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别部司马”印(图一),铜质,正方形。边长2.4、厚0.9厘米。有孔桥形钮,钮高1厘米。1978年围场县北道乡出土。《后汉书·百官志》中记载:“其不置校  相似文献   

2.
江苏赣榆发现东汉武氏职官印李克文最近,江苏省赣榆县汉代古城盐仓城附近烽火台旁约二米深的地下,出土一方铜印。印呈正方,铜质,边长2.3厘米、厚1厘米,通高2厘米。瓦纽,重约50克。印体为浇铸,印面印文后镌,阴刻隶书白文为“别部司马”(见图)。“司马”官...  相似文献   

3.
1988年冬天,江苏省东海县曲阳乡在曲阳古城内出土一方汉代铜印.此印通高2.2厘米,印面呈正方形,边长为2.3厘米.坛钮,钮成半圆柱形,钮座高1.1、长1.6厘米.主体呈梯形,上部边长2.1厘米.印面阴刻篆书“军假司马”四字.“军假司马”,汉代官制.《续汉志·百官志》载“顺帝即位……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  相似文献   

4.
1991年3月,登封县君召乡群众在挖林沟时出土一枚铜印,方形,边长2.3×2.3厘米,体厚0.9厘米,通高2厘米,带孔半圆钮,印文阴刻隶书“别部司马”四字(见图)该印现收藏县文物局。“别部司马”为汉代武官名,位在大将军之下,属副将。《后汉书·百官志一》载:“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  相似文献   

5.
1991年12月,来安复兴林场木港村村民奚心泉在住宅附近发现一枚铜质印章(见附图).现已送来安文物所收藏.该印通高2.2厘米.印面呈正方形.边长2.4、印体厚1.2厘米.桥形纽,中有圆孔.直径0.7厘米.重86克.印文是白文“军假司马”四字,宇体为汉篆.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泰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不常置,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长史,秩千石.”军司马是将军属下的官吏,假司马是副职.《后汉书·百官志》将军条下云:“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贰.”  相似文献   

6.
“假司马”辨析范学辉《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记载:“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班)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对其中“假司马“一职的解释,传统观点认为是“摄事之官”(《秦汉官制史稿》页三六五),亦即“代理军司马”(《中国古代史常识·秦汉魏晋南北朝部...  相似文献   

7.
昭觉县四开乡出土十七方铜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元月7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四开乡社员吉布拉格和尔古吉且二位同志,在地名为“赫丁”的一个陡坡上离地表约10厘米处掘得十七方铜印。出土时十七枚印重叠在一起,保存较好。这批印章的形制均为鼻形钮方印,印面为正方形,印通高1.8厘米,印文面长宽均为2.6厘米,厚度及重量不一。“军司马印”厚0.8厘米,重61克;“军假候印”厚0.795厘米,重59.5克;“军假司马”印厚0.7厘米,重51克;印面  相似文献   

8.
三国纷争 ,军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将军号发达令人瞩目 ,与之类似的各种“都尉”也值得关注。这类都尉应军事需要而产生 ,地位比军司马、别部司马、部曲将和部曲督高 ,因此在将军号尚不易得到的阶段 ,授予都尉号对士兵是一种有效的激励。史料记载当时的都尉名号有忠义、扬武、陷阵、绥戎、奉正、立信、武卫、辅义、兴业、平北、破贼、承烈、建忠、立义和安民等 ,而且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领兵武官从都尉———校尉———中郎将———将军的迁转序列。于禁从军司马迁陷陈 (阵 )都尉 ,再迁平虏校尉 ,后迁裨将军。凌统由别部司马 ,行破贼都尉 ,…  相似文献   

9.
独孤信印是一枚用煤精制作的纵横各呈八棱的多面体组印。其中正方形印面十六个,三角形印面八个,共有印面二十四个。印面边长均为2厘米。通体高4.5、宽4.35厘米,重75.7克。因年久浸蚀,印体表层已有多道横向裂纹,印面局部剥落,棱、角略有残损,但保存基本完好。在十六个正方形印面中,有十四个印面镌有印文,分别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启事”、“大司马印”、“大都督印”、“(夹刂)史之印”、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方城县博物馆多年来收集了一批古代官印,现选介于后: 1、解县马丞印县废品仓库拣选而得。铜质瓦纽,印面呈正方形,边长2.3、通高2厘米。阳刻,篆书(图一)。王莽改汉制,县尉为马丞。马丞、徒丞、空丞等,皆王莽时期官名。解县,春秋晋解梁城,汉置解县。故城在今山西省西南部。 2、都提控印 1961年柳河乡出土。铜质,长方形纽。印面正方形,边长6.7、通高4.2厘米。阳刻,九叠篆“都提控印”(图二)。《金史·兵志》:“元光间,时招义军以三十人为谋克,五谋克为一千户,四千户为一万户,四万户为一副统,两副统为一都  相似文献   

11.
走马楼吴简中有一类调运军粮的竹简 ,其中多次出现“督军粮都尉”一词。下面举出七条简例 ① :【简一】军粮都尉□□书兵府黄龙三年五月十一日所实典军曹史详禄力  (6— 2 0 69)【简二】被督军粮都尉嘉禾元年六月廿九日癸亥书给右郎中何宗所督别部司马  (6— 2 1 71 )【简三】解税督军粮都尉嘉禾元年六月廿九日□□所书给右郎中右殷四何启  (6— 1 90 0 )【简四】五斛一斗五升被督军粮都尉嘉禾元年六月廿九日癸亥书给右郎中何宗所督武□司马陈阳所领吏□□  (6— 2 0 95)【简五】二斗被督军粮都尉嘉禾元年八月九日壬□书给武猛都尉□…  相似文献   

12.
一 "蓼万"铜质贴金印 1983年钱峪公社社员在西安第二炮兵学院施工中,在一残存的汉墓墓坑中,发现此印和纯白透明玉琀一枚。印为正方形。爬行龟纽(图一)。印边长1.7、厚0.6,纽高1、通高1.6厘米。龟纽造型生动,两后腿与龟尾相连,前腿中间实体,昂首,口、眼、颈、爪均有刻纹,背部突起,饰回纹,贴金较厚。印下沿四周部分贴金微有脱落。尽管贴金较厚,但纹饰仍清晰可见。此印制作精细,稳重实体,篆文规整,为汉印中上品。二 "别部司马"铜印  相似文献   

13.
迁西县出土“假司马印”1994年11月22日,迁西县尹庄乡大付庄村民付桂民在其麦田挖排水渠时,出土铜印一方,立即送交迁西县文物管理所。此印瓦钮方形,印面阴刻篆书,印文为“假司马印”,边长24厘米,厚08厘米,带钮通高2厘米。按汉代“司马”为主兵的...  相似文献   

14.
在河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印鉴中,有金代官印十余方,现简介如下:一、“都统所听字印”该印是1965年南阳市郊出土,正方形,印面边长7.1、通纽高4.7、厚1.5厘米。印文为阳刻“九叠篆”书“都统所听字印”六字(图—1)。印背面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以来,呼伦贝尔盟文物管理站先后在盟内的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及盟公安处征集到金代官印1颗、元代官印3颗、清代官印16颗、民国官印6颗,在黑龙江省博物馆还收藏1颗明代官印,共计27颗。现将这批官印介绍如下。一、金、元、明代官印(一)金代“都统之印”。此印是新巴尔虎左旗新宝力格东苏木敖伦诺尔嘎查原党支部书记布恩金于1973年在嘎查西南4.5公里的好里堡南岸100米附近的草原上发现的。“都统之印”(图一,3)为铜铸,印面方形,印纽长方形,边长6.2厘米。印面铸阳文汉字九叠篆书“都统之印”,铸造十分粗糙。背面无刻款。这颗“都统之印”与黑龙江省博物馆原藏的金代贞佑五年(1217年)正月行六部造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本溪地区陆续出土了一批古代官印和刻铭铜镜,多为金代遗物,现选介如下: 一、铜印1.契丹文铜印1989年4月,桓仁县八里甸子乡马鹿泡村一位姓赵的村民在山间田地劳动时,发现了该印。印面近正方形,长7.5、宽7.3、厚1.8厘米,印背为一柱状直纽,上部两端抹斜,顶面阴刻“上”字,纽长3.5、宽2、高3.7厘米,通高5.5厘米。印面为篆书契丹文(图一:1)。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75,(5)
昭通县文化馆最近征集到三方一套印(俗称三套印)铜印(图一)。母印白文篆书"孟(玨完)之印"(图二:1),辟邪纽,印面2厘米;子印白文篆书"孟(玨完)"(图二:2),亦为辟邪纽,印面1厘米。从子印中又取出一方,白文"伯称"(图二:3),篆书,笔法近隶,龟纽,印面0.8厘米。三方印层层套合,辟邪纽、龟纽刻工精致,显示了当时手工艺的高  相似文献   

18.
现存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档案馆的“梭磨宣慰司印”,是一件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透过这枚锈迹斑驳的铜质大印,可以看到梭磨土司曾经灿烂辉煌更迭兴废的历史变迁。梭磨宣慰司印重2kg,印面呈长方体,长宽均为9cm,高2.2cm,印柄长10cm,印面用汉藏合壁两种文字阴字阳刻而成篆体“梭磨宣慰司印”,骄若惊龙,象征土司独霸一方操生杀予夺之权力。印右侧面阴刻“梭磨宣慰司印囗礼部囗囗囗造”两行楷书汉文,印背右侧为制印编号:“乾字壹  相似文献   

19.
1985年4月,河南省息县陈棚乡张塘村贾庄一农民,在其村后的周代遗址上锄麦地时,发现一枚汉代官印,不久上交国家,现藏于息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该印为铜质,桥形纽。印面略呈方形,长2.5、宽2.45、通高2.3厘米,重77.7克。印文为阴刻篆书“后将军军司马”六字。后将军,系汉代的高级武官,  相似文献   

20.
1982年,青海省乐都县文物普查中,在引胜乡赵家寺村征集到一枚东汉印,现归县文物保管所收藏(图一)。该印铜质,正方形。印边长2.5厘米。桥纽,带纽高2.5厘米,印体重100克。印文为“诏假司马”白文(图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