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国家的主导与大力推动下,以"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为口号的妇女解放运动使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上海家庭妇女纷纷走出家门,进入企业和里弄工厂(场),成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劳动力量。然而,此时的社会性解放却是以性别差异的忽略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的延续为前提的,因此,走出家庭的妇女不得不同时面临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后来随着"大跃进"、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许多已经走出家庭的妇女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重回家庭。但是,50年代后期上海家庭妇女走出家庭的经历为她们再次走出家庭并最终走向全面解放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3.
hotosandTextbyCHENZONGLIEibetremainsavirginlandfiledwithmysteryandromanticismintheeyesoftheoutsideworld.Itsuniquecustomsandha...  相似文献   

4.
张同波 《民俗研究》2004,(4):204-208
张国铨,男,1933年4月26日出生于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城北大原村(今大原自然村已分为三个行政村,张国铨的出生地为大原三村).他早年参加工作,数十年在家乡县文化馆从事美术工作,曾任莱州市博物馆馆长,今已退休.他是一位创作丰盛的剪纸家,也是一位莱州民间剪纸的收藏家.……  相似文献   

5.
6.
1950年代,胶东渔民在迈出传统生产模式的同时,也开启了搏击海洋风暴的新历史。技术与工具革新把渔船推向远海渔场,增加了渔民遭遇恶劣天气的危险。与此同时,现代科学和知识宣教改变了传统应灾模式,受到政府培训的基层人员领导了救灾活动。这段历史具有"创造性破坏"特征:首先,风灾作为客观事件,是开发者的步履与传统生产模式之外的环境相碰撞的结果;其次,风灾成为推动社会重构的契机,人们在搏击风暴过程中产生了观念与行为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略论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商业信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初期,我国商品交易中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商业信用制度是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过程中,国家为了对资金流通与商品交易实行计划管理, 从1954年起强制取消了国营经济的商业信用,试图以国家银行信用制度取代商业信用制度。取消商业信用制度后,我国的信用制度出现缺失,虽然大量“非法”商业信用形式依然暗中存在,但信用制度的功能受到抑制,严重阻滞了社会资金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8.
刘莲芬 《世界历史》2006,7(3):51-59
1950—1970年代的美泰关系与亚洲冷战密切相关。亚洲冷战格局形成后,两国逐步结成双边同盟,在美国侵越战争期间密切合作。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根据全球和国内形势的变化调整亚洲政策,致使美泰关系由盛转衰。  相似文献   

9.
1952年9月和12月,中国与锡兰从各自的需要出发,签订了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贸易协定,不仅开创了新中国同尚未建交、又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签订政府贸易协定的先河,而且建立了新中国与锡兰间的贸易关系,促进了两国贸易额的迅速增长。1957年8月,中锡在签订第二个五年贸易协定时,面对超价难题,周恩来提出了将贸易和援助分开来谈,即橡胶贸易按照公平的市场价格,但中国同时给予锡兰经济援助的设想,使谈判进入了比较顺利的阶段。中锡贸易协定的执行和续订,从南亚和东南亚方向打开了美国对华封锁、禁运的缺口,促进了中锡友好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How did the rat-control program, launched by the Government of Alberta in 1950, become associated with the identity and heritage of the province? The authors answer this question by undertaking close visual analyses of the anti-rat posters and pamphlets that were distributed by the government throughout the 1950s. Using a visual methodology inspired by semiotics, they argue that the early rat-control program ambitiously promoted Alberta as a unified, clean province that was both distinct from its prairie neighbours and for the most part populated with vigilant, hardworking citizens eager to remove unwanted intruders.  相似文献   

11.
12.
13.
海外华侨华人数量的不确定一直是学术研究中的难题,东南亚地区由于各国复杂的情况这一问题更为明显。多种因素导致东南亚闽籍华侨华人规模估算的困难。论文在参考国内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汇总东南亚各国的人口普查数据、年鉴、统计公报和华社会刊等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参考相关机构和学者研究的二手资料,梳理和分析了东南亚闽籍华人数量的历史变迁与地区分布,并对东南亚地区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越南、缅甸,以及老挝、文莱、东帝汶等国家的闽籍华人数量分别进行了统计和估算。据保守估计,东南亚闽籍华人的总体规模超过1200万。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史学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已经结束了。 2 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2 0世纪的中国史学同样经历了急剧的演变。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刻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史学的发展 ,我们很有必要认真地总结和反思它在 2 0世纪的发展。大家都承认 ,2 0世纪的中国史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在学界中对这些成就和问题至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这本是很正常的现象。重要的是 ,我们应该通过不同意见的交流和切磋来加深我们的认识 ,更好地进行总结和反思 ,从而促使我国的史学在新世纪发展得更快更健康。这就是本刊举办这次学术讨论的目的。应该说明的是 :一 ,这次学术讨论的题目和范围是 2 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 ,重点是 1 94 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二 ,讨论的重点是对 2 0世纪的中国史学或其中的某个阶段 ,或某个学派 ,某个学术思潮 ,某个史学分支 ,某个重大专题 ,某个史学领域 ,某种重要现象等从总体上进行观察和评述。一般不对某个具体学者进行讨论和评述。三 ,讨论必须坚持“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欢迎发表各种不同意见 ,进行平等的讨论。四 ,讨论中的任何意见均不代表编辑部的看法。文责均由作者自负。  相似文献   

15.
16.
20世纪50年代,血吸虫病的流行和蔓延给疫区民众的生产、生活等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害。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血吸虫病疫区的党政部门和群众根据血吸虫病的流行规律及地区特点,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性生态环境治理与改造,普遍采用了查杀钉螺、管理粪便、管制水源和查治病人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消灭血吸虫病的方法,使新中国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疫区生态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为后来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宋良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0,(1):94-105,159
在东西方冷战的背景下,英国对台湾地区的政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一个棘手且无法回避的敏感问题。20世纪50年代,英国对台湾地区的政策呈现“政经分离”的特点:政治上保守慎重,强调与台湾当局保持距离;经济上积极主动,努力促进双方贸易的发展。英国政府之所以采取这一政策,不仅考虑到台海局势的严峻性、复杂性,也受英国重商主义传统与灵活务实外交思维的影响。英国对台湾地区的“政经分离”政策,使其在兼顾自身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加剧了台海局势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后,《大公报》之所以能够成为新中国财经战线的机关报,与它作为民办报纸的影响力有关,与它政治立场的适时转变有关,与它对于资本主义的了解、对于国际问题报道的熟捻有关。《大公报》的成功改组和转型,反映了中共对于优秀文化资产改造和利用的有效性,有成功的经验和可资吸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19.
20.
20世纪50~60年代,因印度插手中国西藏问题和挑起中印边界争端而直接导致两国关系恶化.而当时的印度政府采取这一恶化中印关系的政策又有其深刻的国内外原因:印度对英国殖民主义者扩张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首要的原因;而当时的印度政府推行地区霸权政策则是中印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此外,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印度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国际上反华势力对印度政府错误政策的支持以及中国国内暂时的经济困难和国际上的孤立地位,也对当时的印度政府推行反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