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念中学时,我就梦想当一名记者或作家。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极左岁月里,由于家庭等原因,我高中毕业后,只得回到远离永兴县城的农村老家务农。面对山野,我曾一度迷惘与彷徨,埋怨命运对我太不公平,寂寞如潮水般漫过我心灵的荒滩。那时,奶奶年纪大了,父母残  相似文献   

2.
走访皇甫村     
几次回到西安,都说要去访问柳青生前生活、创作的基地——皇甫村,但一直未能成行。后来听说柳青死后埋在皇甫村了.这又勾起我对这位扎根农村的大作家的无限怀念.这次到西安.我下决心一定要走访皇甫村。  相似文献   

3.
訾翔宇 《文史月刊》2009,(11):23-23
我的舅爷李芝源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任宁夏自治区银南地区党委书记兼宁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在60年代初那场全国性的自然灾害中,因全家老小忍受不了饥饿,他以副省级的高干身份,举家回到农村当农民。  相似文献   

4.
念中学时,我就梦想当一名记者或作家。然而,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极左岁月里,由于家庭等原因,我高中毕业后,只得回到远离永兴县城的农村老家务农。面对山野,我曾一度迷惘与彷徨,埋怨命运对我太不公平,寂寞如潮水般漫过我心灵的荒滩。那时,奶奶年纪大了,父母残疾,两个妹妹还小,我以幼嫩的肩膀挑起一家人的生活重担,是多么的艰难啊!  相似文献   

5.
不见炊烟     
熊科 《文史月刊》2008,(12):76-77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我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王菲的这首《又见炊烟》着实唱出了一种意境,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就仿佛又回到了故乡。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农村,那里风景如画。暮色下,每当我放学归来,老远就能看到村庄上泛起的阵阵青烟,此时,我便知道母亲已在为我烧制可口的饭菜了,于是我会加快步伐,赶回家中享受美好的时光。  相似文献   

6.
城市里没有月亮。这是作家韩少功回到八溪峒的故乡之后发出的感慨,其实从农村走进城市的人都有这种认知和失意。然而,从城市第二次回到梦牵魂绕  相似文献   

7.
徐慧云 《神州》2013,(14):18-18
我总想回到家乡,亲近那座山,抚摸这条河,梦里依稀的花,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终于回到家乡,拥抱这座山,流淌那条河,眼前的白莲花  相似文献   

8.
姚毅 《贵阳文史》2012,(6):41-42
一枚长方形的“贵阳市跃进中学”校徽,我们时时别在胸前,走在石板街上或回到家乡都有一种自豪感,仿佛在说:你看,我是中学生了。那时在文化贫困的农村,能上中学的人很少,一个乡不过十几人,而且往年是没有的。  相似文献   

9.
自小生活在青海湟北地区的农村,耳濡目染家乡的山林画卷和流水潺潺,当时并没有感觉到原生态的山湾有多美.拼命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离开这个被说成是“文化落后”“交通闭塞”的“穷山僻壤”.在喧嚣的城市中虚度了几年的光阴后偶尔回到老家,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竟然美得让人窒息……  相似文献   

10.
梦里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回到了可爱的童年。野草莓像玛瑙一样撒在那片熟悉的山坡上,让我想起了亲爱的妈妈。互助——我魂牵梦萦的故乡,好想你好想你……  相似文献   

11.
<正>1966年7月26日我们哈尔滨工业大学64级、65级师生从社教的农村回到学校。回校后的第二天即7月27日上午,天气晴好,万里无云。吃过早饭后我独自一人沿着大直街走路去南岗秋林百货公司。当走到博物馆前面的时侯,我看到大约有十几二十人围在东正教教堂东门口激动地议论什么,我好奇地凑前去一听,原来他们在说这座教堂是封资修的东西,必须破除。在此之前,我曾经听人说过,说  相似文献   

12.
回到农场     
姥姥跟我说,84岁是道坎儿。她今年84了,我知道她希望我回去看看她。5月初,我回到了童年生活的地方——位于黑龙江嫩江的七星泡(音抛)农场。父亲是下乡知青,我8岁时随父母回到哈尔滨,之后只回去过两次,上次已经是11年前了。  相似文献   

13.
在稻田入梦     
《世界》2009,(7):68-71
直到我坐上电瓶车,平稳地走过一个个水塘间形成的堤坝路,看到一些茅草屋顶,我才从《西游记》或者《聊斋志异》一类的想象中回到现实世界,回到这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Vii Uyana。  相似文献   

14.
在“农村改革宣传20年回眸”座谈会上,安徽日报记者许锡照递给我一份他20年前写的《内参》:《来安县委书记主张包产到户》。我一口气读完这份《内参》。透过这泛黄的稿纸,我仿佛又回到20年前的峥嵘岁月,在春雷滚动中,听到了一名记者发自内心的真诚呼喊,看到一位县委书记的求实、为民的高大身影,以及饥肠辘辘的农民兄弟渴望改革的强烈愿望。作为记者,我不能“资源独享”,应把它的基本内容公之于众,让广大读者回头看看中国农村的改革是怎样从头起步的,从而引发对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深层次的思考,或许是有帮助的。农民为什么非要…  相似文献   

15.
从印度奔逃     
一旦回到西方世界——回到那个只把“虚幻”看成抽象观念、而不把它当作一种蚀骨铭心的感受的西方文化中,我就发觉,印度精神悄悄地从我身边溜走了。在我的感觉中,它就像一个我永远无法完整表达、从此再也捕捉不回来的真理。  相似文献   

16.
回到拉萨     
彭平 《中国西藏》2005,(6):37-39
“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清洗,在雪山之巅把我的魂唤醒……”“沙漠王子”驶出拉萨贡嘎机场,车里反复播放着郑钧的这首《回到拉萨》,听着优美激越的歌曲。看着车窗外连绵起伏的群山,德庆央宗的眼眶湿润了。  相似文献   

17.
正我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在苏北农村,没有上过正儿八经的中学,该上学的时候遇上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只在家乡一所小学的"戴帽子"高中部读完了高中课程。1974年7月我回到生产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对于我们这些回乡青年来说,当时这是唯一的安排,没有任何可供选择的余地。因此从放下书包的第一天起,我就以认真的态度、高涨的热情,积极投身到广阔天地中接受劳动锻炼。刚参加劳动那阵子,最大感觉  相似文献   

18.
夏夜乡村     
正夏天到了,我坐车回到了老家宝应,一进宝应农村我就感受到了深深的夏意。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谢灵运的"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我先走到了菜地,满地金黄的油菜花吸引了我。这时有一只黄白相间的蜻蜓飞了过来,我静静地观看着。突然一阵风吹了过来,惊飞了蜻蜓,油菜花瓣也随风飘舞,顿时感觉清香扑鼻。我告别了油菜地,又来到了荷塘。瞧,那些荷花多美丽啊!荷塘里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  相似文献   

19.
正我的外公郑家溉(1873—1944),字从耘,自号筠园老人,湖南长沙人,前清翰林,著名书法家,抗日烈士。我儿时曾与外公在农村共同生活数年,对外公的一些事迹记忆犹新。今年是外公殉难73周年,有关外公的回忆总是一件件萦回于我的脑海,尘封数年的往事又把我拉回到那段动荡和痛苦的岁月。逃难中泪别湘江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为打通去南亚的大陆交通线,屯聚数十万兵力,从1938年至  相似文献   

20.
母爱的姿势     
贺夏 《南京史志》2009,(8):22-22
阔别故乡整整五年,我终于又回到了那个生我养我,令我无时无刻不在魂牵梦萦的边陲小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