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国档案》2021,(3):73-86
1937年1月初起,中英之间就广梅铁路借款进行了半年左右的谈判交涉,在中国的坚持和英方的努力下,英国突破了新四国银行团关于对华借款问题的限制,得以单独对华贷款,但在中国把中央银行改组为中央准备银行和提供盐余担保等问题上,双方一度僵持。全面抗战爆发后,中英双方均以更积极的态度推进谈判,对借款基本条件互相做出妥协,最终在7月30日签订了借款合同。广梅铁路借款虽因中日战事扩大未能在伦敦公开发行,但有关谈判交涉促进了战时中英财经合作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王海云 《神州》2013,(19):232-232
近年来,在各级法院的审判实践中,借款纠纷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在很多人看来,借款合同是“明摆”着的事,“官司”好大,但事实上并不如此。本文对借款合同的公证的必要性及作用进行分析,深入阐述了借款合同公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共计从外国获取了25笔借款,其中美国对华借款共6次,借款金额总计6.7亿美元,其约定信贷量和实际动用量分别约占中国战时对外信贷总量和实际动用总量的53.4%和70.8%,借款条件不仅大大优于晚清和北洋等时期的外债,也在某种程度上优于同期苏、英等国家的对华借款。尽管美国给中国的借款与其给欧洲各国的借款仍有差距,但在客观上,美国战时对华借款毕竟给了中国抗战极大的帮助,其积极作用和在中国外债史上的进步意义应该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4.
1935年底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初是中英债务关系的重要时期。法币改革后英国因担忧日本反对,未能立即对华提供金融借款。此后英国对华经济政策有所转变,中英铁路借款的突破与出口信贷领域的交涉,推动了双方的金融借款谈判。1937年中英金融借款谈判中,中国答应英国所提多项条件,英国积极推动借款不受新四国银行团影响,但该借款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而搁浅。这一时期的中英金融借款交涉为全面抗战时期中英达成多笔借款打下基础,但同时英国延续此前对华借款中的附加条件,以获取更多在华权益。  相似文献   

5.
杨智友 《民国档案》2002,14(4):43-49
币制改革以及与此相关的币制借款,在清末民初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1911年4月15日,清政府与美法英德四国银行团签署了《币制实业借款合同》,借款总额为1000万镑,用于改革币制和开发东三省的实业:并规定先行垫款200万镑,100万镑为改革币制之用,另外100万镑为开发满洲之用。实际上在清政府垮台前银行团只为后一目的垫付r40万镑,债券并未发行。  相似文献   

6.
许卫琴 《神州》2012,(34):247
【案情】2008年6月18日,季某向卢某借款人民币7.8万元,约定"借期10个月,到期不还,以某小区的一车库抵押给卢某,由卢某全权处理",并将该车库的销售合同、收款收据原件交给了卢某。2009年2月16日,季某隐瞒该车库已抵押给他人的事实,并谎称原车库销售合同、收款收据原件丢失,将  相似文献   

7.
清末十年间的币制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中国近代史、特别是近代中外关系史的人都知道,辛亥革命爆发前不久,清政府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接连签订了两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借款合同。一项是一九一一年四月十五日的币制实业借款,作改革全国币制及振兴东三省实业之用。另一项是五月二十日的粤汉、川汉铁路借款,用以修筑这两条铁路干线。关于发展东三省实业及兴修粤汉、川汉两路的借款,酝酿的时间比较长,事情的来龙去脉比较清楚,在近三十年来国内的历史论著中涉及的也比较多。至于改革币制借款,情况就很不相同了:何以  相似文献   

8.
一九二一年六月,北洋政府派朱启钤、吴鼎昌等赴法,企图以印花税等作抵押,谋求秘密借款。事为旅法华人进步团体获悉,即在巴黎组织旅法工商学各界拒款联合大会,进行抵制;并通电国内,对北洋政府这一丧权卖国行为予以揭露。本组史料,是当时拒款大会散发的公告、传单,比较完整地记录了旅法各界人士为反对中法秘密借款进行的爱国斗争,对研究旅法勤工俭学运动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特选编予以公布。  相似文献   

9.
北洋政府故宫博物院在接管故宫物品过程中,发现清皇室内务府与北京盐业银行1924年5月31日借款合同一纸。该合同规定,清皇室内务府以宫中所存宝册、古乐、金钟及各种金器为抵押,向盐业银行借款八十万元。现特公布于后。  相似文献   

10.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为提振抗战士气、缓解财政困难,提出对英美大借款计划,其中对英借款1亿英镑,并希望不能有担保条件.1942年2月,英国政府宣布同意提供5000万英镑借款.中国希望英国采取与美国5亿美元借款类似的规定,允许中国无条件使用借款,但出于战时财力困难与战后国际收支的考虑,英国不愿在借款条件上做出让步.围绕借款担保中国内债与维持法币的用途,中英展开拉锯,谈判长达两年,亦引发中国对英国的不满.1943年11月开罗会议上中英协商借款问题,会后,双方于1944年2月就折中方案达成一致并于当年5月签订借款合同.中英5000万英镑借款交涉体现了战时中英之间的误解与缺乏信任,实际动用量亦有限.  相似文献   

11.
1911年4月15日清政府与美英德法四国银行团签订的《币制实业借款合同》第八款第四条载明:在合同签押后,银行团可应靖政府要求,备款一百万英镑为东三省之用,“由度支部出单,或全数提用、或分次提用”。清政府于5月6日请求银行团先垫款四十万镑,以应东三省防疫及办若干工农事业之急需。不久,银行团便根据这一申请将这笔款子垫付给清政府。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要闻     
1日清廷命铁良、徐世昌会办练兵事宜。又命徐世昌充政务处大臣。2日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12年后行立宪政体。2日庚子赔款交付办法画押。2日袁世凯、张之洞、周馥联衔奏请于12年后实行立宪政体。3日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与英国福中公司签订河南铁路5厘借款合同,收买道清铁路,总额70万镑。  相似文献   

13.
1914年5月31日,北洋政府财政部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整理广东纸币办法及拨用盐款合同》,规定由善后借款中整顿盐务费内拨出一百万英镑为准备金,由中国银行发行伍元特别券,用于收回广东辛亥革命时军政府发行加盖军政府戳记的原广东官钱局钞票和此后的粤省军政府军用钞票。中国银行广东伍元特别券在许多著作和资料中都说是大洋券,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国的标志性企业,不能太周正龙。要不然,外人还以为咱们满地都是假虎呢2009年6月1日零时,成品油价上调,将半夜鸡叫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从加征印花税到油价,为了防止投机者获利,半夜鸡叫的政策越来越多,发改委官员的态度越来越格林斯潘化。  相似文献   

15.
1938年10月6日,胡适正式出任驻美大使。早在10月4日,陈光甫(时任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1938年9月前往美国进行战时第一次借款)同美国财长摩根索就借款问题正式谈判。由于摩根索对陈光甫的信任,以及对中国抗战的同情,谈判进行得很顺利。  相似文献   

16.
北京政府为开征租界内华人印花税,与西方列强进行了长时间交涉,有抗争、亦有妥协,最终于1919年年底达成了《租界内华人实行贴用印花办法》,并拟于1920年1月1日起施行。但是,有令难行,北京政府拟于租界华商中开征印花税之举遭到了强烈抵制,租界华商在上海总商会和马路商界联合会的组织下,以负担过重、"华洋不能一律"为理据,拒贴印花税票,并借助工部局的力量,达到了抵制印花税的目的。在北京政府、西方列强与租界华商的三方博弈中,西方列强是真正的赢家,北京政府和租界华商都是弱者,租界华商只有借助西方列强的力量才得以拒绝印花税,得不到西方列强支持的北京政府没有达到开征印花税的目的,其权威再次受到挑战,工部局则成功地维护了其对租界的管治权。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国时期的印花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洋政府时期和国民党政府时期的统治 者,都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他们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不仅在政治上镇压人民,在经济上也对人民大肆掠夺,致使广大人民生活贫苦不堪。仅从民国时期的印花税就可看出统治者贪婪的赋税搜刮和广大人民所承担的沉重税负。 印花税是对因商事活动和产权、特许权转移行为等所书立或使用的凭证征收的一种税,是一种行为与凭证相结合的税,用购贴印花的方式缴纳税款,所以称为印花税。我国印花税正式开征始于北洋政府时期。 1912年10月,北洋政府参议院依据前清印花税则(清光绪二十二年,即公元…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外债史上反动政府举借的大量恶债中,1913年4月袁世凯政府与五国银行团签订的“善后大借款”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例。它是袁世凯急欲得到国际帝国主义支持以加强反动统治的需要,又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借款进一步控制中国的图谋。它是帝国主义侵略掠夺中国的又一罪恶记载,又是袁世凯出卖国家权益的历史见证。它既在局部上使中国丧失了主权,也在整体上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本文通过对“善后借款”成因、交涉过程、合同内容、用途与影响的剖析,揭示这一恶债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要闻     
1日东清铁路正式通车。2日俄国陆军大臣克鲁巴金等召开旅顺会议,决定不占领朝鲜。3日广西官军攻克东州,击败陆亚发。3日俄国决定不兼并满洲。3日日本和英国要求俄国遵照1902年签订的条约撤离满洲。7日印度政务司荣赫鹏上校及驻锡金专员惠德率英军3000人进抵西藏干坝。7日广西人民起义此起彼伏,清政府革去巡抚王之春、提督苏元春的职务,任命柯逢时为广西巡抚。8日清政府任命刘光才为广西提督。9日清督办铁路总公司大臣盛宣怀与英国银公司代表签订《沪宁铁路借款合同》,款额325万英镑,利息5厘,9折,期限50年。10日清政府经济特科保荐人员在保和…  相似文献   

20.
1924年2月18日,上海出版的《民国日报》以《武昌市政五千万大借款竟成立》为题,大篇幅报道了武昌市政筹备处意图委托英国人向伦敦资本团借款5000万元进行市政建设之事。报道详细记述了借款的内容,称该项大借款"且美其名曰垫款,以此遮掩社会耳目,用心固为奇巧,而断送土地主权,其罪实不可逭也。"此报道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长沙《大公报》、《上海晚报》等报大量发表旅居外地的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