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的一位好朋友刘大姐,在德国生活多年,每次回来我们都要聚在一起聊国外的风土人情、趣闻轶事,其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话题。最近刘大姐从德国回来,就讲了德国儿童教育的一些情况,听来感触颇深,也很受启迪。刘大姐说,德国人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非常重视,从孩子一懂事就开始进行“善良教育”。他们根据小孩模仿力强、注重形象思维的特点,把爱护小动物作为对他们进行“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德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小时候连动物都不知道爱护,长大了心地也不会很善良。甚至认为:小时侯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会缺少爱心,弄不好…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用屡败屡战鼓励那些失败者,努力使他们相信只要士气尚存虽败犹荣。但对孩子我们却不能这么做。我们不能让孩子一直遭到学习上的失败,一直得到低分,那样会使孩子产生焦虑。因为孩子很关心学习结果,很在意别人的评价。社会学家C·库利认为,孩子掌握知识发展人格的社会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镜中我”的过程,即孩子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做一面镜子,然后按照这面镜子设计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儒家提倡“君子之风”,也就是“君子人格”,它具有多种特质,而“内圣外王”的完美人格是最高理想.“致良知”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基本功夫.古今中外,对人格类型作了不同分类.王阳明倡导良知之学,认为人人心中具有良知本体.无论地位高低、职业殊异,只要立志、努力,都可以成为一个有德性人格的人.这正是“致良知”的巨大魅力所在,也是“君子人格”的巨大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狼爸”就是中国,他的所作所为,其实是亿万中国人的观念和生活在一个小小家庭中的聚焦和浓缩,理解了他行为的复杂性,也就部分理解了复杂的中国  相似文献   

5.
儿童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当孩子提出某种不合理的要求时,家长与其迁就,毋宁说“不行”对他(她)更具有影响力。如今周末无人看管的孩子不知有多少,家长外出,本想把他们放到爷爷奶奶等老人家中,当孩子们稍不满意时,他们便让步说:“那好,你就自己呆在家里吧!”孩子最初似乎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但久而久之,便会有被遗弃的感觉。随便对孩子说“可以”,是冷漠与放纵,而酌情说“不行”,才是真正的关心与爱护。父母表现出的坚定绝不容商量,尽管有时会招致孩子的大哭大闹,甚至叫着说:“我恨你!”但孩子正是在反抗的同时,也意识到父母的尊严和权威。孩子需要有一个对立面,才能分出美与丑。如果让他们漫无目标地挥动小拳头,他们会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孩子从小被要求最多的是“听话”。他们较早接受的观念之一是“淘气不好”。因此中国孩子最大的缺点是“独立性差”。然而从现代教育的观点来说,我们应当审视这种使用频率最高的家庭语言。实际上,只强调“听话”容易培养儿童的奴性,对所有问题缺少个人见解,以致人格扭曲,成为“问题儿童”。  相似文献   

7.
《文博》2010,(6):F0003-F0003
明年是全国“六五”普法起始年,也是全国“十二五”规划起始年。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积极配合开展全省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公民保护文化遗产的理念,促进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和自觉爱护文物的社会氛围,经报请陕西省文物局同意,  相似文献   

8.
朱德一贯重视和谐,具有深厚的和谐思想.认为和谐需要干部以身作则;需要走群众路线;要讲团结、能宽容;要上下一致遵纪守法;"官兵人格平等";要按客观规律生活办事;要"实行民主真行宪";要善于欣赏和爱护环境.  相似文献   

9.
自尊是包括孩子在内的每个人的心理需要,是人们心灵的保护层,家长在关心教育孩子时却总会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们的自尊。主要表现如下: 1.过分保护孩子父母处处为子女考虑,担心他们的安危,孩子就像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过分的关爱保护会使其自身抵抗能力下降,带给孩子的信号是“你不行,你需要保护”。这种伤害是无形的,后果却是孩子遇到挫折易自卑。 2.过分注重成绩南京某民办学校初三女生小林,今年期中考试成绩由年级前几名“滑落”到年级二十几名,父母抓紧监督,小林感觉学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对婚姻历来持“劝合不劝离”的态度,不动离,很大程度上是怕孩子成为离婚的另一个受害者。事实也是如此,社会上那些“问题少年”更多的来自单亲家庭。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开放,逐年增加的离婚率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既然离婚对有些夫妇来说不可避免,那么,在离婚过程中不要只顾互相埋怨。请记住婚姻专家的忠告:一如既往地关爱孩子,不让孩子孤独、自责,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给予应有的尊重,就可能把孩子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程度,同时还能给孩子以坚强快乐的人格力量。我的朋友王丽女儿的成长故事,也许会对那些准备或者正在离婚的家长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爱,无处不在     
一为了让孩子从小就树立起爱护花草的意识,一天,我特意带孩子来到公园。见花圃里一枝被人折断的花枝,便现场教育起孩子来:“花也是有感觉、有感情的,你伤了它,它也会疼的。”我又指着枝上的一滴露珠说:“你看,花在流泪呢。”“爸爸,你踩着小草了!”孩子突然提醒我。这时,我才发现,为了教育孩子爱花,自己竟在无意中踩进了草坪。“你踩着小草了!”这句简单的提醒,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爱是一颗无处不在的心,不要因为对落花的惋惜,而听不到小草的呻吟。二一次,坐公交车,一位白白胖胖的姑娘主动给一位抱孩子的妇女让了座。妇女坐下后,她怀里的…  相似文献   

12.
胡德平 《纵横》2014,(4):34-35
何为人格,何为独立的人格?这是不易说清的问题。我认为。独立的人格,就是个体性强烈表现出来的特殊性,但并未超出所属群体的共性。群体可能是狭猫的,也可能是广泛的,代表的群体越大、越普遍,独立人格的价值就越大、越高尚。很多时候,有独立人格的人反而被群体认为是异类,他们的命运往往和群体的命运有很大的不同。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的那些典型人物,大概就是这类人物。在今天的民主社会中,这类人物也将会越来越多。我的理解可能是表象的,近日读了《张治中回忆录》,让我想起父亲耀邦同志在“文革”期间对张先生独立人格的回忆,加深了我对“独立人格”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如果从小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他人,那么这个人能在社会上立足吗?哪个群体里欢迎这样的人呢?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培养孩子健康、自信、豁达、坚韧、向上的人格,是极其重要的。对于个人来说,是否讲社会公德,关系到他是否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否能获得满意的社会角色地位,从而必然影响他的身心发展和事业发展。因此,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站在“培养完美人格”的高度重视孩子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爱,是世间最美好的词汇。懂得爱的孩子更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他们会爱护公园的花草树木,会关心生病的小朋友,知道爱护玩具和图书,为给爷爷奶奶捶背,能用行动感谢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然而也有很多孩子,在家长的溺爱中长大,不关心他人、不会与同伴友好地相处、不会尊敬老人等等。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幼儿阶段唤醒每个孩子的爱心,是非常关键的。爱心的培养和其他品德行为习惯的培  相似文献   

15.
我们平时关注孩子的写作,多半把他们视作完成任务的人,是在“完成”作文,很少把他们当作在“写作”的人。怎样才能让孩子由“完成”作文发展到“自主写作”呢!我国早期教育家姚铭恩提出了“动”的观点,他认为,只有创造宽松的环境,才能让孩子能动地写、自动地写。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五十岁才得子海婴,视海婴为掌上明珠。在海婴成长过程中,鲁迅先生非常注意爱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海婴的发问总是一本正经地给以回答。在许广平回忆录里记载着这样一段趣味横生的父子对话: “爸爸,侬(你,方言)是谁养出来的呢?”“是我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侬的爸爸妈妈是谁养出来的。”“是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正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原因分析1.家长过度爱护,许多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长习惯包办代替,亲历亲为。2.认为孩子小、能力差,以后学习也不晚。3.怕麻烦,嫌孩子动作慢,或吃得脏。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幼儿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幼儿的学习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于他们动作的发展。幼儿又是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8.
把握最佳期鲁迅从医治民族劣根性的目的出发,曾为孩子说过许多话。他也曾痛心地指出过不同国家的不同的“孩子相”:“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的,是中国孩子;健壮活泼,不怕生人,大叫大跳的,是日本孩子。”(《从孩子的照相说起》)然而,鲁迅决不认为天生便是如此的,健康、活泼是孩子们的共同的天性,鲁迅指斥的是使孩子低  相似文献   

19.
布衣朋友     
李汝庆 《百年潮》2008,(4):57-60
王震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同时又以关怀爱护知识分子而闻名。原国务委员、著名科学家宋健曾深情地说:“王老是知识分子的大恩人,他保护了一大批知识分子。他敢做敢为。在困难时期,我们都得到过他的保护,现在的科技发展有王老很大的功劳。”我就是受其恩泽,得到保护,而有了“用武之地”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而最使我感动的是,我和他身份相差悬殊,却成了他的布衣朋友。  相似文献   

20.
杨秋波 《攀登》2012,(3):112-115
“人的尊严的维护”是宪法的最高价值。在“尊严”的主体表述上,主要有“人”、“人格”、“人性”这三种表述。“人格尊严”实际上是人格权的表述,其主要限于民法上的权利,而不能涵盖“人的尊严”的全部价值。“人性尊严”排斥“非德性人”的尊严权利,违背尊严的普遍保护原则。只有人的尊严才准确地表述了尊严的宪法意义,并符合尊严的全部价值内涵与宪法保护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