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浙江省博物馆在上海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由杭州钢铁集团出巨资襄助,成功地从境外抢救回流失的国宝——越王者旨於睗剑,使之回归越国故里。越王者旨於睗剑,铜质。全长52.4厘米。剑作斜宽从厚格式,中脊起线,两从斜弧,双刃呈弧形于近锋处收狭。圆盘形剑首,圆茎上有两凸箍,箍饰变形兽面纹,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书铭文,共八字:  相似文献   

2.
河北兴隆县发现商周青铜器窖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峰 《文物》1990,(11)
1984年4月,兴隆县小东区乡小河南村农民在村西南2公里的西沟里取石时,发现商周青铜器10件。这批青铜器埋藏在一面西的坡度为45度的石土山坡中,距坡面1米左右。器物种类有剑、戈、刀、钺、矛和器盖等。短剑 1件。扁体无脊,有格,扁条形茎,一侧有凹槽,槽中部有一圆孔,半球形首。格与叶形成两个三角形缺口。长38厘米(图一:1;二:8)。刀 2件。一件为铃首刀,弧背,凹弧刃,刀身断面呈 T 形。刀柄断面呈椭圆形,内空,两面中部各有长方形孔两个,孔两侧有刻划  相似文献   

3.
1972年7月,江西省瑞昌县西北25公里夏畈公社小桥大队墩北张出土了几件青铜器(图一)。器物由瑞昌县文化馆收藏,现简介如下。剑 1件。圆茎,茎中半空,剑首呈喇叭形,叶较宽薄,中脊明显。残长50、茎长9厘米(图二:1;四)。  相似文献   

4.
在今绍兴市城区及绍兴县境内发现及现绍兴市文管处收藏的青铜剑(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绍兴青铜剑)大约有20余柄,大部分属零星发现和在当地的征集品,其中有16件保存的较为完整,3件锷部略有损坏,2件只存剑身,还有2件剑身也只有一半.这些剑在形式上并不相同,为表达和论述上的方便,下面将这些青铜剑依据剑格、剑茎的区别分为三型十式.一型,仅一件(标本178).剑通长40.4、剑身宽3.2厘米,剑身较细长,起棱脊,无格,柱形茎,茎实心,茎两侧距剑首0.3厘米处有两个对称的半圆形小突钮,剑首呈喇叭状.(图1)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五年一月,我馆派人前往冶炼厂拣选青铜器,得戈、剑、斧、权、镜诸器。现择其中几件介绍如下: 青铜戈 1件。援本略上翘,脊稍隆起,断面呈菱形。前锋为三角形。长胡三穿。长方形直内,一穿。通长26.3、援长18.2、内长7.9、内宽2.8厘米(图一:1)。这类戈在中原地区的春秋中晚期墓葬中多有发现。 铜剑 1件。断面呈菱形,茎首呈椭圆形,茎中部内收,两端较粗。茎上除缠缑状螺旋纹尚清晰外,其它纹饰模糊不清。剑格为三叉式。通长30.3、刃长20.2、茎长5.9厘米(图一:2)它与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出土的Ⅰ型Ⅰ式剑相同,时代大约为春秋中晚期。  相似文献   

6.
最近,我们在高县废品收购站拣选到一柄“巴式剑”。此剑呈柳叶形,剑身宽薄,扁茎,无格,有脊。近茎处之脊两侧,各铸有四道斜线,茎上宽下窄,上部边沿有锉磨的痕迹,首部与中部一侧各有一圆穿。剑表为绿色粉状锈所复盖,剑锋至剑身上部约12厘米长的一段内,有呈暗红色的附着物。刃部有若干小缺口,茎中部断开。全长50.2厘米,茎长16.2厘米,剑身最宽处4厘米。  相似文献   

7.
1997年2月,凤翔县博物馆征集一柄玉首青铜剑,出土地点不详,约在县城东南20公里的彪角至虢王一带。 剑脊呈直线,从斜而宽,双锷平直,甚锐利,格较厚,正面作倒凹字,截面为菱形。圆茎,茎上有两道突起箍。剑首青玉质,正面呈束腰梯形,截面梭形,首上端有圆孔,与茎衔接。剑通长43.3,宽4.2,茎长7厘米,玉首高5厘米。该剑保存完好,局部光亮。  相似文献   

8.
越王剑剑残长60.3、剑格广5.1、剑茎长9.5、剑首直径4厘米。铭文鸟书错金,除剑首上个别字有损伤外,其余皆完整,金光燦然,极为美观。剑体虽有较多的残伤,已断为四截,然形制大体完全,仍不失为诸越王剑中的珍品。现藏上海博物馆,未经著录,附图于后。(51页图版) 铭文分铸于剑格剑首两处,合计三十二字,字数之多为传世越王剑之冠。释文: 剑格正面:古北王(越)戉戉(越)王北古剑格背面:自用(作)乍自自乍(作)用自剑首:囗戉(越)王北自乍(作)  相似文献   

9.
关于湘西、湘西北发现的宽格青铜短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湘西和湘西北,亦即沅水和澧水流域,曾零星地出土过一些形制较为特殊的青铜剑。其中部分属于科学发掘品,部分虽属采集,但能判断确系墓葬中的随葬物,且可追溯到准确的出土地点。这些青铜剑,多数剑身甚短,因而有的报告中称之为匕首。最主要的特点是有可以活动的宽格,格上有繁复的几何图案;扁茎,与剑身一次铸成,茎脊贯通,茎正中有一个或呈一直线的两个乃至数个穿孔。这种剑与楚式即中原式剑不同,也与越式剑或巴蜀式剑不同。因此,其  相似文献   

10.
1984年12月,在文物普查过程中,我们先后在吴县北桥乡和枫桥乡征集到青铜剑各一把。现分别介绍如下: 剑一:喇叭形剑首,施有弦纹数道;茎呈圆柱状,半空,茎上有两道凸箍;宽格,格与箍面上施有变体“涡纹”,剑身较短,脊直居中。通长28.4,身长22.1,宽3.3厘米。该剑是社员吴德宝1980年在苏城  相似文献   

11.
1988年5月,沙市钢管厂基建工程中发现青铜剑一把,陶长颈壶一件。青铜剑呈绿色,有格有首,实心圆茎,有两道圆箍。剑身中脊隆起,两刃锋利.剑长45.4、宽3.6、脊厚1厘米。陶长颈壶为灰色,颈口部分原已残,底内凹,饰弦纹,根椐反映与这两件器  相似文献   

12.
<正>青铜短剑时代:春秋现藏: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品特征:短剑为曲刃式,呈琵琶形,因此也称曲刃青铜短剑或琵琶形短剑。中间起脊,脊断面呈六棱形,双边刃锋利,靠剑锋有血槽,短柄。并附有加重器、剑镖、七连环、松石坠。加重器铁矿石质,磨制,呈枕状。剑镖为扁圆形,外铸有三角几何纹,上有一个穿孔,嵌有一镂空扁球形铃。剑鞘接七连环,七连环青铜铸制,按大小序列套接,其中最大环呈多股绞合状,下有绿松石坠。相关背景资料:曲刃青铜短剑是古代我国北方地区流行的一种短兵器,形制多样,是我国北方青铜文  相似文献   

13.
<正> 1979年9月,承德县六沟镇房身沟村的几位村民取土时发现两座墓葬。县文物部门前往清理,共收集遗物100多件,主要为兵器、车马具、生产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兹分别介绍于后。 兵器 剑,三件。分为三式。Ⅰ式:一件。剑首为半球形,镂空,周身四道镂孔。茎为六棱柱体,上部中空。腊宽而厚,阳刻卷云纹。剑身薄而窄,脊部凸起。茎长7、剑身长17、宽2.9厘米(图一、1)。Ⅱ式:一件。茎  相似文献   

14.
朱永刚 《文物春秋》2000,(1):6-10,32
邰集屯镇属锦西市连山区,南距市区45公里。1993年上半年,吉林大学考古学系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邰集屯西北的小荒地古城进行了勘测、调查(图一)。在工作中获悉小荒地村两民宅院内各出土了一柄青铜短剑,随即对其中的1件做了观察与实测。此剑为曲刃短茎式青铜剑,剑身已折为三段,尖稍残,但整体仍保存完好。从形制上看,剑身前部血槽偏下,至剑尖有一段横剖面为菱形的剑锋。节尖位于剑身约二分之一处,节尖角较大。剑身后部叶刃弧曲,剑尾略折收。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三年在襄阳县余岗大队发掘了一批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墓葬,出土了大批器物.最近在清理这批器物时,在残损器物中发现一件断为六截的徐王义楚元子剑(图1).器物编号为蔡坡M204∶25.全长53.5、宽4.5、柄长9.5厘米.剑首呈喇叭状,茎园柱形,茎上有两周饰蟠虺纹的凸棱,腊宽,剑叶中间隆起成脊,两锷微撇.格上有"(余阝)王义楚之元子□?(择)其吉金自乍(作)用佥(剑)"十六字铭文.第八字下半截模糊不清,我们原以为是"?"字,后经考古研究所王世民等同志鉴定为"?"字,当是义楚之子名.清未以来,江西等地先后出土过有徐王义楚铭文的觯、鼎、盥盘等."徐王义楚"铭文  相似文献   

16.
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偶然发现的卡拉苏克型青铜器中,从南戈壁出土的一件不大的青铜短剑,格外使人感到兴趣(图一)。短剑长23厘米,以浅红色的青铜铸就。剑刃锋利,剑体中间有脊,剑把两侧有平板式剑格。剑柄稍弯,横截面呈椭圆形。柄两面分别饰有两条图案  相似文献   

17.
1984年我馆从一农民手中收集到铜矛一件,是1983年冬,江陵郝穴六合农场开沟时挖出的。据农民反映,挖土时还见有战马的痕迹。此器锈蚀为碧青色,部分已被磨掉和剥落,两叶窄长,中脊起棱,脊部两面各有一血槽饰蝉纹,后锋罄折。鱼尾形圆骹,桥形穿鼻,骹部下端一侧有一穿孔。骹部铸有一一(?)形类似“王”字。通长20厘米。此矛与我省邵阳出土的“王”字矛形制相同,又有些类似长沙出土的“越王”铜  相似文献   

18.
东周青铜复合剑制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东周时期,吴越出现了一种奇特的青铜复合剑,剑的中脊和两刃是用两种不同成分的青铜铸接而成。为充分了解青铜复合剑的制作,对上海博物馆馆藏的4把青铜复合剑残剑进行了分析,通过X-射线荧光能谱仪分析残剑的剑刃和剑脊的成分,金相显微镜分析剑刃和剑脊的组织,发现中国古代工匠采用低锡青铜制作韧性好的剑脊,高锡青铜制作强度和硬度高的剑从,通过榫卯结构以铸接法将剑脊与剑从结合成一体,得到刚柔兼具的青铜复合剑。在测试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验,先以陶范铸造法铸造出两侧带榫头的青铜剑脊,剑脊的成分采用88%铜、10%锡、2%铅的低锡青铜;然后将青铜剑脊置入铸造剑从的陶范内,两侧的榫头伸入陶范型腔中,剑从的成分采用78%铜、20%锡、2%铅的高锡青铜,当剑从凝固时产生的收缩使剑脊和剑从牢固地结合成整体,再分1次或多次以铸接法铸上剑格、剑茎、剑箍和剑首,成功地复制了青铜复合剑,再现了东周时期青铜复合剑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19.
东周时期,吴越出现了一种奇特的青铜复合剑,剑的的中脊和两刃是用两种不同成分的青铜铸接而成,为充分了解青铜复合的制作,对上海博物馆馆藏的4把青铜复合剑残剑进行了分析。通过X-射线荧光能谱仪分析残剑的剑丸和剑脊的成分。金相显微镜分析剑刃和剑脊的组织,发现中国古代工匠采用低青铜制作韧性好的剑脊,高锡青铜制作强度和硬度高的剑从,通过榫卯结构以铸接法将剑脊与剑从结合成一体,得到刚柔兼具的青铜复合剑。在测试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验,先以陶瓷铸造法铸造出两侧带榫头的青铜剑脊,剑脊的成分采用88%铜、10%锡、2%铅的低锡青铜;然后将青铜剑脊置入铸造剑从的陶瓷内,两侧的榫头伸入陶范型腔中,剑从的成分采用78%铜、20%易、2%铅的高锡青铜,当剑从凝固时产生的收缩使剑脊和剑从牢固地结合成整体,再分1次或多次以铸接法铸上剑格,剑茎,剑箍和剑首,成功地复制了青铜复合剂,再现了东周时期青铜复合剑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20.
1985年8月,榆社县城关村民在县城东北三角坪取土烧砖时,发现1件青铜剑,后交县博物馆收藏。此剑保存较完整,锋刃锐利。柳叶形剑身,中起脊,断面呈扁菱形。菱形窄格。柄两端呈喇叭形,圆首。通长45.2、身长36.2、首径3厘米(图一、二)。剑身后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