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如斯 《福建史志》2022,(5):18-29+71
本文以“明清福建省进士量化数据库”与“清代福建省官员量化数据库”为主要研究资料,分析明清福建省进士以及清代福建省官员的分布与变动,总结福建省进士分布的地域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进而考察考中进士到成为官员二者之间的延续性。从明到清,福建省进士分布广泛,但地区之间不平衡性,表现出东南沿海兴盛、西北内陆衰弱的自然集聚性。总体而言,福建省内进士集中度和官员集中度相关性极高,明清两代进士辈出之家,在清末的官场也颇具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北京房地产中介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微观企业数据,采用泰森多边形、核密度及空间自相关方法,多尺度考察2001-2010年北京房地产中介门店空间格局演化特征,通过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探究2010年房地产中介空间格局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房地产中介集中分布在城六区,数量增速最快功能区是城市发展新区。②空间格局不均衡性增大,空间集聚态势加强。③集聚主核心点出现由"东城"向"朝阳"方向的东推位移,集聚程度加深,主核心区团块面积扩大,次级核心点增多,"两轴、两带、多中心"基本版图形成。④空间集聚现象明显,热点区域扩张,但始终集中在区域中心。⑤驱动效应最大的因素为常住人口,多种驱动因素效应均比较强的街区(乡镇)基本上属于各区县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区域。此外,政府政策对其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3.
北魏平城时代,孝文帝改革州郡体制、"分置州郡",在此大势中,河南地区由州镇复合型政区转变为州郡型政区,进而形成以黄河为轴心、诸州并立的政治地理格局。然而,突发性的迁洛事件,成为改变河南政治地理格局的开端。但是司州政区规划要晚于司州的设置,故而迟至太和十八年(494年)二月,以司州为中心重构河南州郡结构的变革,才真正开启。在"罢州立郡"模式下,怀、泰等州并入司州,太和中形成的河南诸州政区格局至此基本消失,取而代之以司州都督区、豫州都督区格局。翌年,二都督区格局随着豫州刺史元幹的离任而崩析,豫州"省州置郡"并入司州,司州建置进程进入第三阶段。至此,由迁洛引发的司州建置进程完成,河南诸州政区变局亦随之终结。司州政区的成立及其展开,建立在孝文帝州郡改革而形成的河南诸州政区格局之上,其对后者颠覆性的重构,在北魏地方行政史中具有深刻的政治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关天经济区为案例地,运用空间统计工具,将市、县、镇三个尺度的人口空间变化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探究不同尺度的人口时空格局及影响机制,分析尺度间差异。研究表明:①在人口空间格局上,市级层面西安市是经济区人口分布的核心;县级层面区域人口沿渭河呈带状分布格局;镇级层面人口以西安为中心沿交通轴线向外围递减;②经济区人口格局整体呈现空间集聚趋势,并在各尺度间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市级层面,区域人口加速向西安集中;在县级层面,人口主要向地级市市区集中;在镇级层面,出现两种人口集聚路径:一是地级市市区内,人口大量向近郊集聚,中心城区人口快速缩减,郊区化特征明显,二是在市区外围,人口明显向各县城集聚,绝大多数乡镇人口下降。  相似文献   

5.
1978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格局空间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诚  陆玉麒 《人文地理》2012,27(2):113-118
本文通过ESDA相关分析,以4个时间断面的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描述了1978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变化状况。总体自相关趋势在不断增加,高低集聚的格局不断加强,热点区域分布的空间结构经历了从"一"字形到"二"字形,再到"Z"字形的演化过程。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发展的态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更多的随机性和结构的不稳定性,热点区域切换频繁,没有明显的地理集中现象。最后将长江三角洲经济格局演化因素归结为4个方面: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交通条件和区域发展政策,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是区域经济格局演化的内在因素,而交通条件、区域发展政策则是区域经济格局演化的外在推手。  相似文献   

6.
胡浩 《人文地理》2013,(5):87-93
文化强国战略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关联互动和规模集聚发展是新时期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推动。这一区域带动的整体发展模式同时需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经济基础、地理区位、文化资源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同支持。本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和交通可达圈层分析的方法,从经济地理的空间效应视角对全国范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所在城市交通可达集聚的区域差异和各省的规模集聚潜力进行分析,结果得出:历史文化名城格局分布及交通可达状况有很大的空间差别,由交通可达条件所形成的规模集聚及发展潜力也出现对应的地域分异。全国31个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0.5—1小时、1.5—2小时、2.5—3小时的省域覆盖比重差距呈现逐渐增大和分级分化的趋势,各省市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模集聚的发展基础上也有较大的省际差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交通可达的这一空间格局具有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一轴两翼的整体发展的潜力和趋势。  相似文献   

7.
方远平  曾庆  唐瑶  毛晔 《人文地理》2016,31(6):58-65
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例,利用ESDA分析方法和2000-2012年的数据,对广东省创意阶层的空间集聚特征和演变趋势、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广东省创意阶层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分布较少,与广东省经济格局较为一致,集聚呈现二元结构;在总体空间格局上,区域创意阶层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特征,空间整体差异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各地级市自身与周边地区的相互联系比较微弱,创意阶层高聚集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从创意阶层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看,不同时间段的显著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总体上,科技是持续显著影响广东省创意阶层空间集聚的因素,其次是社会人文因素和城市的工资水平。  相似文献   

8.
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对区域创新资源整合优化,发挥区域创新优势意义重大。研究运用最邻近距离、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浙江省区域创新中心空间分布、聚类特征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2013年浙江省区域创新中心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周边少,中心多"的态势,空间点分布呈现凝聚特征,空间核分布存在明显不均衡现象;各县市区域创新中心空间分布同样呈现集聚特征,且存在明显的高值与低值集聚;区域创新中心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市场各级主体的共同合作,同时还受到区域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集群优势、政府政策因素以及空间邻近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历史上福建行政区划的调整。晋代以降,福建地区的行政区划形成以晋安郡和建安郡为中心的山海并立格局,从宋代开始福建有了深层次的开发,其核心地带也逐步向沿海地区转移。经过明清两代的调整,虽然山海并立格局未被打破,但西部山区的重心日益向山海交界带靠拢,最终形成了今日福建省的政区形势。  相似文献   

10.
广东五邑地区以潭江流域为中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该地的政区边界却打破了自然山川的界限。从明代到清初顺治年间,为了应对以民变为首的地方政治危机,朝廷先后在潭江流域设置了恩平、新宁、开平三县。这些县级政区的边界大致与潭江流域的地理分界线重合,地理单元的独立性开始作用于政区划界中。清代雍乾年间,形成了新会、鹤山、新宁、开平、恩平五县分治潭江流域的格局。同时,随着新会县核心政区地位的巩固,流域内各县整合为一个统县政区的倾向开始加强,为后世潭江流域的政区整合奠定基础。明清时期潭江流域的政区变迁体现了地理环境和地方政治局势在政区格局形成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