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2009,(7):22-22
今年年初,著名卡通人物丁丁迎来了80大寿,借着这股东风,经过近两年建设,比利时著名漫画家,“丁丁之父”埃尔热的博物馆于近日正式对外开放,馆内将展示包括埃尔热代表作《丁丁历险记》在内的一系列珍贵手稿,并介绍他在漫画领域之外的作品,成就。  相似文献   

2.
拍卖     
<正>丁丁双页漫画手稿再创纪录在2015年10月24日巴黎苏富比拍卖行举行的漫画大师收藏品拍卖会上,漫画《丁丁历险记:奥托卡王的权杖》双页手稿以156.3万欧元成交。该漫画手稿由世界知名漫画藏家让·阿诺德·朔夫斯收藏,是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1939年7月在Le Petit Vingti e me杂志上发表的作品。"泰坦尼克饼干"拍得1.5万英镑英国沉船"泰坦尼克号"上的一块饼干,2015年10月24日在英国亨利奥尔德里奇父子拍卖行举行的"泰坦尼克号"专题拍卖会上拍得1.5万英镑。当时有人携带这块饼干上了救生  相似文献   

3.
《世界》2003,(6):17-20
许多读者对《丁丁历险记》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对它背后发生的故事,却所知甚少。《丁丁历险记》中有一位中国人叫张充仁,他是埃尔热在创作《蓝莲花》时认识的一位中国留学生,后来成了《丁丁历险记》中惟一的一位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张充仁日后成为中国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创作了大量的绘画、雕塑作品。埃尔热和张充仁的友谊在欧洲流传广泛,在中国却鲜为人知。现在,张充仁的女儿——现居住在比利时、担任比利时《丁丁历险记》销售总代理的张以菲女士,借《丁丁历险记》新版图书出版之际,为中国读者写来了一封信,披露了这一段感人的故事,还提到了书中隐藏着的秘密。  相似文献   

4.
面孔     
明星丁丁斯皮尔伯格重新打造丁丁即将成为一个超级明星,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创作的这个漫画人物将在好莱坞著名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彼得·杰克逊执导的三部动画电影中担当主角。这两位导演5月15日表示,他们每人将执导至少一部关于这个永远有一撮头发立着的记者丁丁的电影,预计系列动画电影的首集将于2009年同观众见面。  相似文献   

5.
《南方人物周刊》2014,(39):62-65
“感谢丁丁,因为他,我选择了记者这行。”61岁的皮埃尔·阿苏里(Pierre Assouline),脑袋圆圆,自己长得就有点像年长版漫画人物“丁丁”;这位法国文坛的老记者,身兼作家、编辑、文学评论家等多种身份,2012年起开始担任法国最负盛名的龚古尔文学奖评委。  相似文献   

6.
《文史博览》2013,(1):49-49
抗日战争胜利之初,上海的一些进步报纸如《联合晚报》、《新民晚报》、《文汇报》等,一些进步期刊如《群众》、《周报》、《生活知识》、《文萃》、《人人周刊》、《新文化》等,多少可以发表一些讽刺国民党当局的漫画。如丁聪的《“良民”塑像》(1945年)揭示出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良民”,脑子是被官方打开来“检查讫”的,耳朵是被塞住不准听的,嘴巴是上了大锁不准说话的。  相似文献   

7.
缪印堂 《丝绸之路》2013,(17):F0002-F0002
缪印堂缪印堂,1935年1月出生于南京。1956年起先后在《漫画》杂志社、中国美术馆、《文艺研究》杂志社、《民间文学》杂志社等单位工作。1981年被调往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为该所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协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现为东方文化研究会连环漫画分会副会长.《漫画月刊》高级顾问及终身荣誉主编,《漫画大王》顾问。  相似文献   

8.
漫画家黄尧的名字,在今天的人们听来已经十分陌生,即使在1984年出版的《中国漫画史话》(毕克官/著)中亦鲜有提及。其实黄尧画的“牛鼻子”于1934年5月已出现于上海《新闻报》,虽然比当时漫画大家叶浅予笔下的“王先生”要晚,  相似文献   

9.
《文史月刊》2013,(12):55-55
美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其创作的《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中用了“香格里拉”这个名词,词的含义是“世外桃源”的意思。小说被搬上银幕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香格里拉”成了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以“香格里拉”命名的饭店、商店也随之出现。  相似文献   

10.
以新闻记者为主角的电影,在好莱坞绝非少数。近年大热奥斯卡的就有《晚安,好运》、《卡波特》等片,往前追溯,彪炳好莱坞史册的《公民凯恩》也曾拿记者说事。好莱坞对记者的青睐,实在是浸淫在骨了里的。所以,选择把《丁丁历险记》搬上大银幕,很可能也有电影人的集体无意识.毕竟,当丁丁自豪地报出自己的职业“记者,自由记者”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家旅游》2015,(2):22-23
据比利时一家新闻媒体报道,今后食窖在各大餐厅恐怕点不到“法式薯条”了,因为比利时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将“比利时薯条”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比利时国家薯条联盟开展了一项“比利时薯条”申遗的投票活动,据说得到许多在比利时生活的法国、德国薯条爱好者的支持。其实,炸薯条的吃法究竟起源于比利时还是法国一直是一个双...  相似文献   

12.
革命老区江西省兴国县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苏区模范县”。全县共有长征老干部500人,培养造就了肖华、陈奇涵等54位共和国将军,被人们誉为“将军县”。其中少将毛会义、魏洪亮的战斗事迹被当作原型搬上了新中国的银幕,少将谢立全吹号时的勃发英姿更随《西行漫记》走遍中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2017年,笔者曾发表过一篇《寻找“中国女辛德勒”的故居》的文章,后被“学习强国”上海平台转发。该文写的是被誉为“中国女辛德勒”的钱秀玲女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身处德军侵占下的比利时,从德国盖世太保枪口下营救出100多名比利时人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14.
吴继金 《文史春秋》2003,(11):62-63,61
漫画家江沛扬1959年创作《森林交响曲》反映林场工人大搞技术革新。始料不及的是,“文革”中造反派因为画中的工人站在右下角而被批判为“站在台湾”,画的是“国民党兵”……作者因此被扣上“利用漫画进行反革命活动”的罪名,押回原籍,送到农场监督劳动三年。“文革”中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叶浅予、丰子凯等也因为他们的画而遭到政治迫害,成为十分荒谬的政治笑话。  相似文献   

15.
许多人都说:“我是看着三毛的故事长大的。”漫画家张乐平先生笔下的三毛漫画,早在1935年就问世了。抗战胜利后,三毛漫画在《大公报》连载,三毛形象在上海乃至全中国家喻户晓,成为当时多数中国穷苦儿童命运的象征。  相似文献   

16.
Jing 《世界》2011,(8):17-19
电影《蓝精灵》的首映让比利时漫画家皮埃尔居里福特的这部古老漫画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有村庄为此刷成一片纯蓝,更有人扮成剧中人的模样,跑到欧洲街头载歌载舞。一场蓝色风暴蠢蠢欲动!  相似文献   

17.
以廖冰兄为首的广东漫画界。是十年浩劫的重灾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廖冰兄即在各种会议上大声疾呼,要求平反漫画界冤假错案。他还为此特地建议举办《廖冰兄、曾钺、黄伟强、江沛扬、谭裕钊、黎耀西漫画联展》,于1979年12月底在广州文化公园展出。廖的最新力作《自嘲》、《噩萝录》和我历次运动被批作品都展出了,参观者人山人海,好评如潮。  相似文献   

18.
张志生 《百年潮》2007,(10):80-80
张仃辽宁黑山人。擅长中国篆书、焦墨山水画、漫画、工艺美术。1932年进北平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学习,1936年到南京,在《上海漫画》、《泼克》、《时代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作品。作品曾参加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1938年到西安,举办漫画学习班,主编《抗敌画报》。后到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1945年抗战胜利后到哈尔滨任《东北画报》主编。  相似文献   

19.
刘雪庵的探戈舞曲与《何日君再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七七事变”60周年。抗战名曲《长城谣》及《流亡三部曲》(之二之三)那凄切动人、悲愤激越的歌声,通过电波传至千家万户,勾起了人们对八年浴血抗战的回忆。可是没有几人知道这几首歌的作曲者刘雪庵曾经因歌得祸的一段经历。 1957年,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作曲家刘雪庵一夜之间因为一曲《何日君再来》成了十恶不赦、罪不容诛的“右派”、“汉奸”、“反革命”,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大批判,以及全民性的舆论声讨。报刊上连篇累牍地发表批判文章,指斥他是“丧心病狂的右派分子”、“历史悠久的反革命军歌手、黄色作曲家及政客”、“一贯向人民进攻的反动音乐家”,甚至还用漫画画他在唱《何日君再来时》时,心里想的却是“何日蒋介石再来”。就这样,《何日君再来》被定性为“黄色歌曲”、“反动歌曲”,禁止出版和传唱;作者刘雪庵也在“批倒批臭”之后,戴上“右派”帽子,被“撤销职务、留用察看”,实际上也被剥夺了人身自由和创作权利。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部满足观众大男孩心理的漫画改编电影,《美国队长》用俗不可耐的方式宣告了主角的变身——赢弱不堪的史蒂芬·罗杰斯在街头被小混混一顿胖揍之后,鬼使神差地进入了美国军方的“重生”计划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