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因川而得名,境内(含重庆市)河流纵横,大小江河计九十余条,通船里程近千公里。四川自古有舟楫之利,曾发现新石器时期的“石锚”、东汉时期的“拉纤俑”等物。故川江航行历史久远。船夫所唱号子与大吨位船只的出现以及和木船运输业发达有关。清代四川籍诗人张向安《桡歌行》:“大船之桡三十六,小船之桡二十四……上峡歌起丰都旁,下峡声激穷荆湘。  相似文献   

2.
技术传承可分成标准性传承与经验性传承。西方在16世纪就开始了木船的标准性传承,而中国历史上的川江木船制造技术则一直是一种经验性传承。我们把川江木船制造技艺先进与传承途径落后的巨大反差,概括为"川江案例"的概念,以便于反思中国传统技术的传承问题。川江木船技术先进与川江特殊的河流环境和相对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而川江木船技术传承落后的原因则较为复杂。为此本文揭示"川江案例"在技术传承上存在"文本化式弱"和"文本精度弱"两个问题。中国传统制造技术文献更多是一种主观的事功文化总结而非制造蓝本,中国传统图像感性写意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造成中国传统木船"文本精度弱"的重要原因。川江木船制造技术"文本化式弱",一方面在于巴蜀社会传统重义理之学而轻应用技艺之学、手工业集约化弱而规模小、国家介入程度低,另一方面在于川江木船技术独特性和功能区域性不仅使木船在区域内丧失了文本化的主观诉求和客观需要,而且使川江木船对区域外影响力很弱,以致在全国性木船文本化过程中川江木船处于"失语"状态。  相似文献   

3.
要命的铁路     
赖晨 《文史月刊》2011,(6):33-33
交通落后,尤其缺乏铁路,是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甲午战争前夕,中国只有477公里铁路,而且大多分布在后方,其余就是分布各地的驿路。水路,中国只有两三家轮船公司运营,轮船20多艘,总吨位约4万吨,再就是日益衰落的木船业了。而日本,到1893年底,私营铁路就达到3000多公里;水路,有400多艘轮船,总吨位16万吨。  相似文献   

4.
“宝元通”一个特殊的商店徐君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允许有私营企业。在四川恢复了两个私营企业:一是民生轮船公司,一是宝元通百货商店。民生轮船公司是解放前从一条川江内航的小轮船开始,在卢作孚的经营下,发展成拥有数百条船,航线之长及于沿海的大公司。改革...  相似文献   

5.
晚清中国的巨变之一,是西力东渐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引发的一系列变化。西方轮船在中国水域中的出现和强力竞争,导致中国传统木船业衰落。西方轮船同时是外国列强在中国获取势力范围的外在表现。在内忧外患双重压力下,中国自己的轮船航运业冲破重重阻碍终于得以诞生,这是中国社会大机器工业时代开始的象征,也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6.
罗高利 《纵横》2013,(9):38-41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大量军队、人员、武器、设备、物资及工厂、机关亟待撤退转移。情况万分危急之时,一位清瘦的中年人出现在宜昌。他冒着被日机轰炸的危险,利用长汀水路,沉着镇定地指挥24艘轮船和850余只木船将数万名人员和代表当时国家工业精华的近10万吨物资和设备,从宜昌码头抢运到重庆及四川后方,缔造了“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相似文献   

7.
正黑龙江水系的轮船运输业出现得较早,从1871年始,沙皇俄国的蒸汽机轮船就在中俄界河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上运营。当时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俄国船只逐步入侵,渐次闯入我国内河松花江,到达了哈尔滨市和吉林市之后,完全压倒了处于萌芽状态的我国民间航运业(均是帆船)。最高峰期俄船在我国境内有200多艘,以"大哈尔滨"号为代表的500吨级的大型船舶有30多艘。1931年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后,日方接收了大部分原由苏联商会控制的轮船,由日方  相似文献   

8.
川江古纤道     
滩如竹节稠的川江,乱石纵横,百孔千疮。从宜宾至宜昌千里走廊上,险滩和碍航点竞达两百余处,船舶过滩。险横于前,浪逐于后,时有滞阻、搁浅、触礁等海损事故发生。那么,古代木船是以什么方式越过汹滩恶水呢?尤其是逆水行舟时。原来,航行依赖桡舵和纤道,靠人力牵曳船舶上滩,水上纤道成了古时航行重要途径。古往今来,川江古纤道是船夫赖以生存的经济线,哪片沙滩不留下纤夫艰辛的脚印。  相似文献   

9.
晚清以降,两湖地区(湖北、湖南)的交通运输业出现了结构性变动,新式交通工具(轮船、铁路、汽车)成为近代工商实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成为社会变迁的重要标志。不可忽视的是,传统的交通工具(如木船)并未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伴随新生事物一同前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与轮船等新式交通相楔合,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交通格局。  相似文献   

10.
中国资本主义近代企业,是在十九世纪的七十年代开始产生的。到甲午前夕,包括工矿、电讯、交通运输等各项企业,粗粗计算,大约有二百四十家左右。①它们大抵是:船舶机器修造业二十七家,轮船运输业一家,近代煤矿十六家,近代金属矿二十四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前半叶,英国轮船来航广州,在中国引发了水上交通工具的变革。香港中文月刊《遐迩贯珍》第1期(1853年8月)序言中称:"火船遇风水俱逆,每一时可行八十余里,中国一无所有。"(松浦章、内田庆市、沈国威编著:《遐迩贯珍附解题·索引》,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715页)文中所称"火船"即蒸汽船,这是中国交通革命的前兆。其后,欧美轮船悄然开始出没于中国大陆沿海及长江流域。1872年,中国首家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宣告成立。  相似文献   

12.
福建是我国近代较早兴办轮船航运业的省份。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上海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标志着中国民族航运业由木帆船时代进入轮船时代。它是在与外国轮运侵略势力的竞争中,逐渐发展起来。轮船招商局经营的航线扩展到我省,促进了我省轮船航运业的兴盛。随着福建船政局的创办和闽台两地经济交往的加强,我省轮船航运业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并位居全国省区前列。  相似文献   

13.
清代,由于地区间物资交流的广泛发展,商业交通异常活跃。在近代铁路、公路、轮船等运输手段运用之前,木船运输成本较其他运输成本低,因此,商人在开辟商业交通时首重水路运输。可以说,至清代中晚期,凡能用于商业运输的内河水道基本上都得到了开辟利用。各河流上游的水上运输的开发成为这一时期商业交通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拟对松花江、辽河、滦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各水系的航运终点作一粗略考察,以便形成一个基本的内河商业交通鸟瞰图,明确内河商业交通在当时全国商业交通中的地位。为了方便起见,把流域十分广阔的长江水系划分为鄱阳湖水系、洞庭湖水系、川江水系(三峡以上,四川省境内的长江)、汉江水系。而对各河干流及运河的航运码头不做具体考察。  相似文献   

14.
清末,外国轮船大量涌入福建沿海港口,本地民船航运业备受挤压,日趋衰落。当时台湾许多沿海港口尚未开发,只有机动灵活的民间木船才能靠岸,因此,来往闽台两地的民船在闽台航运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内河航运方面,因航道关系,福建民船航运业仍然十分兴盛,有力促进了各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西藏高原上行船历史的起源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目前尚无确切的说法,在藏文史料上,吐蕃时期开始在雅鲁藏布江和拉萨河上有行船历史的记载。据《莲花生传》载:莲花生曾乘马头木船渡过雅鲁藏布江来到桑耶寺……。桑耶寺、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壁画中也有记载。由此可以推断行船历史年代早于壁画时代和文献记载,以下分别介绍(马头木船、牛皮船)的造形、结构,大小用途功能及它的演变过程。 一、马头木船据现有资料初步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为方形船,中期均为长方形木船,晚期尖角长方形木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退迁大西南,在这个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千里川江成了十分重要的战事运输通道。民族资本家卢作孚先生创办的民生轮船公司在国家和民族危难当头,全力以赴,将本公司所属的运输船舶全部投入繁重的战事运输,为长江中下游大批机关、学校、厂矿以及前线伤员撤迁四川,为抗战前线运送兵员和军需物资,起到了顶梁柱作用。  相似文献   

17.
1949年3月底,江苏省泰州白李乡白马村(今白马镇白马居委会)及其周边乡村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渡江支前工作。部队领导、乡里干部组织召开渡江支前动员大会,宣传渡江的意义,号召广大群众有人出人,有船出船,积极投身到渡江支前工作中去。与会群众热情高涨,踊跃报名参加。会后不到十天,白李乡及其周边地区先后征集了数十条木船。木船和船工主要是运送解放军渡江。根据渡江计划安排,这些木船和船工全都被编组至沿江指定地点进行战前训练。白李乡及周边乡村征招的木船、船工大都分在上四圩、七圩、四墩子、天星等沿江地区。沿江各部队对所分到的船只进行加固、改装,有的架设了轻重机枪,然后开到沿江内河汊港芦荡中,进行战前训练。  相似文献   

18.
1938年10月23日,《新华日报》社和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留守人员,乘“新升隆”轮船撤往重庆,途中停靠燕子窝(今属洪湖市)遭日机轰炸,25人殉难。25日,周恩来由武汉抵达燕子窝,处理遇难人员后事;26日凌晨,到江边祭奠殉难烈士。  相似文献   

19.
一1950年5月解放海南岛后,四十军奉命去河南省休整。我们是坐木船登上海南岛的,又坐木船回到雷州半岛,从雷州半岛步行到广州市,等坐闷罐车去河南期间的6月25日,朝鲜半岛三八线上爆发了朝鲜与韩国的战争!由于朝鲜与我国有着唇亡则会齿寒的关系,所以军委改令...  相似文献   

20.
1998年11月28日,梧州市博物馆组织有关专家到苍梧长发考察,在桂江乌龙滩发现一艘沉船。这是78年前孙中山从广州督师取道梧州北伐时乘坐的轮船。经组织蛙人下水调查,船骸埋在水下7米深的沙泥里。船长约20米,宽4米,为木架结构的轮船(小电船)。梧州市人民政府对这个发现很重视,副市长陈澄波于1998年12月4日,召集有关领导和专家座谈,研究举办《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和打捞沉船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