地亮下去?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有让孩子的闪光点经常不断地亮下去,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平时察言观色,多注意孩子。众多事实证明,孩子长期缺少温暖和爱,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很少有人关心,只有当他们犯了错误才会遭到批评、训诉和惩罚,这  相似文献   

10.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在成长的过程中,差距会越拉越大,良莠不齐了呢?最近,我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那就是“让每一个孩子树立信心”。每一位家长都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要从心灵深处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被人看不起而有失面子的人,最需要的就是赏识。要坚信自己的孩子行,不要动不动就训斥孩子。孩子不用功,贪玩,不动脑筋,要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看一看是不是教育方法有待改进。要让孩子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寓教于乐,不  相似文献   

11.
今天的中国,在亿万个家庭中,有多少为孩子发愁的父母?又有多少烦恼多多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的成长岁月不留遗憾?全国少年儿童信赖的“知心姐姐”卢勤,向家长阐述“知心理念”,使听者如沐春风、胸襟顿开。一个家庭悲剧,在卢勤内心扬起沙尘暴 2000年1月17日,在浙江金华市,高二学生徐力用铁榔头打死了自己的母亲。 3月10日,卢勤在看守所见到了徐力,与他交谈了100分钟。徐力说:“在家里,我没有一点儿秘密,家里的电话铃响了,我没有资格去接。有时同学打电话找我,妈妈接电话时总是问:“你是谁,有什么事?”问得清清楚楚才把活筒给我。我妈经常打我,用棍子,  相似文献   

12.
在永济市最南端的首阳山上,有一个长旺村。这里除了有伯夷、叔齐饿死遗址而驰名外,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民间风俗:每年春节,不论是大雪铺地,还是寒风刺骨,青年小伙子们总要裸胸露背,背冰一块,敲锣打鼓,游街串巷,显示雄风。民间把这种活动叫做“亮膘”。 长旺村的村民为什么每年要背冰“亮膘”呢?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  相似文献   

13.
走进童心     
抱怨孩子,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孩子。走进孩子,我们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1坐飞机回家洗脸从幼儿园回到家里,恬恬一脸的不高兴。“发生了什么事?”我轻声问她。“今天上课时,老师问我们,如果一个小朋友上学时忘了洗脸,可以教他用什么方法最快将脸洗干净,我回答说‘坐飞机回家洗脸’,大家就笑了起来,老师也笑了呢!”女儿一脸的忿忿不平,看来大家的笑严重伤害了她的自尊心。“你的方法真不错!”我本想指出她的回答里不合理的地方,但在话要出口时改了口。妈妈点评:坐飞机回家洗脸,如此浪漫的想法只有孩子才能想象得出。2月亮比糖甜中秋节的…  相似文献   

14.
忙爸爸当久了,容易变成“盲”爸爸,错失与孩子共享成长历程的欢乐,亲情一点一点淡薄。忙爸爸如何调整自己的时间,不在孩子的生命中缺席呢? 爸爸为什么总是忙? 爸爸为什么这么忙,是什么事卡住了他们,让他们陷在忙碌的迷思中,一点一滴流失亲情? 身为一家之主,很多爸爸习惯把认真打拼等同于对家庭负责、照顾妻小,并且抱持着事业  相似文献   

15.
曾经像一只毛毛狗那样温软可爱的孩子,用不了几年,就会长得和父母一样高,心里藏满了不愿意分享的秘密。每个父母都知道会有这一天,但真正来临的时候,还是措手不及。眼看一个魁梧的小伙子成天关在卧室里玩手机,不交流,一提学习就大发脾气,父母很难不产生这样的怀疑:“他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孩子是不是有手机成瘾/抑郁症/狂躁症?能治吗?”  相似文献   

16.
“结婚是痛苦的。” “为什么?” “如果感情不好,常常吵闹,这是幸福吗?” “不是。” “如果深深相爱,两颗心紧紧地系在一起,互相挂牵,老是想:他(她)为什么没有回来?一切是否顺利?得的病是否很危险?……如果其中一个人死了,另一个人就会肝胆欲裂,这不更是痛苦吗?”  相似文献   

17.
“儿子一打电脑游戏就很兴奋,一坐下来学习就皱眉。唉!”“他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可是没信心,说不想学了!”“今天他又逃学了"”……提到孩子有厌学情绪,家长们都是一张苦瓜脸。为什么会厌学?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层次需要理论中说,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类的需要。即人需要被尊重、  相似文献   

18.
现在不少家长都困惑,独生子女越来越“独”了,不少孩子不关心他人,不善于处理同伴关系,攻击性强。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原因在于孩子们缺少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必要的情感体验。要改变这种状况,做父母的应创设环境,让孩子体验情感,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你别以为孩子懵懂无知,对情感没多大反应,据调查发现,孩子两岁时就能对弱者做出同情的表示,而两岁以后的孩子就会有骄傲或负  相似文献   

19.
“妈妈,我做了那么多事你都没看到,而没做的事你为什么都看到了?”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在母亲反复数落她时,忍不住气愤地反驳她的母亲。女孩的诘问,不禁使我联想到一些令许多家长头痛的问题:一些子女染上坏习惯后,尽管多次批评、责骂乃至体罚,却总是收效不大,为什么呢?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儿童为得到大人的注意所采取的行为。每个孩子都渴望能经常得到父母的关注,无论是赞许的目光、语言、行动等积极的关注,还是呵斥、训戒、体罚等消极的关注,对他们来说,都需要的。然而,不少父母总认为孩子是应该听话、学乖的,因此,对孩子的好言行、好品德,他们往往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不及时给予微笑、赞扬等肯定性表示。只有当孩子不听话或有越轨行为时,父母才给予管教。结果,在孩子头脑里就形成这样的结论:只有犯错误闯祸,才会引起父母的注意。于是,坏习惯反复强化,最后几乎根深蒂固,出现了一种“屡教不改”,甚至“打死不改”的后果。  相似文献   

20.
谁是时下中国的“狂人”?有人说,严介和、韩寒、何祚庥、李敖等应该榜上有名。那么,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狂人”?人们为何说他们“狂”?我们的时代究竟需不需要“狂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