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有路  刘成 《文博》2012,(2):92-96
商代晚期青铜器三层花纹饰是青铜时代最复杂的纹饰,代表了青铜时代纹饰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通过模拟实验,笔者认为商晚期青铜器三层花纹饰应该是先在阴干范面上绘制稿图,通过样板造形做出主纹饰,而不需要高超的雕塑技能,之后刻划出云雷纹,并在主纹饰区域中堆塑泥条,使得浇铸后主纹表面存在阴槽纹饰,而非从模上翻制纹饰。  相似文献   

2.
高西省 《收藏家》2000,(7):33-36
西周青铜器在中国青铜器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既继承了前人的铸造工艺,又有所创新的重要时期。西周初青铜器大部分沿袭商代造型、纹样风格,西周中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出现了许多新器型,不仅以铸造造型引人注目,更以其长篇铭文著称,如大型圆鼎,方座簋、  相似文献   

3.
李米佳 《收藏家》2000,(12):4-7
青铜器摆脱礼法的束缚,是从西周厉王时开始的,亦即青铜文化的晚期。与以前相比,器型种类、纹饰特点及整体风格,都有了不小的改变。揭示的文化内容也更突出工艺的先进性和造型的艺术性,人本位的思想超越了神的至高无上,显示的审美特性日渐浓厚。如西周晚期的名器“刖人方鬲”,以前常被作为残忍奴隶制的具体表现。实际上换个角度来看,西周晚期的制度已近乎礼崩乐坏,人的写实形象出现在青铜器上,还说明创作思维的解放和对于人本身的认识有了提高。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器型,在整体上逐渐摆脱了庄重典  相似文献   

4.
张丽 《文物世界》2010,(3):25-27
<正>在青铜鸟纹饰中,作器者经常会塑造大量凤鸟回首翘望的艺术形象。这种回首的鸟纹,长冠飘逸,长尾卷曲,回望的鸟首与身体组成了优美的S形(图一)。回首鸟纹的形象,早在商代晚期就有了踪迹,但凤鸟形似夔龙,首后长角,长体卷尾,颇为不同;进  相似文献   

5.
张彩英 《收藏家》2020,(2):11-18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破“四旧”,使许多文物流落到了废品收购站当废品处理,尤其像铜、铁、铝等金属材料做成的物品,一般都回炉熔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一项工作就是去废品收购站捡宝。从废品堆里拣选出珍贵文物,在我国不乏其例。珍贵如国宝级文物宝鸡博物馆的何尊、首都博物馆藏的簋中之宝—班簋,都是险些葬身熔炉被幸运发现而重见天曰的。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丛书编撰会和湖南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湖南出土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青铜器学术研讨会"经过近一年的筹备,于 2007 年 10 月 27 日在湖南长沙召开,会议为期 3 天。  相似文献   

7.
刘云  李健 《收藏家》2013,(4):57-62
首都博物馆于2005年入藏一件兽面纹青铜方!(图1)。该!方体溜肩,直口圈足,盖作四阿式屋顶形,下腹收敛,器身自盖至圈足饰八道扉棱;肩部侧面有一对兽首耳,前后有立体兽头装饰;颈、肩及圈足四面饰龙纹,盖及腹部四面饰兽面纹;全器通高38厘米。从  相似文献   

8.
从记载“■京”和“■”的青铜器年代变化来看,西周中期后段开始青铜器铭文中对其称呼方式从“■京”变成“■”,■京的功能由周王频繁举行重要活动的政治、文教以及游乐的多功能中心转变成周王偶尔举行政治活动之处,西周晚期只是作为地名出现。西周中期后段至西周晚期提到“■”的青铜器铭文内容不再出现周王习射、泛舟、渔猎等受周边水系、环境制约的活动,可能与■京范围内水系、气候环境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1983年发现的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是岭南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座汉墓。该墓出土文物一千多套,反映了这一时期雄踞中国南方的异姓诸侯国──南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①。其中的主棺室出土两件屏风底座颇引人注目(图一)。这是两件鎏金铜器,造型一致,铸造有龙、蛇、蛙三种动物的形象。龙昂首曲体盘尾,四足踩在一个由两条蛇组成的支座上,支座上双蛇合体,两头蛇聚合到后部的正中,同拱一个短形的支座后足,蛇身则向两边旋,各卷缠一只青蛙,青蛙张口暴目,双肢前伸力图挣脱。龙的四肢微微下蹲,作起步之状,双耳后掠,张口…  相似文献   

10.
孔子曾评说春秋是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后世学者将其理解为春秋社会的全然失序,我们认为这一理解有失偏颇。春秋时期的各级贵族在“礼制”上只是顺次对其上一级贵族实行了反动,僭越了上一级贵族的礼制,并将之习惯化,最终将其固定下来,从而形成新的社会规范。本文依据典籍文献,结合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的考古资料,以春秋晚期乐悬制度的变化为切入点,论证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1.
张昌平  汪涛 《南方文物》2013,(3):135-138,171
苏富比(Sothebys’)2013年的春拍展览中①,拍品61是一件体量厚硕的殷墟文化时期青铜龙纹觚形尊,该器在陈列中颇为引人瞩目(图一,1)。此尊之后的收藏背景,亦颇为悠长。以下谈谈这件尊所反映的收藏背景及苏富比春拍中相关的殷墟时期觚形青铜器特点。一龙纹尊很早就为海外所收藏,藏家Charles Lambert Rutherston出自英国有名的收藏家族。龙纹尊最初公布于伦敦中心城区的布莱顿艺术俱乐  相似文献   

12.
“潜龙勿用”——商周青铜器上的龙纹面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勇 《考古与文物》2000,(4):58-63,67
龙,作为原始先民崇拜的神灵,至迟是在距今8千年前,起源于今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地区的。后来逐渐传播、演变,在秦汉之际登峰造极,成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皇帝的化身,并进而被视为中国和炎黄子孙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桓占伟 《沧桑》2013,(2):16-19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形成了争霸、会盟和朝聘三种主要邦交方式,"义"成为诸侯邦交的基本尺度,并具有信义、道义和礼义等不同方面的价值表现,使春秋这个处于分裂中的社会具备了一种共识性准则。不过,诸侯邦交总是以国家之利为永恒目的",义"又必须接受国家利益的考量,这就导致春秋邦交准则的不断变迁,从最初的"大义"为核心演变为后期的"事利而已",从注重综合利益演变为注重经济利益。诸侯之间邦交准则的沦丧终使春秋滑向了战国。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博物馆历史陈列室,陈列出一件很有历史价值的西周早期铜尊,(见图版:5)根据其铭文内容,定名为“保尊”,它是西周成王(姬诵)时期的遗物。这件器物是1948年在洛阳市区发现的,器物体呈圆式,侈口、侈足,腹部铸制饕餮兽面纹和云雷纹。器高24.5,口径18.5、腹围42.5厘米,体重2.3公斤,该器圈足内壁部位铸铭文八行四十六字,铭文是:  相似文献   

15.
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大一统"思想,主要蕴藏在《春秋》这部史书中。"大一统"思想为秦以来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因此有必要通过研究《春秋》来对孔子的"大一统"思想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  相似文献   

16.
李隆国 《世界历史》2012,(3):113-126
20世纪中叶以来,由18世纪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进行经典性表述、延续了200年的"罗马帝国衰亡"模式受到了巨大挑战,以古代晚期研究为主力的"罗马世界转型"范式悄然兴起。本文在梳理这一学术转型,重点介绍这两种解释模式的同时,发现它们都起源于晚期罗马帝国,尤其是410年前后围绕西哥特人攻陷罗马而引发的大规模舆论冲突。由于各有庞大的史料作为支撑,昔日互不相容的两种交锋理论,在今天转化为观察晚期罗马史的两个互补竞争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国际上对铅同位素示踪方法在青铜器原料产地研究中的应用做过很多探讨。《范铸》一文再次提出有关问题,认为铅同位素分析结果不能确切指示青铜器铜锡铅原料的来源信息。本文考察了其依据的实验数据,它们似乎与其观点互相矛盾,其结论说服力相当有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青铜器尤其是青铜镜上有许多精美的地子,过去一直认为它是年代久远、锈色稳定、不易腐蚀、不需特殊养护就能长久保存的文物,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文物检测仪器的引进,原有的观念已被动摇,现已证明,青铜器的地子因为保存环境的不当照样可以腐蚀。本文通过青铜地子的称谓、对原有观念的展示、现代科学仪器的分析结果、造成青铜地子腐蚀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等方面加以论述,得出了文物的"预防比医治更重要、防大于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春秋笔法”,本即春秋时代鲁国史官记载鲁史(《春秋》)的遣词用字之法,自古以来便是“曲折”、“褒贬”的代名词,似乎古代史官记史偏好“弯弯绕”。但深入考察“传”《春秋》的《左传》关于《春秋》用语的阐释,却可发现,长期以来人们所理解的这种“春秋笔法”,其实早已变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