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阳陵从葬坑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年以来,汉景帝阳陵的考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果,为研究西汉帝陵制度提供了丰富的田野资料。其中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从葬坑的探明和发掘尤为引人注目。特别是90年代后期帝陵东侧从葬坑的试掘出土了各种身份的着衣式陶俑、成群的陶塑动物、各种质地的生活器皿、生产工具等遗物,还发现了印章、封泥等文字资料。设置从葬坑是秦汉时期大型墓葬的特点之一,以前虽多有发现,但因出土器物中的文字资料相对匮乏,限制了对其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而上述文字资料的出土,有助于我们对阳陵从葬坑的分区、分类、设置理念、性质、内涵等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  相似文献   

2.
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玉文化发展进程中,两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玉器的神秘作用在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和商周的发展之后达到了巅峰。汉玉的一大特色是走向极端迷信化的葬玉,而这也是玉器神秘化在汉代达到巅峰的标志。这之后的玉器,佩玉逐渐融入了现实生活,葬玉逐渐消失,进入了中国玉器发展的新阶段——世俗化发展阶段。因此可以说汉代是葬玉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葬具的装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卫红 《文博》2000,(5):17-21
生老病死是人们历来所不能回避的现实。《说文》:“人归为鬼”,鬼假借归音,体现了古人将“死”等同于“归回原处”的灵魂观念。这种观念指导生者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原则处理故去的亲人,也就出现了象征另外一个世界的起居处所──葬具。《说文·木部》“棺,关也,所以掩尸。”葬具的质地一般以木棺为主,也有石棺、瓮棺和少量的金属棺;棺外的套棺为椁。随着这些葬具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在使用上逐步制度化,而其制作也日趋复杂讲究,葬具的外表装饰受到重视,这种做法其实是和地上居室建筑遥相呼应的。装饰的方法也同地上…  相似文献   

4.
《广西先秦岩洞葬》是由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南宁市博物馆编著,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发行。该书16开本,精装,正文共计230页,约46万字,图版捌拾幅,定价168元。该书对广西目前已发现的先秦时期岩洞葬的全部资料进行了综合整理,详细介绍了各岩洞葬的基本情况,并对先秦岩洞葬的分布、分区和葬制以及文化内涵、特征、年代、分期、族属、起源等做了系统的研究,对  相似文献   

5.
赵子敬 《沧桑》2008,(4):7-8
古代中国葬玉极为普遍,并渐渐演变为一套包括玉衣、玉握、玉九窍塞、玉含等葬玉的完善形式。山西远古先辈在极为久远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用文化的眼光来对待玉器,崇拜并喜爱玉器的品格,开始形成了对玉器的三个理论支柱:(1)玉器是美的;(2)玉器是神物;(3)玉器是有德的、高洁的。数千年来,这三个理论支柱几乎变成了三晋大地的文化基因,山西古代的葬玉也因此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崖棺葬,自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以来,称呼不下二、三十种,有称悬棺、沉香棺、铁棺,有称架壑船、仙船,还有称仙骨函、仙人葬、葬堂等。目前,史学界多数同志称为悬棺葬,也有称为崖洞葬、崖墓、崖葬或岩墓的。笔者认为,这些称谓都是针对某一地区崖棺葬的具体情况予以命名的,如武夷山地区的悬棺葬反映的是“枯槎插石罅,以庋船棺柩”(宋朱熹《武夷山图序》)的情况,叙南地区的悬棺葬亦如此,《叙州府志·外纪》  相似文献   

7.
许卫红  刘群 《文博》2002,(2):22-28
葬具是生者为故去亲人建造的另一世界的居所。随着丧葬意识的逐渐完善,葬具的制作日益复杂讲究,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葬具表面作出各种修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这些修饰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种,一是表面涂抹装饰颜色,即翰绘;一是用织物加以覆盖,为荒帏;三是在表面附加饰品。  相似文献   

8.
雷波位于金沙江下游的四川小凉山地区,其地东与云南昭通的永善、绥江两县一江之隔,北与四川宜宾市屏山县相交。这里沟深谷窄,奇峰兀立。近年来在境内永盛区(旧称天姑密)所属五个乡70余公里长的江边上,先后发现岩葬110多座。岩葬多开凿在临江一面或江边叉沟内的悬岩绝壁上,少数利用天然洞穴或裂隙埋葬。葬具均用素木板嵌成。随葬品稀少,已发现的器物有釉陶罐、铜刀、铜  相似文献   

9.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山海关总兵吴三挂于崇恢十七年(1644)四月十七日,在洪承畴的劝说下,开关降清,联清进攻李自成,追杀李自成将兵死者无数。尸积成山,溃逃四十多里。究其中缘由,乃是因为吴三挂的爱姬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掠去。那么陈圆圆为何人呢?蔡东藩著的《清史演义》是这样记叙的:圆圆姑娘,姓陈名流,字碗芬,能诗能画,又善弹琴,因遭乱流落、盟为玉峰歌伎,艳帜高张,缠头价重。一日,陈沉艳名被崇帧宠妃父亲田响所闻,便千金购艳,充人下陈,遂改名圆圆。吴三桂曾与她有一面之缘,彼此企幕。后来,吴三桂便劫娶了她…  相似文献   

10.
<正>目次一绪论二西周葬钟制度三东周葬钟制度四折曲钟与乐悬制度五结语一绪论乐悬制度是周代礼乐文明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即《周礼·春官·小胥》所载:"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辨其声。凡悬钟磬,半为堵,全为肆。"郑玄《注》:郑司农云:"宫悬四面悬,轩悬去其一面,判悬又去其一面,特悬又去其一面。四面象宫室四面有墙,故谓之宫悬。轩悬三面,其形曲,故《春秋传》曰:‘请曲悬繁缨以朝。’诸侯  相似文献   

11.
两周,尤其西周时期是两汉时期成熟葬玉制度的肇始,也是中国葬玉制度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多元化的葬玉制度在战国时期逐渐走向统一,为两汉葬玉制度莫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即从两周出土的葬玉种类及玉器出土位置等情况入手,分析总结这一时期葬玉与葬玉制度情况.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先秦时期水晶制品的发展以春秋晚期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现的水晶制品数量很少,分布极为零散;第二阶段,春秋晚期水晶制品在北方地区开始大量出现,战国时期已成为相对较多见的一类饰品。齐都临淄地区是水晶制品使用的中心地带。水晶制品以制作各类配饰为主。水晶的较晚使用可能与其物理特性及加工工艺相关。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舆论监督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中还保存着相当成份的原始民主的遗迹。君主对当时的社会舆论十分重视,通过许多途径探听、搜集人们的意见和牢骚,以知得失,自考正。庶民还在一定程度上沿袭着氏族社会的民主权利,他们通过“诽谤”朝政来参政议政。其舆论对君主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本文试就这一时期的舆论监督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1984年前后.在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郑工作站同志们的辛勤努力下。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新发现一批商周至汉代的文化遗址。其中“郑韩故城”曾获得一批陶文。《中原文物》1986年第1期蔡全法先生在《近年来新郑“郑韩故城”出土陶文简释》一文中。对所出土的陶文进  相似文献   

15.
淮河流域地处中原,跨今豫、皖、苏、鲁四省以及湖北的少量地域。淮河流域是先秦货币的重要流通区域。早在北宋年间,淮河流域出土的先秦货币已见诸于文献记载。沈括在《梦溪笔谈》卷21记载首:“寿州八公山侧土中及溪涧之间。往往得小金饼,上有篆文‘刘主’字,世传淮南王药金也。得之者至多,天下谓之‘印子金’是也”。这是关于安徽寿县出土楚国爰金的记载。  相似文献   

16.
以往学术界对先秦货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字的释读与地望的考定等方面,对先秦货币铭文中出现较为频繁的数字却极少关注。本文在系统整理这些数字的基础上,按照货币铸造时间的先后进行分述讨论,涉及数字的使用方式,数字铭文的渊源、作用以及不同纪数法之间的差异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有限的历史文献、考古资料、民间传说和社会学、地质学研究成果,对先秦时期生活于浙南地区的瓯族历史进行了一定的考证和推测,认为先秦瓯族于距今4000年前来自具有高度文明的太湖流域,在浙南的“岐海”里生活了一千多年,创造了足可光耀东南的青铜文明,于春秋时期分散流布于东海及东南各地,作为一个族群整体因之消失。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借贷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悦 《史学月刊》2005,(6):118-120
先秦是中国古代借贷活动的起源和最初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借贷思想的滥觞时期。从现有献看,整个先秦时期不曾出现严厉禁止和取缔贷放取息的思想,这在世界经济思想史中可谓独树一帜,与古代世界其他国家反对借贷取息的思想形成鲜明对照。目前,学术界对其原因的分析不仅寥寥,而且浮光掠影,有欠深入。胡寄窗教授在其专《中国经济思想史》中首开先河,对西周的借贷思想进行了阐释,并得到学界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9.
秦汉以来,我国图书典籍经过多次积聚与散失,后来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对先秦传下来的图书进行整理,为后来的研究者们研究上古先民文化习俗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文字资料。由这些文献整理发掘出来的关于"不死药"的资料记载中,可以管窥上古时期先民的一些思想意识。经秦汉以致魏晋时期,"不死药"的记载与流变在道教的兴起与内外丹的说法中不断衍变,值得我们进行探讨。本文以先秦文献所见"不死药"材料略述"不死药"在先秦时的含义。  相似文献   

20.
太湖地区先秦饮食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饮食文化渗透到考古学领域,是朱江等老先生对考古学的一大贡献,这一开拓性的先识,实现了考古学从单向思维的类型学向复杂思维的饮食考古学的重大飞跃。它是考古学的升华,更是考古学新生的开始。在老一辈学者的启发下,本人结合太湖地区的考古资料和有关的古文献资料,试对太湖地区先秦饮食文化的基本现象,诸如饮食结构、饮食形式、饮食器具等略作一些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