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夏人文地理》2013,(1):163-163
为什么相信地图?也许不少人和我一样从来就没想过这个问题.不仅没想这个问题,如我者往往到一个陌生地方,基本是迷信地图的正确。就因为地图是某个权威部门出版,却忘了制作地图的也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是人总会犯错误,作地图者当然不例外。  相似文献   

2.
儿子爱地图     
激发幼儿求知和学习的欲望,远比教会有限的知识有意义得多。有一次,我带儿子到学校的办公室里玩,一进办公室儿子就被挂在墙上的花花绿绿的地图吸引住了,他不断地指着地图向我问这问那。我感觉到如果有张地图挂在家里,肯定会成为儿子成长的宝藏。于是我去了书店买来《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挂在儿子顺手能指、抬眼能看、开口能问的地方。果然,这两张地图成了儿子成长的法宝。在地图上认字我先和儿子认地名。我问:“儿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哪里?”儿子抬手一指“大公鸡”说:“爸爸,在这里,你再问。”我又问:“北京市、山东省……”按照我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我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作访问学者,工作之余得到一个自助环澳旅行的机会。同事给我找来一些地图,让我预习沿途的风景和地名。现在还能记得:那些画满道路、沙漠、城堡、山川、河流、牧场和袋鼠、树袋熊、鸸鹋、食蚁兽以及鸭嘴兽的地图,让我叹为观止。看惯了中规中矩的标准地图,见到这样的图才知道地图原来也可以有这样的制法——不仅有比例方位.也有生动的绘画:读之不仅了解地理和交通,也获得阅读的乐趣。现在国内也已常见这类地图了,但在当时的确让人感觉新奇。  相似文献   

4.
《世界》2011,(6):197-197
如果我是一棵北方的树,如果有人因为看到我,想起了什么关于大自然的比喻,或者要突然把我写到什么诗里。我会奋力晃动枝干,然后尽可能的,在一地落叶里,藏一个地图,不管这人能不能看懂,反正,那是一张杭州的地图。我要用最水灵的叶子,代表西湖。因为,那,才足我梦想之地。  相似文献   

5.
旧地图     
我家墙上有一张中国地图,已经很旧了,纸已泛黄,而且上面画的尽是各种颜色的横道道。来我家的人全说:“这是一张什么地图呀?怎么尽是怪怪的横道道?”“换了换了,换张新的!”但是我却怎么也舍不得将它换掉。因为,就是这幅中国地图,把我的儿子从初识人语一直到培养成了一名大学生。  相似文献   

6.
《山茶》2009,(4):28-29
“我来掌镜之地图”是美国国家地理网站的一个新栏目,汇集用户投稿的图片,生成世界各地的互动式地图,有非洲、墨西哥、印度尼西亚、中国等等。点击该站点的地图,便可看到反映特定地点之风物的照片。你休假时拍摄的作品说不定就会入选——那就把它们发送过来,然后拭目以待吧。  相似文献   

7.
在《阿勒泰地区志》出版前几个月里,我接受一项任务:对将附在志书首页的阿勒泰地区行政区划图和阿勒泰地区地形图图样进行校改。这一难得的机会,使我在校改地图图样中学到许多东西,了解到与此相关的诸多事项,尤其是增强了把好志书地图质量关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藏北如梦     
20世纪60年代初,我在藏北某部队机关任参谋,突然一纸调令让我到独立一连当连长。来接我的是一辆解放牌大卡车,这是连队司务长来后勤拉运被服和主副食的顺车。我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李,便和司务长坐进驾驶室,一早就出发了。我带了一张地图问司务长:"你看我们连队在哪里?"司务长看了一下地图说,"那里没有村寨,附近只有几顶牧民的帐篷,地图上是找不到的。"我说,"虽然人烟稀少,但总得有个地名吧?"  相似文献   

9.
藏北如梦     
20世纪60年代初,我在藏北某部队机关任参谋,突然一纸调令让我到独立一连当连长。来接我的是一辆解放牌大卡车,这是连队司务长来后勤拉运被服和主副食的顺车。我简单地收拾了一下行李,便和司务长坐进驾驶室,一早就出发了。我带了一张地图问司务长:"你看我们连队在哪里?"司务长看了一下地图说,"那里没有村寨,附近只有几顶牧民的帐篷,地图上是找不到的。"我说,"虽然人烟稀少,但总得有个地名吧?"  相似文献   

10.
历史地图,是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重要直观教具,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和注意运用。否则,学生对空间概念会含混不清,影响教学效果,达不到预定的教学目的。当前印制发行的历史地图,准确美观是很好的。但是,由于太繁杂、字太小,坐在后排的学生看不清楚。有的教师用纸绘制历史地图,花费时间多,也难免存在印制图的缺点。我认为,在课  相似文献   

11.
我曾有一张日本于一九三七年出版的、彩色地图,二○○一年八月九日无偿地捐献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 这张地图名曰『最近东亚形势图解』,由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编纂,一九三七年(昭和十二年)一月一日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第一九二九一期的附录面世。我是解放战争初期在黑龙江省讷河县朋友处得到的,当时在  相似文献   

12.
信天瑾游 《旅游》2002,(11):35-37
穿越乌兰布和沙漠 这次出行,使我深刻明白,看地图上的路线和亲自走一趟,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读者论坛     
《华夏人文地理》2006,(5):10-10
在3月刊的读者来信中,我们收到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从中感受到读者对我们的持续关注。例如,福建龙岩的罗莉蕾在来信中说:“我非常喜欢贵刊赠送的小册子或地图,每次看完之后,我都按原样折好夹在杂志里,可有时重新翻阅这些杂志时,会不小心把地图搞混。建议杂志在每期赠送的小册子或地图上印上时间或期刊号,或者在杂志目录后附上地图名称。”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细心、热心的读者参与,如果你也有自己的想法,请立即行动吧!  相似文献   

14.
西藏的地名     
每次拿起地图,我都迫不及待地找到“西藏自治区”那一页。经常抚触、经常凝视,如今随意一翻,都是西藏的世界。一个个独特的地名连接着我一个个梦想,真不知道人生还有没有比读这些地名更让我沉醉了!  相似文献   

15.
一年的画面     
开心网上有个小插件,一张中国地图,去过一个地方,地图就插上一个小红旗,好像是占领了这个地方一样。来人物周刊后,我又占领了不少地方,红旗插遍大半个中国。采访似乎像美国大片,设定一个星球爆炸时间,然后必须在这个时间之前阻止  相似文献   

16.
杨茉 《旅游纵览》2013,(8):65-66
文章在分析了辽宁旅游地图种类、优势的基础上,阐述了现在辽宁旅游地图存在的问题,论述以给旅游地图一个"保质期"、建立辽宁旅游地图网站、以视频的方式制作新型辽宁旅游地图、吸引人的地图封面、给旅游地图穿一件"保护衣"来发展辽宁旅游地图。  相似文献   

17.
吴琦  大食 《南方人物周刊》2014,(27):102-103
Tarro街3号。刚认识的朋友给了我这么一个地址,让我去找她的另一个朋友聊聊。据说是一位特立减行的艺术家。这个地址离地铁站很近,Google地图领我走到交叉路口,一下就发现了2号和4号的门牌号码,唯独不见3号。  相似文献   

18.
西湖24时     
杭州这座城市向我摊开了它的地图。在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我乘坐公交车去了一趟西湖边,面对那一泓宽广的湖水时我觉得很高兴。浪漫的灯火在湖面上摇曳出碎影波光,人影在湖光山色里穿梭不停。此时我很想向西湖打个招呼,我说:“西湖你好。”  相似文献   

19.
胡邓 《旅游》2000,(12):26-29
今年7月想起去四川和云南纯属偶然.习惯了每年暑假出游的我无法忍受呆在北京的寂寞。12年来,我已经涉足了中国大陆93%的省份。这两年每到假期我都会看着中国地图问自己还有哪里可去?  相似文献   

20.
地图史研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快就发生了转向。其中,哈利(John Brain Harley)、大卫·特布尔(David Turnbull)、克里斯蒂安·雅克布(Christian Jacob)是地图史研究转向中展开系统理论阐述的代表性学者。尤其是哈利成就卓著,他关于地图史的理论阐述被称之为地图史哲学,而以他为核心的学者群为地图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影响深远。他们对地图史研究理论的阐释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都强调了对地图的重新定义,地图与其所处的社会的关系,地图与知识、权力的关系。在理论发展的推动下,地图史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蓬勃发展。首先,传统的实证主义专题在继续发展的同时,吸收新的思路与方法,不断深化;其次地图史不再只是地图史本身:地图史同时也呈现历史,而地图更被用来构建历史。第三,也是极为重要的,从权力、资本、知识关联性角度,讨论地图史与地理空间的相互创造过程。第四,地图装饰和女性主义等其他地图史专题研究,同样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