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史天地》2015,(3):94
天安门前的那对华表,是用汉白玉雕刻的。在挺拔笔直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蟠龙流云饰,远远望去,似柱身直插云间,给人以美的享受。它是中华的标志。华表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尧舜时代就出现了。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叫做"华表木"或"桓表"。另外,还让人们在木柱上刻写意见,因此又叫"诽谤木"。诽谤一词在古代是指议论是非,指责过失,即现代的提意见,并非是指造谣污蔑、恶意中伤。故"诽谤木"类似现在的"意见箱"。  相似文献   

2.
我国首都北京天安门前后两侧,各有一对以汉白玉雕刻而成的石柱,通常称之为“华表”。关于它的意义和源流,我国《辞源》的解释是:㈠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衢路也。秦乃除之,汉始复修焉。今西京谓之交午木”’。㈡古代立于宫殿、城垣或陵墓前的石柱,柱身往往  相似文献   

3.
铁箍墩接是古建木柱柱根糟朽的一种传统加固方法。为探讨该方法的有效性,以故宫内某古建木柱为例,进行了试验研究。制作了1根完好木柱、3根铁箍墩接法加固木柱,开展了轴压试验,获得了木柱加固前后的承载力-变形曲线,以及延性、应变、刚度等参数,讨论了铁箍墩接法的加固机理。结果表明:传统铁箍法加固底部糟朽木柱后,由于铁箍对木柱的侧向约束作用,木柱的极限承载力可恢复约91.8%,延性性能可恢复约95.2%,水平极限应变恢复率约97.2%,竖向极限应变恢复率约84.1%,且加固木柱的刚度要大于完好木柱。由于铁箍材料与木材强度差别较大,使得加固后木柱的整体性能要低于完好木柱,因而加固效果有限。结果可为古建筑木结构的保护与维修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华表与古代测量术秦建明华表,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具有礼制意味的装饰建筑。北京天安门前,精美华丽的汉白玉华表与宏伟庄严的天安门交相辉映,已成为中华民族象征性的建筑。各地古建筑中,现尚保存有一定数量的华表,且具有相当的影响。然而,对于华表的起源研究...  相似文献   

5.
《神州》2012,(16):23-25
正什么是帝王之学?《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十六字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帝王之学的终极目标是要追求善,而善是帝王的最高境界,也和盘道出了精深的中国文化思想的旨趣所在。帝王之学就是《大学》所要讲求的学问。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谓大人,古代是指帝王、君王,是相对于奴  相似文献   

6.
刘慧 《民俗研究》2007,(3):174-193
在中国历史上,泰山祭祀是作为一种国家礼仪来看待的,每每有礼,大都是一代帝王亲自执事。特别是封禅之祭,是"旷世"之大典,为任何一个帝王所想往。  相似文献   

7.
<正>帝王书法因书写者"九五之尊"的特殊地位一直受到人们的珍视。唐太宗、宋徽宗、宋高宗都是帝王书法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宋徽宗赵佶,创瘦金体书法,名扬四海。近些年,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清代帝王书法时有出现,且成交价不蜚,尤其是康雍乾  相似文献   

8.
常强 《文史天地》2010,(4):39-42
这是一篇中国古代帝王与其保姆的关系简史。帝王制本身就是扭曲人性的,帝王与保姆的关系,自然也就与常人有异。而"立子杀母"制度的惨毒,更是我们历史上一块令人恶心的疮疤!  相似文献   

9.
历史建筑木柱防腐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作针对在浙江温州地区历史木构建筑修缮中发现的木柱根部腐朽严重的问题,提出对其的保护措施,分析其腐朽原因。为此,通过查阅相关国内外规范及经验做法、实地调研、勘察检测、实验室进行材料试验、数据统计分析等办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木柱腐朽的主要原因为冷凝水。采用通过对比实验研究发现,传统历史建筑中的木柱础做法和对木柱进行防水处理可以较好地解决木柱腐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想通过展示清初士人和帝王对"文一质"关系的理解上由分歧走向趋同的过程,重新探讨知识阶层与帝王在鼎革之际如何重构他们之间的关系."文质之辩"在中国文化史的脉络里有很长的诠释历史,在明末清初的鼎革时期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首先,清初满人作为异族入主中原承继大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进而在思想与社会层面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改变了清初士人对"文一质"关系的传统理解.其次,汉人以南北区域和族群来界分文明与野蛮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满人"大一统"理念的挑战和修正.第三,清初帝王和士林对奢靡还是质朴生活的选择也是在"文质"关系的理解上加以展开的,对明季生活方式持有共同的批评态度导致士人与帝王均对质朴生活加以推重,但在方向上有所区别,士人企图在基层社会恢复礼治的秩序,帝王则把抑制奢靡、崇尚质朴看作是统治权谋的一种表达.  相似文献   

11.
<正>吊栋阁位于泾县章渡镇,是一处独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房屋为砖木结构。房屋一面临江,上下两层,上层供起居之用,下层多为商铺。房屋用木柱悬空支撑,使得房屋处于凌空状态。房屋一户接一户,绵延一、二华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有"江南千条腿"之称。曾经这里人群熙熙攘攘,风光无限,繁华无比,如今由于某旅游公司买断经营权后,既不维修也不管理,几年下来,很多吊栋阁都已经坍  相似文献   

12.
华表山位地晋江西南部,距青阳十里许,因双峰角立如华表故名。山麓有草庵,为元时建祀摩尼佛处。现在庵旁的楼阁、僧房为后世所建,厅前佛龛均粉饰油漆,焕然一新,是附近侨乡名胜之  相似文献   

13.
《安徽钱币》2006,(3):37-37
千秋万岁是古代对帝王或尊者的祝贺称颂。《新唐书·礼乐志》甚至将文武百官向皇上称颂"千秋万岁"列为朝仪。可见"千秋万岁"一语到唐代已成为帝王的专用品。笔者藏有一枚小巧玲珑的"千秋万岁"连体双鱼花钱。上半部是一枚"千秋万岁"小钱,下半  相似文献   

14.
<正>汉惠帝刘盈、晋惠帝司马衷和明惠帝(恭闵惠皇帝)朱允炆,其谥号都带个"惠"字,即有"仁慈、柔顺"的意味。这三位以温良冠名的帝王,都是朝代的第二任帝王,其人生的轨迹有着很多相似处。  相似文献   

15.
所谓"罪己诏",是古代的帝王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给自己提出警戒并公开颁布的文书。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统治者"罪己"的传统,据说在上古大禹时期已经出现"罪己诏"。在其后四千年历史上,几十位帝王发布过这种诏书,其中最为著名的估计要数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和明朝崇祯皇帝的六份罪己诏,这两  相似文献   

16.
庙会是一种集宗教、商贸、游艺于一体的民间聚会。据资料记载,庙会的渊源始于轩辕皇帝。在上古时期,"庙"是帝王、贵族用来祭祀祖先的场所。"会"指的是天子与诸侯之间的会见。"庙会"在当时是帝王、贵族们舞乐祭神的重要政治活动,平民百姓是不能参与的。东汉时期,庙会发生演变,成为集祭祀、宗教、游玩于一身的定期不定期举行的民间聚会。  相似文献   

17.
何嵩 《福建史志》2008,(2):62-62
据传,我国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在交通要道竖立雕刻精美的柱子,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称“华表”。客家人的石旗杆(又名石龙旗杆),形状与“华表”有相似之处,但作用有异。石旗杆是为激励人们奋发上进,造福桑梓而造的,体现了客家先辈的良苦用心。一个地方的石旗杆越多,  相似文献   

18.
明代宦官在东宫教育和帝王日讲、经筵乃至日常生活和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明人亦强调宦官对于帝王历史教育不可或缺的作用。明代宦官经由内书堂和自我学习接受历史教育,其在历史教育实践中与帝王之间表现出某种趋同性特征,并转而影响君主。受中国古代"明君德政"历史教育模式的影响,明代儒臣透过"贤宦良政"和"恶宦劣政"的历史举说或历史书写,推行宦官历史教育,既于内书堂教育中注入历史训诫,又编纂以古今类型化宦官传记史事为内容的专门史鉴书籍。历史教育成为明代儒臣、宦官与帝王三者之间交互沟通和影响的纽带,以历史教育为中心的史学经世致用取向构成明代中后期史学史的时代性内容。  相似文献   

19.
陈治国 《文博》2012,(2):26-30,70
学界目前一般将秦王室在芷阳的葬区称为"东陵",本文经过分析后认为,秦时尚不存在将帝王墓称为"陵"的做法,而此前普遍认为是帝王陵的公陵、永陵和寿陵,应该是地名而不是陵名。如果将"东陵"理解为陵园的话,那么,"东陵侯"这一称谓在官制方面将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本文认为,"东陵侯"指的是封侯,"东陵"封号是一种美称,不具有实际含义,因此也不能将芷阳葬区称为"东陵"。  相似文献   

20.
为在大山上立稳脚跟,坚韧不拔的傈僳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的建筑,那众多高高矮矮的木柱支撑着的房屋,有如人的许多脚一样,牢牢地踩在山间。不管风吹雨打,炎热潮湿,傈僳人"打歌",喝"泡酒",吃"苦粑粑",安然自得地品味着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