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历史上,有过无数次改革(变法),有的属于经济体制改革,有的属于政治体制改革。任何一次改革,无不经历曲折,斗争总是尖锐的,因为改革都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在旧体制中受益的人,常是反对改革的。改革中的倡导者,常遭到政治迫害,或杀头、或坐牢、或流放。但改革的成功,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2.
<正>在深圳建市三十周年之际,温家宝总理在深圳发表讲话,指出:"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  相似文献   

3.
改革就是突破垄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光 《炎黄春秋》2006,(3):49-50
2005年已经过去了,回顾这一年我国经历的大小事件,颇多令人兴奋之处。其中最有意义的,当数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36条”)。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国有垄断经济的突破,这不仅意味着改革的深化,而且也意味着中国民主革命的新进展。为什么这样说呢?  相似文献   

4.
<正>2009年,为纪念胡耀邦逝世二十周年,张博树曾约请朱厚泽写点东西。朱厚泽已患病在身,无法动笔,只好采取谈话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思考。本文即是张博树根据他的谈话整理而成。本刊作了删节。今年是耀邦同志逝世20周年,这是一个很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国的改革走到今天,困难重重,问题的根本在于改革越来越走向片面,尤其是政治改革没有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健全的民主法治的制度环境,但是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反思第二轮志书记述改革开放的实践,志书对改革开放记述尚不全面,不少志书削足适履,仅当作经济部类一个分志集中记述。第二轮修志要以《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为指导,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在不同的分志中分散记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改革。运用矛盾分析法,洞悉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集权与分权、人治与法治、稳定与发展的关系变化,深化记述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6.
经济转型的瓶颈是政改滞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德 《炎黄春秋》2012,(6):25-28
在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了中国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他说,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温总理点到了我们下阶段改革和转型的要害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改革的路径及其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温家宝总理今年多次论述中国政治改革,这激起了人们对中国政治改革的期望。在3月份的"两会"期间,温家宝就强调"政治体制不改革,中国现代化事业就不会成功"。在纪念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时,温家宝再次指出"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最近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先生的时候,温家宝再次强调政治改革的重要性,并且明说,执政党会毫不动摇地进行政治改革。  相似文献   

8.
从自由问题的提出到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掌握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体系,绝不能离开以一个"人"字。马克思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落脚点是全面而自由的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9.
高陈良  李华杰 《沧桑》2009,(1):162-163
列宁人本思想的全部生命力在于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目标,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党和国家一切活动的出发点。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的人本思想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它不仅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辉蓬 《攀登》2000,(1):63-66
我国的改革已经历了2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改革仍然是任重而道远,目前正处于攻坚和开创新局面阶段。如何使改革继续深入下去,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创造出更理想的新成果,从而实现改革的目标,这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思考和探索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深化发展改革的措施可能有多条,但关键在于对社会主义各项具体制度进行变革和创新。只有勇于和善于对各项具体制度进行变革和创新,才能排除改革进程中的艰难和险阻,不断开拓新局面,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ZI世纪。一、社会主义各项具体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1.
先秦儒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蕴含着丰富的人本精神。在社会教化的方法中:礼乐教化注重人的情感,对话式方法注重人的平等,言传身教注重人格感化;环境染化法注重人的移情。在自我修养的方法中:立志乐道法注重人的主体性,自省慎独法重视人的自觉性,知行统一化方法重视人的情感体验。这些人本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晚唐道教转型时期的心性修仙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晚唐道教转型时期,狂热炼丹的技术环节失败、注重心性的致仙理论形成。这种心性修仙观是唐宋之际道教由外丹过渡到内丹及神仙思想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在道教转型时期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中晚唐以来的宗教、哲学、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中产阶级在台湾转型时的政治文化变迁中的兴起原因,说明中产阶级在台湾政治文化从威权政治向自由化"软着陆"转型时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卫儒 《丝绸之路》2011,(24):101-105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为中国公民社会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一些基本条件,日益深化的市场化社会存在与生存方式,为公民社会在中国的发育作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制度提供与精神重塑。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与成长创设了跨越疆域阻隔的比照与互动机制。大量社会组织蓬勃发展,为公民社会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载体,逐渐成长的公民社会推动着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5.
姚鲁元 《神州》2014,(18):169-172
汉武帝时期的酷吏政治是为了解决武帝朝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而兴起的,酷吏政治与汉武帝时期的行政、监察、司法、财政改革密切相关。武帝时期的改革主要集中于元光至元封年间,以元狩后半段为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在前一时期的改革中,汉武帝主要对文景之治遗留下来的问题进行了集中解决,酷吏逐渐兴起;在后一时期,新矛盾随着武帝个人宏图大略的展开而逐渐激化,更重大的改革被推行,酷吏政治达到顶峰。随着汉武帝各项改革的完成,酷吏政治最终走向衰落。本文旨在对酷吏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相关问题作具体的分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16.
思康 《旅游纵览》2013,(9):318-319
一、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因探索中国大部制改革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逐步展开的,并且经历了一个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而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的效果,特别是从适应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大部制改革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基于理论视角下,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性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徐健 《史学月刊》2002,(4):78-83
作为欧洲相对落后的国家,普鲁士在19世纪初的工业化进程中实行了国家企业促进政策。但区别于早期由国家大包大揽的重商主义政策,这个时期的国家经济政策在吸收自由经济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了本国化传统的一些特点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转变企业主观念,焕发人们从事工业活动的巨大热情,营造企业化的氛围。普鲁士后来工业化的成功正是这一政策推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余亦青 《环球人物》2013,(29):27-29
十一届三中全会定下改革开放大计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与此同时,城市中也进行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探索性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化,如何由农村改革和企业局部试点拓展为全面改革,成了全中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近6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决定》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等重大问题上,冲破了"左"的思想束缚,澄清了许多人的模糊认识,引领中国向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目标奔去。在这一征途中,有两个人发挥过重大作用:一位是全方位改革开放的推进者胡耀邦,一位是市场取向改革的倡导者薛暮桥。薛暮桥,最早倡导市场取向改革1980年初,《参考消息》上转载了日本《经济新闻》的一条消息:中国有一本书,跑遍了全北京都买不到,这就是薛暮桥所著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  相似文献   

19.
李成保 《攀登》2011,(6):36-40
恩格斯的晚年书信,阐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重新强调了二者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巨大反作用,而且驳斥了"经济决定论"的观点,并进而提出历史合力论。这些思想为我们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重大的理论依据和有力的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20.
朱彩萍 《攀登》2006,25(6):170-172
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变革的时代特点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和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