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凉时期姑臧城由东、西苑城,北城,匈奴城,南城五城构成。东、西二苑驻有兵户且东苑势力强大,其统治权往往影响五凉政治走向。西苑在后凉时期驻兵,兵力较东苑弱。南城政治意义较强,多成为政变首选场所。北城在后凉时期因吕氏宗亲居住而发生过叛变。南凉时期北城屠各百姓发动了民变,但影响力有限。五城间各有城门、围墙,战时可封闭城门凭借围墙割据一城,这为执政者抵御外族侵袭提供了便利,也为叛乱者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今雷台内汉墓封土情况的考察以及清代武威人段永恩有关灵钧台诗文的研究,本文认为铜奔马的出土地武威雷台最初应只是台下几座汉代砖室墓的封土。至后世,或于不知情的情况下,此墓封土又被重新加筑,从而形成今日所见之高台。后因其上供奉道教神仙雷祖而被称作“雷台”。作为一座汉代墓葬封土,雷台与张茂所筑灵钧台没有任何联系。因此,雷台不是前凉张茂所筑的灵钧台。  相似文献   

3.
前凉张天锡时期的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凉张天锡时期的佛教杜斗城前凉是十六国早期建立在河西地区的一个政权。其奠基者为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人张轨。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张轨提出到凉州任职,晋惠帝授其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张轨即带家人离京赴任。公元314年,张轨病卒。晋愍帝以其子张为都督凉州...  相似文献   

4.
前凉与西域关系述考余太山(一)继西晋之后,与西域诸国发生关系的是前凉即河西张氏政权。一般认为,该政权自张轨(公元301一314年)始,经张。是(公元314一320年)、张茂(公元320一324年),至张骏(公元324一346年)和张重华(公元346一...  相似文献   

5.
武威,古为羌戎之地,战国至秦属乌孙和月氏,汉初为匈奴右地属休屠王。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平河西匈奴,在此置武威郡和姑臧县治;武威,即大汉军威到达河西之意。三国魏兼凉州治,因地处西北而寒凉,故武威又称凉州。东晋十六国前、后、南、北凉及唐初李轨大凉皆曾建都于此。唐为凉州、武威郡、姑臧、神鸟县治,并设大都督、中都督府及河西节度使。唐末陷于吐蕃。宋属西夏西凉府……正因为凉州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1986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武威定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古人有许多征战凉州的诗词,以唐王翰的《…  相似文献   

6.
史籍记载,今武威城最早为匈奴族所筑的盖臧城,后人音讹为姑臧。姑臧故城在什么地方呢?《甘肃建置志》说:“姑臧旧城远不可考”。《读史方舆纪要》“姑臧废县”条下说:“(凉州卫城)东北二里,又有姑臧旧城遗址”。乾隆《五凉全志·武威县志》说:“姑臧,(武威)县东北二里”。《嘉庆重修一统志》引《明统志》说:“姑臧废县在(凉州)卫东北二里,唐凉州治遗址尚存”。由于这些记载,姑臧故城遗址的地理位置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多年来,考古工作者曾留心县城东北二里处究竟有无故城遗址,然而迄今没有发现有什么迹象。  相似文献   

7.
前凉行政地理区划初探(凉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凉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由张轨以河西之地为主建立的一个区域性政权.西汉时,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武帝以其故地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等河西四郡.昭帝时打败西羌置金城郡,合称河西五郡.东汉增置西平、西海、西郡.晋惠帝又置狄道郡.加上陇西、南安共十郡之地.前凉的政区主要是在这十郡的基础上进行分割与增设,对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各政权及北魏、北周的河西陇右政区划分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晋书·地理志》不载前凉政区,《魏书·地形志》又过于疏阔,使我们难以窥其大概.清洪亮吉作《十六国  相似文献   

8.
甘州·张掖     
离开武威,继续西行,就进入河西走廊的第二个大站张掖。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先后为羌、戎、乌孙、月氏和匈奴等民族的游牧地,匈奴时期为浑邪王的领地。前121年,西汉武帝两次派霍去病出击河西打击匈奴时,过居延泽,越焉支山,一直追击到祁连山下浑邪王的王城永固城和黑河岸边得王的王城得城,斩首3万余级,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数千人,迫使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匈奴势力就此退出河西地区。10年后(前111),汉武帝决定在河西设郡置县时,最先设置的就是酒泉郡和张掖郡。张掖是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当时的郡治在张掖县(今武威市东…  相似文献   

9.
霍去病进军漠北反击匈奴,"翰海"、"狼居胥山"、"姑衍山"载入青史。可是,它们的确切位置到底在哪里呢?几千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学者张志坤发表《汉代匈奴北海之考辨》一文,对此多有论述,本人研读这篇文章后,特与张志坤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0.
传统观点认为,襄阳城一直位于今址不变。本文运用传世文献结合考古资料考证,襄阳城历史上曾有过四次变迁。襄阳县初设于武帝初年至成帝元延年间,县治袭自春秋战国之楚北津(戍);刘表于襄阳县城东另筑州治荆州城,延用至六朝时期,襄阳县故城仍为重要的津渡城,称为垒城;北魏后期至唐前期襄阳城再次东迁里许;明初又向东、向南分别扩建了约400米和200米,在东北角外扩建了一座与之相连的逻城——新城湾,其格局保留至今未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