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给自己提出警戒并公开颁布的文书.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统治者"罪己"的传统,据说在上古大禹时期已经出现"罪己诏".在其后四千年历史上,几十位帝王发布过这种诏书,其中最为著名的估计要数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和明朝崇祯皇帝的六份罪己诏,这两位皇帝的罪己诏都颁布在朝廷遇到严重统治危机之时,但是效果截然相反,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沉思.  相似文献   

2.
李知文 《文史天地》2003,(10):40-41
少年时代,在伯父的指导下,我仅读过史书中的一些名篇。步入青年,虽有条件较为系统地阅读史书,但对历代的诏书,一直不感兴趣,以为帝王之言虚诈而不足采。近日读了几位皇帝因灾疫而罪己之诏,方知其不仅值得一读,而且值得一书。  相似文献   

3.
“罪己诏”指皇帝责备自己而下的诏令。颁发的原因,大致有二,一因灾异而发,二因做错事情而发。灾异多属自然现象,如水灾、旱灾、蝗灾、地震、彗星、日蚀、山崩、冬天打雷、春天降雪等等。出现这些现象皇帝为何要下罪己诏呢?因为皇帝相信“天命”之说,以为自己是上天之子,代表上天治理人民,若是出现这些现象,给人民带来灾难和死亡,他们认为都是自己不好造成的,所以上天向他发出警示,往往引咎自责,下个罪己诏,检讨一下自己的过失,做点好事,或命官员直言朝政得失,以求补救。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每个朝代均有,如晋武帝在太康七年(286年)下诏说:“比年灾异屡发,日蚀三朝,地震山崩,邦之不善,实在朕躬。公卿大臣各上封事(用袋子封缄的上书),极言其故,勿有所讳。”  相似文献   

4.
阎崇年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4,(3):99-108+141-142
1972年江苏无锡出土一件明正德九年(1514)京本誊黄“诏书”,其前有序文、中有宽恤事宜二十七款,末署“京本誊黄”,加盖“皇帝之宝”,但无题名。此诏书《明武宗实录》和《明史》等官书不见记载,但其对了解明中期宫廷、社会、经济、赋役、民生、刑事、吏治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冯其庸先生《瓜饭楼藏文物录》(下)题此件名为《明正德皇帝罪己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冯氏捐献此件名为《正德皇帝罪诏》。本文依据原诏内容并非皇帝“罪己”,参酌以明廷三殿两宫四朝重大火灾后诏书,并以九条史料作旁证,析议其不应作《明正德皇帝罪己诏》,似应作《明正德皇帝宽恤诏》。  相似文献   

5.
正以前看电视剧《康熙王朝》的时候,为了搞清楚剧中人在正史中的轮廓,我偶然也翻翻《清史稿》。在浏览《世祖本纪》时,被顺治皇帝的"罪己诏"深深震撼了。顺治即康熙的父亲爱新觉罗·福临,也就是清人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1643)皇太极死,虚龄6岁  相似文献   

6.
说起"要钱不要命",让人不得不想到明代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即崇祯。崇祯生在多事之秋,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很快就要打到北京城。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可此时最需要的兵勇却一个人影儿也不见。急煞了的崇祯帝于一个月内连发三道"罪己诏",同时急调各路大军勤王保驾。然而,除了蓟镇总兵唐通引领了8000人到达京城之外,其余的任凭崇祯帝及城内文武百官望穿秋  相似文献   

7.
常强 《文史天地》2011,(2):68-71
帝王之家,似只有争夺权力之心,无亲情可言。皇太子即皇储,为古代专制帝王法定接班人,通常被视作"副君"、"国本"、"天下之根本"或"天下之公器"。严格来讲,古代中国的"权"与"贵",有交集却并非完全重合。单以权  相似文献   

8.
常强 《文史天地》2010,(4):39-42
这是一篇中国古代帝王与其保姆的关系简史。帝王制本身就是扭曲人性的,帝王与保姆的关系,自然也就与常人有异。而"立子杀母"制度的惨毒,更是我们历史上一块令人恶心的疮疤!  相似文献   

9.
《神州》2012,(16):23-25
正什么是帝王之学?《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十六字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帝王之学的终极目标是要追求善,而善是帝王的最高境界,也和盘道出了精深的中国文化思想的旨趣所在。帝王之学就是《大学》所要讲求的学问。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谓大人,古代是指帝王、君王,是相对于奴  相似文献   

10.
唐代州、府的司法监察活动是地方监察的最为主要的途径,州府长吏一般通过查阅案卷和录问囚徒两种形式监督地方司法审判.此外,州府还需按照中央临时发布的诏敕,对辖内系囚进行即时处置.中央临时发布的司法监察诏敕的落实情况颇可怀疑,而责令长官亲虑囚徒的诏敕政令本身,亦只能视为等特定条件下帝王表明某种政治姿态的官样文章.  相似文献   

11.
康福田 《沧桑》2013,(2):76-78
帝王巡游是中国古代帝王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古代政权巩固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文化意义,但帝王巡游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帝王巡游能否看作是旅游,本文通过明确旅游的定义、旅游的本质以及和古代帝王巡游的性质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旅游史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刘义志 《文史博览》2014,(11):53-54
历史上,第一位正式发布“罪己诏”,公开向天下检讨的皇帝是汉文帝刘恒。 刘恒即位后,连续几年天灾不断,收成很差。对此,他忧心如焚,写下检讨:“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所过欤?将百官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欤?何其民食之寡乏也!”这连续几年作物歉收、水害疾疫成灾是不是自己执政有失?又或者养官的俸禄太多?没用的事做得太多?  相似文献   

13.
太和城遗址     
唐初,在今云南大理地区分布着六个较大的少数民族部落:施浪诏,在今剑川、鹤庆、洱源县一带;浪穹诏,在今洱源县;道赕诏,在今邓川、大理县;越析诏,在今宾川县;蒙雋诏,在今漾濞县和巍山县北部;蒙舍诏,在今巍山县南部。因为蒙舍诏位于其他五诏的南面,故又称南诏。"诏"是当地民族语言的音译,意思是"首领"或"王"。六诏之中,蒙舍诏人口较多,军事力量较强,经济条件也较好。《蛮书》记载,蒙  相似文献   

14.
《安徽钱币》2006,(3):37-37
千秋万岁是古代对帝王或尊者的祝贺称颂。《新唐书·礼乐志》甚至将文武百官向皇上称颂"千秋万岁"列为朝仪。可见"千秋万岁"一语到唐代已成为帝王的专用品。笔者藏有一枚小巧玲珑的"千秋万岁"连体双鱼花钱。上半部是一枚"千秋万岁"小钱,下半  相似文献   

15.
庚子事变后.清王朝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陷入更深的危机.为了扭转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慈禧太后痛下决心.实施新政。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罪己诏.揭开新政的序幕。新政涉及到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虽进程缓慢.但仍然显示出了一派新的气象。而其实质性的改革则从立宪开始.而立宪的突破性进程则以各省谘议局的设立为标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明代宦官在东宫教育和帝王日讲、经筵乃至日常生活和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明人亦强调宦官对于帝王历史教育不可或缺的作用。明代宦官经由内书堂和自我学习接受历史教育,其在历史教育实践中与帝王之间表现出某种趋同性特征,并转而影响君主。受中国古代"明君德政"历史教育模式的影响,明代儒臣透过"贤宦良政"和"恶宦劣政"的历史举说或历史书写,推行宦官历史教育,既于内书堂教育中注入历史训诫,又编纂以古今类型化宦官传记史事为内容的专门史鉴书籍。历史教育成为明代儒臣、宦官与帝王三者之间交互沟通和影响的纽带,以历史教育为中心的史学经世致用取向构成明代中后期史学史的时代性内容。  相似文献   

17.
秦至清帝制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是帝王们口含天宪,朕即法律,诏书、敕令、谕旨、御笔手诏,皇帝任何形式的言语、思想表述,都是法律或法律依据。帝王不仅具有立法的专断性权力,而且具有随时随意立法的便宜。专制帝王是唯一的立法主体,而法律的适用主体则仅仅是臣民,不存在针对天子、帝王犯罪的任何立法,皇帝本人超然于法律之上,享受法权的绝对独裁。立法的核心原则在于维护皇权的尊严,确保皇权对社会的全方位控制,强化帝王的绝对权力。在司法实践中,皇帝直接涉入司法,控制司法最终审判权;在地方政府层面的制度设计中,始终实行政权与司法权的统一,以保证皇权对司法权的绝对控制。帝王对立法权与司法权的独断,从一个方面证明了秦至清社会的皇权专制性质。  相似文献   

18.
帝王陵墓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墓葬发展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帝王陵墓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使我们对古代陵墓制度尤其是帝王的丧葬制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对当时的历史与社会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因此关于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历来是文物考古界的热点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斌 《神州》2013,(34):316-316
新课标改革后,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明显加强了对史学理论和史学常识的考查,笔者以2007年全国文综卷I选择题历史部分第12小题涉及到了中国古代帝王的谥号问题为例,深入探析古代皇帝的称谓,系统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帝王的各种名号。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皇帝都留有规模不一的陵墓,著名的有秦始皇陵、茂陵、乾陵、明十三陵、昭陵、清东陵等,而唯独元朝的皇帝没有给后世留下一座陵墓,"元朝皇陵无觅处"成为一则千古之谜。古代的皇帝对陵墓是相当看重的,"事死如生"的丧葬理念,使得很多封建帝王自登基那天开始,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为自己修陵墓,如汉武帝刘彻的茂陵,修陵历时53年,《晋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