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晓华 《世界》2006,(1):24-25
“历史是镜子,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讲起历史,他就像是说 故事。做了3年多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大型历史系列节目《清十二帝疑案》的策 划人兼主讲人,能把学问当评书讲的,能把历史当故事说的,他是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静坐于慕名已久的“白云山房”,品着滚烫醇厚的普洱茶,雷铎先生为我们点燃了一段来自柬埔寨的千年水沉香,话题就从这沉香说起,他讲“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惋惜“我们偏废了一些器官,只沉溺于声色之中”,然后再讲历史变迁、民间故事、民众风尚,不知不觉中,围绕一截时隐时现的沉香,他已经纵横中外古今讲了大半个小时。[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在这值得隆重纪念的日子里,使我们想起了陈独秀这位党的主要创建者,这位第一届到第五届的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早在50多年前就指出:“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又说:“现在还不是我们宣传陈独秀历史的时候,将  相似文献   

4.
2000年的5月7日在郑州河南省省委宿舍。 八十一岁的张申细言慢语地向我讲了他的历史和他在1959年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经过,他的老部下74岁的周化民在一边听着,有些是他们共同的经历。  相似文献   

5.
书与人     
《如彗星划过夜空》林达又给我们讲了一系列“美国故事”,这是他“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第4本。循着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的进程,作者渐次推出对美国宪法中有关制度设计的思想土壤、历史机遇、基本理念的思考,并对其可能的问题和历史的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在1921     
孔庆东 《百年潮》2006,(2):75-79
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在论述七大的工作方针时讲过。“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我说陈独秀在某几点上,好像俄国普列汉诺夫,做了启蒙运动的工作,创造了党。但他在思想上不如普列汉诺夫”。“关于陈独秀,将来修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讲到他”。  相似文献   

7.
郑观应与梁启超、经元善——兼评其对戊戌变法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历史人物中,郑观应虽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著称,但是严格地讲,他只是一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理论家、思想家,并非改良主义实践活动家。他的改良主义较多地表现在口头上、笔墨上,一旦变法来临,却畏葸不前,置身事外。他诬蔑康有为为“叛逆”,向盛宣怀密告正在追捕中的“奉旨要犯”梁启超、经  相似文献   

8.
白寿彝先生在《关于史学工作在教育上的作用和史学遗产的整理》一文中谈到史学工作的教育作用有很多方面,其中一条是历史的学习“帮助人们从青少年起一直到老死为止如何做人,帮助人们了解或者理解作人的道理。”还有一条是讲历史还要讲历代治乱兴衰,先生说“学历史,要研究历代治乱兴衰。研究这个问题干什么?对我们学习历史的人讲,就是在政治上给我们以启发,培养一种关心政治的兴趣,培养我们观察政治的能力,它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历史教育还有另外几条。这些论断给我们以很深的启发,在我国史学史上,讲历史教育有着悠久的传统。时代变化、发展了,历史教育的内涵有所改变,但重视历史教育,是我们民族史学的特点。如史学上的“借鉴”与“劝戒”的论  相似文献   

9.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常常幽默地对别人讲,他有一个贮藏万物的“百宝囊”。他的“百宝囊”就是笔记本。他从来不离开自己的“百宝囊”,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从中变幻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形象。为了描写1813年战争时期的俄国社会现象,他翻阅摘抄了70多种共几百卷的历史著作,连自己的家也变成了一个藏书万卷的图书馆。无独有偶,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理也有一个“百宝囊”——一本大型笔记簿,厚达490页,封面上有他的亲笔题字“万宝全书”,里面记下的内容十分广泛,有历史、地理知识,有民间种种有趣的传说,还有俄罗斯人及乌克兰民族的风俗习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是中国哲学思想大家。他一生研治哲学史和哲学,著述宏富,思想精深。他治学坚守“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方向;坚持“接着讲”,反对“照着讲”,终于建构了富于思辨性的独特的哲学史和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讲好丝绸之路故事,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是高校历史教学中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历史教学不仅要积极担当丝绸之路故事的讲述者、传播者,为推动“一带一路”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而且要通过讲好丝绸之路故事培养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之初,我首次作为访问学者访美,参加了一次中美历史学者的交流会。有一位美国历史教授讲了一段见闻。他说:问美国学生为什么要学历史,绝大多数的回答就是感兴趣。他问过台湾的学生,得到的回答是,为兴趣而学历史对我们太奢侈,我们是为了救国而学历史;后来他接触到中国大陆的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竟如出一辙,尽管两岸处于对立状况,各自所谓“救国”的含义可能相反。把学历史和救国联系在一起,令他这个西方人感到十分新鲜。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学习和研究历史可以有如此不同的角度。  相似文献   

13.
孟子是战国时期有相当影响的思想家。《孟子》是一部孟子的言论集。它虽然不是一部历史著作,却“往往捃摭《春秋》之文”据以论证他的思想,从而反映出孟子的历史观点。“先王”史观是孟子历史观点的历史根据。孟子对先王特别是尧舜备极赞颂。他认为历史上的治乱兴衰,是由于君主能否施行“先王之道”,从历史上的表面现象看,又有治乱交替的情况;这样,他在历史发展变化问题上,提出了历史往复循环的观点。他从“先王之道”导引出来的理想的“仁政”思想中,在决定历史发展的力量问题上,夸大了“先王”和“贤明”君主的作用,但也有强调人民力量的一面;他把用人事解释不了的问题,都归之于“天命”,因此又有“天人相应”观。本文拟从“先王”史观,历史循环论,“天人相应”观三个方面,试对孟子的历史观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史记》总结了前代学术,吸收了前辈的思想资料,融合成司马迁的“一家之言”,即史家之言。他在对前代历史著作和有关历史认识的考察中,提出“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宗旨,形成观察历史盛衰的变通史学思想。《老子》、《周易》和“天官”学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结合,对司马迁的治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是把历史作为一个盛衰不断变动的过程来把握。历史上的各种盛衰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见盛观衰”,说明盛、衰两个对立面有联系地存在一个共同的社会中。历史盛衰变化是有条件的。《史记》中讲人事作用在盛衰变化中的意义,人事作用体现为人谋、政事和征战,尤其重视人谋的作用。司马迁把贤相良将的作用和民心所向结合起来,论人事作用。人事作用的发挥又受到历史形势的制约。“承敝易变”,是变其“敝”,变其所当变,不是割断历史联系。变是历史的必然。“使民不倦”是成功变革的体现。“攻守之势异也”,是“承敝易变”思想引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承敝易变”是司马迁总结历史上各种变革得出的一个认识,也是他思考现实社会变化的观点。司马迁历史盛衰的总结,体现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相似文献   

15.
如果从1928年5月,陆定一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长算起,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他已在党的宣传领域工作快40年了。因此,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里,陆定一有一个尽人皆知的雅号──“老宣传”。这不仅是因为迄今为止,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担任中央宣传部部长时间最长的人,而且是因为他“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和发展党的宣传文化教育事业,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重大贡献”(新华社发《陆定一同志生平》)。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另一个并不尽人皆知的雅号──“党内笔杆子”,更可以概括他…  相似文献   

16.
1939年3月,年仅29岁的蒋经国出任江西赣州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客观地讲,他在赣南任职5年多,还是有所作为的,历史出给予了肯定。然而,他的走马上任,却是时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的熊式辉对赣南的治理“头痛”无奈、焦头烂额之时,打出的一张“太子”王牌,蒋经国出不负“熊”望,大刀阔斧地盤了几招,详情请见《蒋经国何以做赣州专员》一文。  相似文献   

17.
姚朋 《史学月刊》2003,(7):84-90
迈克尔·曼是第三代历史社会学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社会权力史别出心裁、匠心独具 ,理论上讲是马克思·韦伯“社会理想型”研究方法的延续。曼的社会权力史涵括整个人类史 ,其解释力强、角度新颖、理论性强。但是 ,其权力史仍是欧洲中心主义的 ,并且在其中 ,作为历史组成部分的个人消失了。  相似文献   

18.
第一个向林彪“顶峰论”挑战的人 1966年1月,林彪提出“顶峰论”,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顶峰,大肆制造对毛泽东的个人迷信和崇拜。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党的“一大”代表李达却惊愕地说:“顶峰?难道说不发展了吗?”有人提醒李达:“这是林彪讲的啊!,,李达愤慨地回答:“我知道是他讲的。不管是哪个讲的,不合平辩证法我都不同意!”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是历史学获得重大的发展,包括新历史考证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都取得了堪称辉煌的成就。以新历史考证学而论,出现了王国维、陈寅恪、陈垣、顾颉刚等著名大师和其他一批出色学者。人们都承认,乾嘉历史考证学是20世纪新考证学发展的重要基础,郭沫若评价王国维的贡献即讲过很有权威性的话,称他“承继了乾嘉学派的遗烈”,“严格地遵守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成为“新史学的开山”。①然而迄今为止,对此却仅只停留在笼统印象的阶段,对于乾嘉历史考证学与20世纪新考证学的关系这一很有理论价…  相似文献   

20.
庹平 《炎黄春秋》2001,(10):30-34
萧克同志说:“过去讲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的历史时,讲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是毛泽东指挥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反‘围剿’是从共产国际来的李德指挥的,遭受了严重失败;而第四次反‘围剿’不讲谁指挥的,只讲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军事思想影响下取得了胜利。”萧克明确地讲:“第四次反‘围剿’是周恩来、朱德指挥的,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这是历史事实,要如实讲。”(见《纵横》2000年第11期,蒋杰:《萧克指导我们正确评价历史》)本文告诉你的就是这一段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