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发平江     
正江南有一首著名的民歌《姑苏风光》里唱道:"上有呀天堂,下呀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哎呀两处好地方,哎呀哎哎呀,哎呀两处好风光。"听着听着,突然发现,写歌词的人似乎忘了,苏州除了山塘街,更有平江路。这条主干道全长不过1606米的老街,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早在北宋徽宗年间,朝廷擢升苏州为"平江府",直至朱元璋打败张士诚,改"平江"为"苏州",这就是当地老话说的"先有平江路,再有苏州府"。  相似文献   

2.
山塘忆旧     
苏州城的山塘街东起阊门,西至虎丘山,长约七里,人称“七里山塘”,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建。白居易在任苏州刺史时,因虎丘山在城西北,与城区交  相似文献   

3.
<正>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有着400多年历史,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杨"。2006年5月20日,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州的木刻版画最早由徽州传入,最初兴盛则在山塘街。山塘街是当时苏州商业最繁荣的地区,外地商人来苏,总是先到这一地区立足,徽州木刻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第一回称"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重点描绘了自西向东,由乡入城的一村(山前)、一镇(苏州)、一街。这"十里街"和"一街"都指苏州山塘街。山塘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期间,在吴中主持疏浚塘河堆土修筑的一条长堤,后人称之为"白公堤"。山塘街呈"水陆并行,  相似文献   

5.
唐伯虎山塘梅花梦都君萍苏州间门外山塘边的早春之夜,习习轻风,万树红梅,一天明月。一所简朴的丙舍内,明代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解元公唐伯虎,举酒对月,浮想联翩……这七里山塘是唐敬宗宝历初年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组织民工开成的。出于对诗人的感恩戴德,苏州人也像杭...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理想、勇于"追梦"的伟大民族。从"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到"精卫填海"、"干将铸剑",一个个介于神话与现实之间的故事,吸引着一代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去探寻,去奋斗,去创造。本人出生于山塘街,又于2003年1月起分管山塘街保护性修复十余年,亲身经历了山塘街从破山塘、脏山塘变为老山塘、古山塘的转变过程,深切地感受到,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迈不开创新步伐;  相似文献   

7.
<正> 8月8日下午4点,我们和本刊华东工作站的李巍乘坐旅游大巴从无锡赶到苏州,住进了由苏州市旅游局事先安排的苏州饭店。苏州市旅游局与苏州饭店同在一个大院内,没过多一会儿,市场处的周处长一行就赶来了,我们很快进入了话题。"以前来过苏州吗?"周处长问。"10年前到过,但记不清具体时间了"。他又问,"苏州的主要景点都去过了吗?"去过,但印象不深了,我们这次来主要是想看一看苏州有特色的和新开发的景点。"他想了想,"那就去山塘街和陆巷吧。"第二天上午9点,在苏州市旅游局田坤的陪同下,我们驱车从苏州饭店出发,穿越繁华的市区,很快就到了山塘街。  相似文献   

8.
一、‘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应从汉书作‘十年’ ‘太史公自序’有‘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天历始改’的记载,这里的‘五年’,是指司马迁自元封三年担任了太史令的职务这一年算起,到太初元年,共力五年之数,(公元前一○八年到公元前一○四年)。这是自来史家一致承认的算法,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但‘自序’中的‘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洪武赶散” “洪武赶散”是明朝初年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一般称作“洪武迁徙”。至正二十三年(1363)张士诚在苏州建立根据地,自称吴王。与朱元璋抗衡。1367年张士诚兵败被俘,缢死金陵。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明朝。洪武帝为巩固政权,下令将苏州城内原来支持和拥戴过张士诚的士绅商贾没收家产.责令全家迁徙到外地垦荒屯田。  相似文献   

10.
《江苏地方志》2008,(6):48-48
作为江苏水乡的苏州,不仅人民的生存和生产离不开水,历代官吏的政绩同样离不开水,大凡政绩卓著的地方官都是治水高手。远到大禹治水,“三江底定”,再到伍子胥筑苏州城设立水陆城门,无不把水的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有“战国四公子”之称的春申君黄歇因兴修水利而在苏州留下黄埭、黄桥的地名。唐代白居易因筑连接虎丘和阊门的七里山塘,苏州人民将之称谓白公堤。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1.
公元1363年,张士诚自立为"吴王",定都平江,分封百官。张士诚当了小皇帝,私欲便膨胀起来。他把朝廷的事儿全部交给丞相张士信,自己日日笙歌,夜夜狂欢。张士信是张士诚的亲弟弟。张士诚把国家大事全部托付给张士信,而张士信却把这些"烦心"的事儿不负责任地交给了黄敬夫、蔡彦文和叶德新,自己大兴土木,建起了宏大气魄的丞相府。又从各地选了  相似文献   

12.
帅好 《炎黄春秋》2012,(7):74-78
1959年秋天,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举办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画展,命名"江山如此多娇",随即在广州、上海等七大城市巡回展览。以"为祖国山水立传"为帜的画家李可染,登上了"爱国李家山水画"的旅程。他在当年《美术》杂志上撰文表达:"画画不单是依靠‘视觉’、‘知觉’,更重要的是还必须画‘所想’,由‘所见’,推移到‘所知’、‘所想’。"传承了千年的绘画"隐逸"传统,曾经熏陶了李可染的中青年时代;1950年代,包括李可染在内的中国画家不再"隐逸",开始活跃在公众视野中,放大"所想",为红色江山树碑立传。"杏花春雨、黄山烟云、幽谷鸣泉、无锡梅园、  相似文献   

13.
晓明 《贵阳文史》2005,(4):33-34
2004年6月,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苏州召开,《苏州晚报》记者石弥以独特的采访手法,让旅居苏州的贵阳人谢孝思坐在轮椅上,推着他“游”苏州古城,讲述古城的建设和保护的历史故事,并以《世纪老人与千年古城的对话》长篇通讯在《苏州晚报》上连续5天以5个整版的版面进行宣传。该文在结尾的文中叙述道:“缓缓推进的轮椅拐入学士街,经‘锦绣天堂’,进入‘茶人村’,在胥门古城墙广场停下来……  相似文献   

14.
何若可 《风景名胜》2008,(6):116-117
"这些挺直如颈,头上顶着一颗颗圆形大脑袋,看上去像蘑菇的石头叫作‘蕈状岩’……这些方方正正,看上去比菜市场里卖的豆腐还整齐的石头叫‘豆腐岩’……还有还有,这些像烛台一样的圆锥形石柱人称‘烛台石’!……"只要朋友一来,我就摆出地理小专家的样子,给他们介绍起台湾有名的野柳地质公园。台北七日之旅,全在这《爱台湾》的Flash里留了纪念。回来了好些日子,我没少在友人面前显摆。  相似文献   

15.
《文物》1976,(8)
编者同志: 顷读《文物》第七期关于朱元璋的两篇文章,其中一些史实可能弄错了,如:第45页:"南有方国珍,占了福建一带"。按:方国珍占有浙东温、台、庆元三路,从未到过福建。第46页:"1352年,张士诚曾在高邮称王。次年,受到元军围攻,濒于覆灭。" 按:张士诚称王在至正十三年,即1353年。遭元军围攻在至正十四年,即1354年。第46页:"安丰,是淮河上游的重镇"。按:"上游"应是"中下游"。  相似文献   

16.
七里山塘     
曹丽琴 《丝绸之路》2010,(21):64-67
早闯苏州的七里山塘为保护和再现千年古街风貌,修复得近乎完善。素日,因念是修复,想之一些人为的现代痕迹势必会流失并带去一些古街的风韵,反给人以矫揉之感,于是,便故意冷落了它。  相似文献   

17.
旅游文萃     
《旅游》1994,(4)
在美国纽约市中心的曼哈顿建成一座中国苏州式的美丽庭园,称作‘明轩’,它是仿照苏州狮园中的‘殿春簃’建造的。一些向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美国朋友,不须远涉重洋,只要到曼哈顿‘明轩’,就可略窥中国园林的雅趣了。  相似文献   

18.
耿栋 《旅游》2012,(6):70-75
"我叫扎西桑俄。‘扎西’在藏语里是‘吉祥’,‘扎西桑俄’就是‘好吉祥啊’。我出生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我家在年保玉则山下面的一个牧场,牧场旁边是一个湖,湖的形状很像一只蝴蝶。我住的帐篷就在这个蝴蝶翅膀的一角上……"这么有趣的自我介绍,一下子强烈地吸引了我。这就是身穿绛红色喇嘛服的居·扎西桑俄。  相似文献   

19.
《文物》1978年第1期发表的《居延汉代遗址发掘和新出土的简册文物》一文,认为甲渠侯官等三个地点出土的(?)形木器"或许就是简文里常见的‘转射’或‘深目’",其后初师宾先生又在《汉代边塞守御器备考略》中断定它"决为转射无疑",并指出"其特点是承受弩长臂转动发射,故称转射",还说"通过斜下的射孔,可向坞下的有效角  相似文献   

20.
平江路算是苏州保存最完好的古街了,与观前街一巷之隔,但其清净古朴的生活气息与咫尺外的鼎沸喧嚣迥然两个世界幽静的河道与粉墙黛瓦的房屋、楼阁、小桥、花木之间彼此借景,宛如一幅长卷画. 几乎所有人都会以为诗人戴望舒写的丁香巷就在平江路,它的寂寥、她的淡然忧伤,你还没迈步,就在那里盈盈地等着你.佛经上说,人与人的相逢乃是因缘前定,在大千世界,你一眼就看见了那个人,从此心里,眼里都是喜乐. 灿若桃花,艳若云霞的平江路 苏州的路或者街,在过去大多指向的都是复数:一水一陆,河街并行,并山塘街一样,平江路也是那种传统的复数,一阴一阳,一动一静,一柔一刚,只是比山塘街要沉静得多,就像一对携手并肩俊俏儒雅的男女,他们的岁数大约应该是在中年吧,或者是还停留在青年的尾巴尖上.早在南宋的苏州地图《平江城坊图》上,平江路即清晰可辨,漫步平江路,驳岸上洗衣服的女人,树荫里垂钓的老者,老虎灶、熏青豆……这些打上了时间烙印的事物,在这条老街上一一呈现在眼前,让人有了不知今夕是何夕的错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