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1982年1月,随州市(原随县)八一大队六组农民在义地岗改田时发现青铜器等文物,我馆闻讯后,随即派员前往调查清理,为一座破坏严重的唐代墓葬,现场只收集到几件破碎铜器,经精心修复,已恢复原貌。计有青铜净瓶、青铜塔形顶盒、鎏金青铜长柄手炉等3件,现介绍如下:青铜净瓶1件。瓶口喇叭形,细长颈,垂肩,圆鼓腹,圈足底微外撇,通体光素无纹。全器通高19.4、口径4.5、腹径11.4、底径7.2厘米  相似文献   

2.
义地岗墓群是一处包含至少7位曾侯在内的曾国墓群,已发掘墓葬可分为三期五段,主体年代在春秋时期,年代下限可至战国中晚期,墓向多为东西向,并多以南北并排的夫妻合葬墓形式分布。其空间布局分为两部分,即以政治关系为主体的曾侯墓区和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墓葬聚集区。曾侯墓区位于岗地中轴线上,从北向南年代渐晚,依次为曾公求→曾侯宝→曾侯得→M4曾侯→曾侯與→M2(曾侯■)→曾侯丙;家族墓葬聚集区分布于曾侯墓区外围,并与年代相同的曾侯墓对应。此外,各曾侯墓区及家族墓葬聚集区之间均以车、马坑和部分空白地带作为分界。  相似文献   

3.
胡毅捷  胡涛  陈虎  陈建立 《南方文物》2022,(5):180-187+163
为揭示随州义地岗墓群春秋中期四座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编钟的保存状态,并为后期清理铭文、保护修复提供相关依据,本文对义地岗墓群出土部分编钟的锈蚀产物、金属基体及附带土壤进行了取样分析。M169、M190编钟的腐蚀产物以赤铜矿与纯铜为主,M129、M168编钟表面则可见有孔雀石、蓝铜矿等腐蚀产物。合金成分分析表明M190与M129出土编钟以锡青铜为主;M168与M169出土编钟则以铅锡青铜为主。土壤分析显示墓葬长期处于饱水的还原型环境中,对铜器的腐蚀过程与保存有重要的影响,而环境内Cl-浓度低于6mg/kg,青铜器受有害锈的影响较小。还原型环境出土的铜器需重视对埋藏环境的分析,以监测因环境变化所引起的腐蚀产物的变化,尤其是防止有害锈的爆发。  相似文献   

4.
2011年9月,为配合随州城市建设工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随州义地岗墓地进行了一次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墓葬4座,其中M6发现有铜器、陶器、玉器等共计94件(套),在铜鼎、铜簠、铜甗、铜壶、铜斗、铜缶上发现有"曾公子去疾"的铭文,据此判断墓主人为曾公子去疾。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品形制以及铜器纹饰、铭文综合判断,M6的年代约在春秋晚期。曾公子去疾墓的发掘为研究汉水流域春秋时期曾国墓地的重要标准性器物群、墓葬年代、文化属性及墓主身份等判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2017年6月,为配合随州市城市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义地岗墓群汉东东路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50余座。其中M113和M114为墓地一组低等级贵族夫妻合葬墓,M114墓主私名为“様”,M113为其夫人墓。两墓对研究曾国中小贵族阶层的墓葬制度、宗族世系和墓地年代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探讨曾国和江淮地区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三年四月,随州市城郊公社旭光大队砖瓦厂做砖取土时,发现了古代青铜器。我馆闻讯立即派员前往调查,得知铜器出土地点为一墓葬,墓坑已遭破坏,长、宽大约为3.2×2米,葬式葬具皆不明确。共收集出土文物十六件。简报如下:铜簋2件。器物形制,纹饰、大小完全相同。子母口带盖,盖顶有圈足形捉手,圆鼓腹,腹部铸对称的两兽首形附耳,有珥,圈足下有三个兽面足。器口沿饰窃曲纹,盖顶,器腹则饰瓦纹,圈足间饰垂鳞纹。通高23.5,口径17.5,腹深10.3,壁厚0.3厘米(图一)。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五年,随州市均川刘家崖出土了青铜器盖。器盖内壁铸有铭文,现作报道如下。铜器盖二件。器身已失,二件器盖形制大小及花纹相同。盖口为正方形,每边长13.5厘米。盖顶部呈方形,正中央有一钮,钮已残。盖体的四个面各留有乳钉状钮柱,存有铸痕,钮已全部残断。盖体上饰有绳索  相似文献   

8.
湖北随州市义地岗东汉墓清理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随州市义地岗东汉墓清理报告随州市考古队1994年8月下旬,湖北省随州市义地岗因建设工程发现两座砖室墓,随州市考古队接到报告后,即派员赶赴现场调查,并配合工程进行了清理发掘。现将两座砖室墓(编号为M1、M2)清理情况报告如下。一、墓葬位置及形制墓葬...  相似文献   

9.
湖北石首出土商代青铜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北省石首市桃花山镇九佛岗村近年来相继出土3件商代青铜器。现简介如下。桃花山镇九佛岗村位于石首市东南部桃花山西麓的岗岭上。西距市府30、西南距湖南省华容县城23、北距长江4公里(图一)。桃花山(亦称东山)属幕阜山系,呈南北走向。青铜器出土地点九佛岗村张家冲地处桃花山  相似文献   

10.
湖北随县安居出土青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县安居公社又有青铜器出土。随州市博物馆派人对出土地点作了调查,共清理墓葬三座(图一)。一 1980年春,安居公社车岗九大队四生产队社员在羊子山植树时,发现一件青铜簋。同年10月上旬,随州市博物馆派人前往调查,在出土位置进行了清理发掘,证明该处是一座古墓葬。  相似文献   

11.
1995年10月,湖北省随州市三里岗镇毛家冲村农民犁田时发现文物,市考古队获悉后即派员前往调查,现将情况简报如下。一毛家冲位于大洪山北麓,属涢水流域,东北距随州城区36.8公里。文物出土在一呈南北走向的山坡上(图一)。经现场勘察,此处是一座古墓葬,已被人为扰乱,但能分清残存的墓壁和墓底,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残长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6件典型青铜器残片的锈蚀特征,利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XRF)、离子色谱、拉曼光谱(Raman)及扫描电镜能谱面扫描分析(SEM-EDS Mapping)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叶家山墓地墓葬多为中性/弱酸性、贫氯埋藏环境,有利于青铜器的保存。其锈层结构丰富,符合基于水与青铜器模拟腐蚀过程所推导的锈层结构类型。唯M46为弱碱性、富氯的埋藏环境,该墓出土残片锈蚀中存在有害锈,属于典型"粗糙疏松"锈层类型,亟须对该墓出土其他铜器进行相关保护处理。本研究系利用拉曼及扫描电镜能谱面扫描分析等方法对古代青铜器锈层结构进行原位、综合分析的工作。实践指出,利用拉曼及扫描电镜能谱面扫描分析等方法,可快捷、高效、有针对性地分析古代青铜器的锈层结构。  相似文献   

13.
马智忠 《江汉考古》2014,(1):119-121
本文对《湖北随州义地岗曾公子去疾墓发掘简报》中的"御斗"进行补说,认为所谓的"御"应该是"■",读为"沐"。  相似文献   

14.
1983年5月,麻城县宋埠区吴益山砖瓦厂工人在施工取土时挖出一批青铜器。我馆闻讯后速派员前往调查,发现该地为一处古墓葬区,并征收了出土的青铜器。现将这批文物介绍如下。鼎 1件。敛口,深鼓腹,附二对称长方形耳,圜底,三蹄足外撇。耳内外侧饰蟠虺纹,腹上部饰两周凸弦纹间两周蟠虺纹带,足根部饰蟠虺纹衬地的乳丁纹。器底有  相似文献   

15.
<正>湖北省蕲春县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支流蕲水流经县城西侧。1986年,蕲春县横车镇长石村杨湾农民在取土时,偶然发现一灰色陶罐,陶罐内出土青铜兵器、工具、车马器等残件和钱牌,共计161件。这批文物现收藏于蕲春县博物馆。(一)兵器剑残件98片。这批残件长3.3~8.8厘米,其中长度为5厘米以下的残件达83%。这批残件中包含剑格6片、剑锋4片、剑茎3片,其余均为剑身残片(图版一)。  相似文献   

16.
1986年春,蕲春县长石乡长石村杨塆一农民挖砖瓦窑取土时,于距地表深1.5米的黄色粘土中发现1个灰色陶罐(已毁弃),内有青铜器109件和铜钱牌10枚。闻讯后,县文化局田兴旺会同长石乡王保生等同志前往现场调查,并收集了这批文物,交李时珍文物管理所收藏。镞 37件。分3式。Ⅰ式3件。双翼式。一件中脊断面呈椭  相似文献   

17.
院文清 《收藏家》2012,(6):35-42
湖北以"鄂"为其简称,其历史相当的悠久。"鄂"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写作"噩"。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湖北随州,先后发现了几批数十件西周早期青铜器,最为重要的是在一些青铜礼器上刻有"噩侯"等铭文。  相似文献   

18.
湖北出土巴式青铜器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鄂西南一带,鄂西北、江汉地区也有少许发现。从全国来看,出土巴式铜器较多的地区,主要在川东、鄂西、湘西、黔东北,而这些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又紧紧相连,形成了一个大的文化区,这个文化区和史籍上所载的巴人活动范围是相符的。如今,这里是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风俗习惯基本相同。所以,这些巴式青铜器的出土,对研究土家族族源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湖北宜城骆家山一号墓出土青铜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骆家山位于宜城南边缘,北距蛮河的约四华里。一九七九年二月三日,宜城孔湾公社台子岗二队的社员在兴修抬水渠时挖出青铜器三件,并上交到县文化局。随即,文物考古工作者前往现场调查,发现此处为一小型土坑墓,附近还暴露着五、六座小型土坑墓口,故此,将出土青铜器的墓编为骆家山M 1。  相似文献   

20.
湖北江陵武昌义地楚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8年元月,湖北省博物馆纪南城考古工作站和江陵县文物工作组,在配合江陵九店公社纪城大队武昌义地修渠时,清理了小型楚墓13座,编号M1—4、6、8—15(另有两座已被破坏,本文不作介绍)。武昌义地是一处高出周围地面约1—4米的土岗,东西长400、南北宽150米。南距楚都纪南城北垣60米,东南距雨台山约2公里,朱河从西南流入纪南城与龙桥河相汇(图一)。岗西是一片低洼地,岗东较平坦。墓葬分布于岗地东端和北部新挖的水渠内(墓葬发掘区长260、宽9米)。现将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