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民”在中世纪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西欧中世纪早期,农民不是一个阶级或一个阶层的概念,而只是一个经济概念,是一个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社会群体。作为一个等级意义的农民是在11世纪以后才出现的。租税和徭役把农耕者划分为自由的和非自由的。摆脱兵役才是“农民”作为一个等级出现的真正标志。物质上和法律上限制的减少,使得农民产生认同感,具有了共同的身份,即“乡村身份”。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西欧有非常丰富的平等观念。其最基本的内容可以归结为 :在上帝面前的平等、在基督徒身份面前的平等和在部落成员资格面前的平等。 相似文献
3.
中世纪的贵妇是社会成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这就肯定了妇女的价值和地位,认为贵妇在中世纪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中世纪西欧的贵族形象与贵妇的各种社会关系,试图勾勒出当时贵妇在社会生活中的状况,有助于了解贵妇这个特殊群体的独特生活方式和文化。 相似文献
4.
封建主义范式的主流叙事,强调封臣一封土两大基石对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主导作用。“封建主义的悖论”则以另类的叙事,揭示封建国家诸多准封建或者非封建的特征。悖论现象反映了西方封建主义范式的理论危机。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西欧骑士制度的内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世纪西欧骑士制度作为一种形式化的制度,是指以军事采邑为基础、以骑士服役为表征、以基督教为指导思想、以中小封建主统治为本质的骑士阶层所特有的组织制度、法律规范、道德准则、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总称,涉及制度层面的主要包括骑士军规、骑士法规、骑士礼仪等。 相似文献
6.
中世纪的西欧是基督教的世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犹太人遭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迫害,没有人同情他们,也没有人去在意他们的感受,有的只是压迫、屠杀。中世纪西欧反犹主义的根源问题一直是历史学界感兴趣的课题之一,本文试图从宗教、经济、政治、社会这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来加以分析,希望对以后的研究能提供一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的西欧在建立采邑制的过程中确立了个人联合的政体形式。在这个政体中 ,王权的合法性决定了其具有政治统治权威。基督教“君权神授”的神权政治思想为封建王权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由教会举行的加冕礼使王权的合法性具体化。日耳曼人的习惯法使采邑制具有潜在的分裂因素 ,封建王权用特许权作为对各自为政的封建领地施行统治的工具。王权的合法性赋予特许权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给予封建领地的社会群体司法保护 ,保证个人联合政体的正常运行 ,同时也促进了封建社会中新因素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9—15世纪的中世纪期间,以工匠劳动为核心的西欧工业组织经历了三次重要变化:9—12世纪领地工业阶段的工业组织即庄园工场,12世纪以来劳动者个体生产阶段的工业组织即城乡工匠家庭作坊,以及13—15世纪产生的商人控制产销过程的工业组织即城乡外包工工场。本文特别注重将中世纪工业组织的纵向与横向变化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对中世纪各个阶段工业组织的形态特征、城乡工业的地理转移、城乡工业组织的走向及其变化原因等问题都分别进行了深入论述。 相似文献
9.
中世纪贵族女子拥有可观的财产,也积极参与着家庭的经济活动,但经济地位并不高,未婚贵族女子的经济地位附属于自己的父母,已婚贵族女子的经济地位则屈从于自己的丈夫。中下层妇女在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经济中进行了积极的参与,活跃于各个领域,但还是有不少行会对女性有着诸多限制。中世纪西欧的女性的经济地位与其对经济的作用是极其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10.
徐浩著《中世纪西欧工商业研究》一书,旨在探讨中世纪中期开始西欧如何和为何逐步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该书将社会转型问题从资本主义的起源转换为市场经济的兴起,在理论上充分吸收了经济学的历史经济学理论和经济社会史的商业化理论,着眼于中世纪西欧工商业史中一系列既独立又相互依托的重要专题,探讨中世纪西欧工商业存在和发展的特定历史环境、商业诸问题以及工业诸问题。该书的研究特色体现为对中世纪西欧作长时段的考察,关注普通民众的命运,研究方法上注重比较,主张对社会经济变化的原因作多视角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在中世纪西欧,关于三个等级的观念是逐渐地形成的。开始时,出现了教会人士高于俗人的观念;以后,随着社会对战争,尤其是对异教的战争的需要的增加,武人的地位在俗人中突出起来,于是又出现了武人高于其他俗人的观念。这样,就最终形成了整个社会从高到低,依次由教会人士、武人和其他俗人这样三个等级构成的社会等级观念和社会分工观念。 相似文献
12.
中世纪晚期西欧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建立起以利益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对构建公共权力的需要促使西欧各国开始通过议会走上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道路。官吏阶层的产生正是这一进程的产物。这些人不同于以往向领主个人效忠的封臣,他们接受过大学教育并领取薪俸,而且担负起由公共权力赋予的事务。官吏阶层在法律秩序的统一、国家公共职能的确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欧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尼克松总统上台执政时,正值美国深陷越战不能自拔,而当时的国际局势较战后初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使美国的对外政策适应这种变化,尼克松提出了以"实力"、"谈判"和"伙伴关系"为三大支柱的新战略——"尼克松主义",并应用于西欧外交,对美国的西欧政策做了转折性调整。虽然尼克松的西欧外交标志了美欧关系史上的一个新时代,但其实施却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4.
Reconstructing the Space-Time Structure of the HIV/AIDS Epidemic for the Countries of Western Europe
Richard Thomas 《Transactions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 1965)》2000,25(4):445-463
This paper applies a compartmental epidemic modelling system to the estimation of HIV infection transfers between the nations of Western Europe for the period 1973–98. This multiregional model imitates the formation of disease contacts by both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travel, where the latter is assumed to have the lower sensitivity to the effects of spatial separation. This system is calibrated in two stages: first, disease parameter sets are found to best fit the timing of recorded AIDS incidence in each nation; and second, these sets are entered into a multiregion setting to identify the travel parameters that support the lags between these series. The outputs include estimates for the first year of HIV incidence in each country and the subsequent pathways of infection transfer that connect these dat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contrasting roles of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countries within the continental epidemic and point to national variations in the recent delaying effects on AIDS incidence of drug combination therapies. 相似文献
15.
马克斯·韦伯与结构功能论者否定了直观的历史进化论对西欧现代化内源性的各种论证,而他们自己却也陷入历史进化论的困境。灾变论否定了历史进化论,用偶然性因素或灾变性历史事件来解释西欧的兴起。罗荣渠的灾变论从强调“外因”的作用入手,力图突破欧洲视野。通过对这些思想观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现代社会是在西欧这块地方而不是在西欧传统社会的母体中孕育出的;西欧所经历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聚集与融合现代性因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西欧中世纪社会分为农民、贵族和教士三个等级,他们构成了社会的主体。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等级观念源于日耳曼人的习惯法和基督教相关的教义,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三类最主要的社会活动:即农业生产、战争和基督教的传教。等级制度构成了中世纪社会的基础,同时也确定了每个等级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但等级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三个等级本身都有很大的变量。 相似文献
17.
在中世纪西欧 ,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不平等与奴役的观念。本文集中探讨了一般的社会等级观念、社会歧视观念、容忍奴役制度的观念和对异族和异教的歧视观念。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天然橡胶市场出现了以产品积压、价格下跌为特征的危机,严重打击了东南亚橡胶生产国的经济。美国与东南亚橡胶生产国在如何解决橡胶危机问题上存在的分歧,不仅影响了美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更动摇了美国所坚持的对华橡胶禁运。为此,艾森豪威尔政府将橡胶问题列入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紧急讨论日程,并出台了NSC5417号系列文件,试图缓解这一危机。但由于受到保护国内合成橡胶工业、财政紧缩政策、经济自由主义高涨等国内因素的制约,美国政府最后在橡胶问题上无所作为,美国与东南亚橡胶生产国的关系因此遭到严重损害,对华橡胶禁运也彻底瓦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