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提 要:从微观尺度检验不同住房性质居民职住关系的时空演变,有助于理解中国城市社会空间重构的深层机制.利用问卷调查开展2000年以来上海郊区不同住房性质居民职住地变迁的时间地理学分析.研究发现:不同住房性质居民的职住关系变化呈现显著差异.\"市场购房\"居民多由中心城区向外迁移和郊区侧向迁移,职住距离上升,职住关系更加固定;... 相似文献
2.
by Ståle Angen Rye 《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 Human geography》2010,92(1):81-96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he use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in distributed education influences urban students' daily life movements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s. From this point the article also discusses how the structuration of urban life interplays with the socio-spatial organization of a given city. Time-geography is used as an analytical frame for analysing the time-space of the students, wherein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the social, technical,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 city is the main focus of interest. The discussion shows how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enabled the students to sustain the basic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ir life while attending higher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meaning of places in their daily life was changed through the use of the Internet, especially with respect to the students' homes. It is argued that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ntributes to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socio-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 city. 相似文献
3.
《天演论》中的进化理念深刻地影响了近代知识精英 ,而康梁究竟何时研读《天演论》 ,学术界一直颇有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天演论》翻译始于 1 896年秋 ,1 898年正式制板发行 ,和康梁历史进化论无多少学术渊源 ;另一种观点认为始于 1 895年 ,翻译手稿广泛传播 ,社会进化论思想是戊戌变法的有力理论工具。文章对此作了考析 ,并对鲜为人知的南开大学珍藏本作了揭示。 相似文献
4.
The author discusses aspects of how time appears and is used by the individual and by society. In focus is what the author calls the ideological time scale as it appears in Western society. The concept of the ideological time scale implies systems of strong, ideological signals transferred through time in the human mind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One such signal is the age-old concept of the hero and the symbolism projected around this concept. The paper ends with an admonition to scholars to be aware of and study the kinds of messages transferred through time by this signal system. These messages carry importa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ways in which society directs itself in the time continuum. 相似文献
5.
哈格斯特朗与布迪厄作为同一时代的学术巨擘,他们的时间地理学与实践理论皆在各自学科领域占据着重要的研究阵地,然而由于学科体系的分化,两种学术理论至今仍“各自为战”。本研究希望以时间地理学与实践理论的互构为契机,拓展空间理论图景。首先,本文分析了时间地理学与实践理论在认识论层面上的亲和性;其次,阐述了时间地理学与实践理论在方法论层面上的地理空间与社会空间以及它们的应用场景;第三,在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贯通时间地理学与实践理论的概念,提出了一套“地理空间-群体-社会空间”研究框架;最终,在实践层面上提出了研究展望。值此,希望为探索社会空间综合体的本质与深化关于空间议题的思考增加新的体悟。 相似文献
6.
BRANKO MITROVIĆ 《History and theory》2011,50(3):303-327
Many long‐standing debates about anachronistic concept‐attributions derive from an essentialist understanding of concepts that is often difficult to sustain for metaphysical or epistemological reasons. The intentionalist alternative to essentialism elaborated in this article successfully clarifies and avoids many standard problems with anachronism. 相似文献
7.
8.
珠江三角洲客、货运量的空间演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客运量、货运量的总体变化特点。根据珠江三角洲各县市客运量与货运量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各自所占的比重,选取了1980、1985、1990、1995、1998五个时间段,分析客运量与货运量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分布形态。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生命历程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旨在消弭宏观社会发展和个体生命成长之间的鸿沟,作为一种分析视角,生命历程展示了年龄在居民日常出行特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广州市居民出行日志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处于不同生命历程阶段中广州市居民的日常行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居民的出行距离、花费时间和出行起始时间三个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生命历程特征,其中出现距离和花费时间随年龄变化呈现明显的\"M\"型曲线特征。在此基础上,文章以结婚和生小孩两个家庭性节点事件和住房体制改革等社会性节点事件为例,对出行生命历程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广东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时空动态演变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广东入境旅游流的西向扩散是我国入境旅游流运动的一个缩影,其动态演变规律对了解我国入境旅游流运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扩散转移态、时间和空间分布集中指数及转移密度等的计算,对广东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定量描述和刻画。结论显示:广东入境旅游流西向扩散呈现随距离递减的特征,其动态扩散年际间变动不大,但空间集中性日益增强并流向旅游资源富集的省区,相应地这些省区入境游客的转移密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方秩序嵌套的人类活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动的地方秩序嵌套\"这一概念源于瑞典时间地理学者哈格斯特朗对人类活动复杂性及其背后蕴含的社会规则的思考,强调人类活动与其发生所需的时空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隐含人类行为背后所需的各种资源在时间上的排列和空间上的组合规律。本文系统解读了\"(活动的)地方秩序嵌套\"的概念内涵、形成与符号表达,借助已有研究案例梳理不同地理空间尺度下地方秩序及其嵌套过程,以及目前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这一概念在中国城市空间行为与规划中的研究与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东部城市密集区城市流强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在对现有城市流理论进行疏理的基础上提出强化城市流模型,依据城市流强度值的计算,将黑龙江省东部城市密集区的城市分为三级:城市流强度值较高的佳木斯,是该区域的集聚辐射中心,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流强度值中等的牡丹江,是区域次级集聚辐射中心,为次级区域性中心城市;鹤岗、双鸭山、鸡西、伊春、七台河等市有较低的城市流强度值,城市的集聚与辐射功能微弱,初步形成地方集聚辐射中心,仅为行政区中心。通过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分析,指出黑龙江省东部城市密集区目前存在城市流强度低、城市流强度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并运用本文提出的强化城市流模型给出区域强化城市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旅游产品的随意涨价,让很多游客感到头痛和不爽,然而业界还在蠢蠢欲动,继续运筹涨价。旅游产品的价格问题实际上关系到一重大的理论问题:由什么来衡量旅游产品价值量。旅游产品在其实现过程中没有物质性的产品传递过程,因此用\"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已经明显解释不通了。感受才是决定旅游产品是否有价值的关键因素。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所获得的感受越深,旅游产品的价值越大,因此它遵循刘氏\"发汗定律\"。也就是感受的程度是决定价格高低的直接因素。但是感受是一种纯粹的主观心理体验,它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直接反映,也是人类文明的区域再现。 相似文献
14.
江苏日伪县知事县长群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沦陷时期江苏苏中、苏南地区的伪县知事、县长在清乡(1942年)前后有较大的变化。清乡前大多由地方上的耆老、商会会长等头面人物担任,清乡后则主要是由日伪政权机关任命的较为年轻者组成,且相当一部分人出身行伍。清乡前日伪中央政权及省政府并不能有效控制县级政权,之后其控制范围也仅囿于苏南各县;而日本占领者对县级政权的人员任免和控制程度正好与伪中央政权相反。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逐渐在学术界兴起,经过近30年的努力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果:建立了正式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编辑出版了大量档案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发表或出版了大量研究成果,推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为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今后需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拓宽研究视野,加强学科建设,挖掘档案文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方位观念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个方面,反映着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认识。本文以\"东\"南\"西\"北\"中\"五个主要方位为例,对中国古代的方位观念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明清两代正处于一个社会的变迁时期。若以法律诉讼为视角,社会史层面确乎发生了巨大的转向,亦即从"乡土社会"逐渐向"好讼"社会转变。于是,"无讼"的理想与"好讼"的现实必然产生冲突。其冲突的结果,则使明清两代的学者与官员对"无讼"重新进行理性的思考,认定"无讼"并非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理想世界,而是通过具体的"听讼"过程而达到司法公正。随之而来的则是"息讼"观念的流行,以及"息供"、"省词讼"一类司法实践行为的普遍化。 相似文献
18.
秦汉政治史观的演变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共有三种主要的政治史观:以五行相胜原则运转的五德终始说、以五行相生原则运转的汉为尧后说,以及董仲舒所创三统说。秦到汉武帝时,五行相胜的五德终始说占政治史观的主流,汉昭帝以后则被五行相生的政治史观代替,董仲舒创立的三统说在汉武帝时形成,此后便和五行相生政治史观平行发展。这三种政治史观都与阴阳五行有密切关联,并对秦汉乃至以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文物保护修复在借鉴西方完整的科学体系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色,探索并建立了相关的理念与方法。我国的文物保护修复理念应以保护并体现文物完整的价值为最高准则,遵循不改变文物内含的一切原始信息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有利于文物长久保存的"最小干预原则"和有利于文物价值完整体现的"可识别原则",综合运用传统修复保护技术与现代科技成果,以全面揭示文物的价值内涵,有效保护文物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闫雪莹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6)
元代歌谣极富时代特点.在文献载录的频次上,以<河南北童谣><元末苏州童谣><方国珍谣>等被典籍载录的频次最高,其收录的频次与歌谣本事在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力成正比.在时间的分布上,元代歌谣所呈现的历时性特征,与元朝的历史分期及阶段特征相吻合,基本上反映了元朝初期、中期、末期不同阶段的社会状况.在地域的分布上,以江浙行省被记录的歌谣最多,反映了江浙行省社会矛盾最为尖锐的区域特征.元代歌谣在时间的分布上集中于元末顺帝统治期间,在地域的分布上集中于江浙行省,在歌谣的主题上,时间和地域的分布基本重合,充分体现了元末的江浙行省所受压迫最深、反抗也最为激烈的历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