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4年,江水猛涨,居高不下,汉江两岸,防汛大军日夜固守堤坝.夏菊花参加了防汛慰问团。有一次,为了慰问那儿的防汛大军,夏菊花赶到河边,她一看,摆渡的小木船已经挤满了人,船夫劝她不要上船,她说:“我开会已经迟到了,不能因为我一个人影响慰问演出呀。”话音未落,夏菊花一个箭步跳上船去,朝着防汛大军所在地赶去……  相似文献   

2.
夏菊花向武汉市领导承诺筹集1000万元资金后,武汉市政府将建造武汉杂技厅的规划正式列入了市政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并在夏菊花的一再催促下,于1987年破土动工。  相似文献   

3.
出访加拿大 1982年元月至3月。武汉杂技团出访加拿大,团长为夏菊花。 这次出访的演员名单中增添了一位杂技新秀——李莉萍。这是夏菊花和其他负责同志有意想创造一种环境.让“可爱的小红花”——李莉萍在国际舞台上经受考验.为以后参加世界级比赛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夏菊花,著名杂技演艺术家,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质艺术家协会主席。本刊从2008年第一期起,将陆续刊出由赵瑞泰、方月仿先生共同撰写的《夏菊花伟》。根据本传记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夏菊花》不久也将也观众见面。  相似文献   

5.
夏家——对于从小失去家的夏菊花来说。毕竟还是她的一个“家”。在那里,留有她辛酸的回忆和从艺的种种艰辛。但是无论如何。从夏菊花记事的年龄开始,夏家的人曾经伴随她一起走过了15年的人生之路。更因此使她与杂技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经济上,解放前,夏菊花虽是以自己的血汗。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生存了下来。但她端的毕竟是夏家的饭碗、从1956年以后。  相似文献   

6.
一朵永不凋谢的红花——记杂技表演艺术家夏菊花□刘志斌曾在世界杂技艺坛上为我国赢得荣誉、获得金牌的夏菊花同志,如今已离开舞台艺术生涯,走上了领导工作岗位。她无论干什么,总是那样兢兢业业、进取拼搏、谦虚谨慎、密切联系群众,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和人民。她几十...  相似文献   

7.
在狂风恶浪中 一个人的命运是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在这一点上,夏菊花体会特别深刻。在旧中国,国弱民穷,杂技只能是“撂地摊”的小玩意儿,艺人们忍饥挨饿还要疲于奔命。解放后。国家独立自主,人民生活也逐渐改善,人民政府对文化艺术百般扶植,夏菊花的事业才从低谷走出,获得了新的生命,直至迈出国门。在世界艺术的宝库中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怀念罗尔纲先生王庆成罗尔纲先生离开我们转眼已将一年了。想起罗先生对我的指导教诲,真是毕生难忘。我首次面见罗先生是在1956年,但从书本上认识罗先生却在1951年。那一年夏我毕业于南京大学前夕,在校园旁的一家小书店里见到开明书店出版的罗先生的新著《忠...  相似文献   

9.
进入夏家后的第一次反抗 一天,在民众乐园技艺厅前的空地上,养母郑秀英捧着几只瓷碗命令夏菊花:“菊花,再不练新节目,我们夏家班就要被别人挤垮了。来,把这几只碗顶在头上,围着场子跑个圆场我看看!”  相似文献   

10.
1949年,共和国成立那一年,是我永远难忘的一年。那一年,我结束了流离失所、有家难归的生活,告别了受欺凌、受压迫,连歌都不敢放声唱的日子。那一年,是捷报频传的一年,也是我与高小同学秧歌扭得最多的一年。  相似文献   

11.
终身难忘的北京演出 夏菊花要重返舞台了,而且是以《顶碗》最新的高难动作亮相首都北京。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全国杂技同行的极大关注,也在许多喜爱杂技艺术的观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相似文献   

12.
从1953年到1974年,毛泽东主席曾多次来武汉。本刊特遴选10篇“亲历、亲见、亲闻”的回忆文章,这些文章既辑录了王任重、陈再道等领导和毛主席在一起工作的亲身经历.还收录了夏菊花、陈爱娥等劳模见到毛主席的真实回忆。谨以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相似文献   

13.
曾在世界杂技艺坛上为我国赢得荣誉、获得金牌的夏菊花同志,如今已离开舞台,走上了领导工作岗位。她兢兢业业,谦虚谨  相似文献   

14.
周渝 《贵阳文史》2014,(5):43-46
正1944年,是中国抗战史上最艰难、最黑暗的一年。那一年,每个中国人都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危机;那一年,国民政府发出了"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那一年,有一群不愿做亡国奴的莘莘学子毅然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经层层选拔,这些热血青年学生兵中的一小部分人,幸运地成为了中国的第一批伞兵(空降兵)。本文所述的杨勤槐老人,就是其中一员。  相似文献   

15.
逸芳 《古今谈》2006,(1):33-34
1979年胡老师复职回来,我进出版社才一年。当时全省的出版社只有一两家,当年的文艺出版社还没有“落生”,她只是人民出版社“腹中”的一个编辑室。那一年,呼啦一下,许许多多被改正的“右派”先后落实政策,我所在的编辑室一下子也进来了好多个“右派”或是与右沾边的人,其中有郁达夫的儿子郁飞,编辑家夏钦瀚、方福仁,散文作家费淑芬……其中磨难二十余年的胡学彦也归队了。他在一篇文章中说:  相似文献   

16.
在另一个世界里 八国之行,除第一站南斯拉夫外,其他七国均为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当时.这些国家与“百年魔鬼舞翩跹”后刚刚建立的新中国相比,无论从经济上、人民的生活水平上都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夏菊花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对笔者说:“要说走出国门看世界,我们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一批使者。当时,灯红酒绿、满街霓虹闪烁的西方世界,对于长期封闭在贫穷落后环境中的中国人来说,简直好比一场梦游!”而年轻的夏菊花第一次走进另一个世界,她对那里的繁华不卑不亢,她对担当文化使者的神圣任务尽心尽职,她甚至面对那里一座座高耸入云的高楼,心中燃烧起了“一定要为改变祖国的落后而努力”的新的激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品格呀!  相似文献   

17.
这座古老的小镇千百年前以"天"命名,似乎冥冥之中早就注定了某种特殊的渊源她出生的那一年,机场10年大庆今年40岁的周秀清是土生土长的天竺人,她生于1968年。那一年,首都国际机场迎来10年大庆。周秀清不  相似文献   

18.
熊小莉 《神州》2012,(31):3-4
菊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原型之一,在不同时代、不同文人笔下,菊花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本文对陶渊明的菊花诗与李清照的菊花词作一简单梳理,认识其不同的含义及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余竞跃 《文史月刊》2012,(10):64-66
袁世凯第一次被打倒是在1906年,那一年是丙午年。  相似文献   

20.
我的父亲徐君慧本名李子英,出生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年,而我出生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年。我有时想,这一年月的巧合不正是隐含着一个天理吗?没有父亲就没有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如果说我能够作为新中国成长的见证人的话,我父亲就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解放与幸福的时代见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