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勋复辟失败后,出现了北方"安福国会"与南方"非常国会"对峙的局面。本文通过"安福国会"和"非常国会"的对比,就其合法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印证在中国建设和完善民主政治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有待于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条件的成熟。  相似文献   

2.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从此,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国家政治体制发生剧变。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在这场革命中,海外华侨捐财输力,功勋卓著,赢得了声誉。因此,在1912年8月颁布的《国会组织法》中规定,华侨有参政权,得选参议员8名,参与讨论国务和管理国家。本文就第一届国会华侨参议员的设立及其历史地位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与思想话语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变革。伴随封建专制制度的废除和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而来的是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思想话语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越南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一些成绩,在中国媒体和学界引起了一些关注、赞扬乃至艳羡。这些成绩包括:越共通过党内直选、自荐参选、差额选举(包括选总书记、省委书记)、党内质询制度、重大事项由党内无记名投票来决定等初步实现了党内民主,同时国会方面也实行了差额直选、自荐参选、允许举行竞选活动、直播国会代表对官员(包括总理)的质询.  相似文献   

5.
刘欣怡 《上海地方志》2023,(2):77-84+96
“民主共和”是唐绍仪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唐绍仪幼年赴美留学期间是其“民主共和”思想萌芽的重要时期;第一次南北和谈期间,唐绍仪初步公开了他“民主共和”的政治思想;担任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后,唐绍仪“民主共和”的政治思想日益公开化,并具体化为对西方民主制度中内阁、国会、约法等要素的效仿和学习;此后,唐绍仪在辞任内阁总理及与袁世凯决裂等事件中,体现出对“民主共和”思想的维护和贯彻。袁世凯去世后,愈发紧张的“内忧外患”局势及此前“民主共和”实践中的受挫均使唐绍仪认识到,“和平”对国家和人民十分重要,动荡时期国会和约法不可持续,由此,在“民主共和”思想中加入了“和平”这一思想前提。这也体现出唐绍仪的“民主共和”思想与中国国情和时局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其“民主共和”思想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两大基本民主制度,分别承载着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共同成就了我国民主政治的优越性。笔者希望能从厘清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中国特性着手,阐明中国民主政治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广泛性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从徐树铮函电看徐树铮与1918年国会选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会选举是民主政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国家的民主主要体现在选举,而在1918年国会选举中,各派系之间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通过贿赂、指令等方式拉拢选举人;另一方面,通过预先制定候选人等方式,以确保当选,从而达到种种个人和集团利益。安福系领导人徐树铮就是通过上述手段操纵本次选举,使得民国民主政治陷入种种危机。这种现象的存在,恰恰证明了政党政治、民主选举只是一个幌子,是军人干政、一党专政的一种变异的民主外衣。  相似文献   

8.
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一般认为:需要党内(共产党)民主带动社会民主,而往往不曾提及民主党派这一重要力量。这是一个对中国历史缺乏十分了解的政治遗憾。如今,在深入回顾我国建国59周年,改革开放也进入攻坚阶段的时刻,历史又一次呼唤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一起为中国的民主政治的实现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9.
浅议抗战时期民主进程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朗 《史学月刊》2004,6(1):72-79
抗日战争是中国民主发展史上一个极为独特又极为重要的时期。在战争的硝烟中,互相对立的集权和民主趋势都各自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国民党的集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民主运动的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最终,固守一党专政体制的国民党逐渐失去了社会的支持。具有在野党与区域执政党双重身份的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了民主的旗帜,既竭力向国民党要求西式民主,又在自己的统治区域探索试行新的民主制度,并发展出新的民主政治理论——新民主主义论。对战争后期的民主运动发生影响的国际因素也不可忽视,美国对国民政府经历了一个从期望到失望的过程,而中国人民对美国也同样经历了一个从期望到失望的过程。从长远来看,抗战时期国共双方在民主问题上的一失一得,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中国的走向。  相似文献   

10.
协商民主:重要的民主形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君如 《世界》2006,(9):4-5
既然我国的民主政治起步历史还比较短,我们更有责任来推进它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选举和协商两种重要形式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是我们明确的目标,这点应该是没有异议的。问题是中国这样的国情,包括在这样的历史文化传统条件下,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民主形式,这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问题。不  相似文献   

11.
国会选举是民主政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国家的民主主要体现在选举,而在1918年国会选举中,各派系之间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通过贿赂、指令等方式拉拢选举人;另一方面,通过预先制定候选人等方式,以确保当选,从而达到种种个人和集团利益.安福系领导人徐树铮就是通过上述手段操纵本次选举,使得民国民主政治陷入种种危机.这种现象的存在,恰恰证明了政党政治、民主选举只是一个幌子,是军人干政、一党专政的一种变异的民主外衣.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国人学习西方建立国会政制,但质疑声也随之而起。先是章太炎在清末发表《代议然否论》,明确对该制说否;20世纪20年代初,章士钊响应太炎,再次发难批评斯制。此时,中国国会政制实践已逾十年,代议制弊端充分暴露,加之受西方议会批判思潮影响,代议"然否"讨论很快转至"存废"方向,废除国会成为各界近乎一致的诉求。由于政治家面临"法统"与"革命"的两难选择,结果在未明确否定国会制度的前提下取消了现存国会。国人批判代议制的主要理由是人民的意志不能代表,代议制是间接民主,最好的政制形式是直接民主。在批判并处置国会的过程中,被认为体现直接民主的"国民会议"主张被各界提出。然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的政制设计与实践证明,直接民主在实际运作中难免因"僭代"而发生畸变,结果走向民主政治的反面。  相似文献   

13.
民初建立的包括国会在内的一整套民主共和制度是一种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这种变迁模式的成败取决于提供制度变迁的权力主体是否具有权威和理想。这一制度第一供给主体是南京临时政府,他们有理想但缺少权威,第二供给主体是北京政府,他们有权威但无理想。国会作为民主政治生活中限制个人独裁、维护公民权利的根本措施,就无法成功地在中国运行。制度需求的缺失也是造成国会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村民自治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立辉 《百年潮》2008,(8):53-56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基层民主获得了长足发展,以村民自治、居民自治为主要形式的基层群众自治成为当代中国民主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目前,村民自治所倡导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已经不再局限于中国的农村基层民主活动范围,而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生活中的通用法则。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清政府的专制、腐败与反动,暴露无遗。面临中国空前的民族灾难与政治危机,江苏地区的先进人士思考着中国的命运与拯救的方法,形成了两股主要的思潮与运动。其中,由于当时属于江苏管辖、与江苏地区水土相连的上海的强烈影响,以及江苏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使得反清革命与民主共和思想在江苏地区广泛传播,并逐步地"由鼓吹时代进于实行时代",形成反清革命实践运动。1905年底"同盟会江苏分会"成立,标志着江苏的反清革命民主斗争,从自发转向自觉。随着形势的发展与深化,到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江苏的反清革命民主派迅速与以张謇为首的江苏立宪派走到一起,形成伟大的江苏辛亥革命风暴。  相似文献   

16.
王芳 《黑龙江史志》2013,(14):74-76
正确认识和处理基层民主与党内民主的关系,是当前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基层民主与党内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两个基本方面,两个民主建设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可分离的有机体。完善基层民主是将民主政治从外围向中心推进的过程,把民主从地方向中央推进的进程;而发展党内民主则是由核心向外围辐射的过程,从中央向基层扩散的进程。以无锡基层民主与党内民主的实践为例,进行个案研究,为推进中国特色民主政治进程提供宝贵经验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郭国坚 《神州》2014,(5):195-195
司法民主是中国司法制度秉持的一项基本原则,司法民主的意涵可以从认识论上的民主、司法的民主权利、司法民主制度来加以梳理。通过理论的梳理,发现司法民主的理论问题,总结司法民主实践中的问题,寻求社会主义司法民主的发展,是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发扬人民司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家社会党与中国民主宪政党,同源于康有为、梁启超在世时的创党活动.经过较长时期的商谈,1946年8月两党在上海合并成中国民主社会党.中国民主社会党自身有重要特点,影响到其自身民主宪政主张的实现,影响到中国当时的民主宪政道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抗战胜利前后中间党派对民主的诠释:以经济民主为中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毕凡 《安徽史学》2003,5(6):45-50
加世纪40年代,中间党派及自由知识分子为反对国民党垄断国家资源的一党专政体制,提出了融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教育民主、国际民主于一炉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这种民主观试图扩大民主的范围,其目标是社会方方面面皆民主化,以保障人权和实现社会正义,体现了超时代的理想主义色彩。中间党派对社会民主主义的颂扬,具有反抗国民党专制统治的进步意义,是近代中国民主宪政运动史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杨淑琴 《沧桑》2010,(3):17-1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以党内民主示范带动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路径和选择。本文试图从概念的提出、二者的关系以及作用的认识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