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易建平的文章指出:在摩尔根和恩格斯的理论中,原始社会的最高组织形式是民族而不是部落联盟,故而人类社会是通过民族而不是通过部落联盟最后形成为国家的:传统观点即“从部落联盟过渡到国家”的模式是不正确的。本文主要探究传统观点的来源,结论是:“部落联盟模式”并不是众多学者对摩尔根和恩格斯著作的误读;“部落联盟模式”仍来源于摩尔根和恩格斯的著作,只是忽视了希腊罗马从民族过渡到国家的特殊形式;易建平先生以“民族模式”取代“部落联盟模式”,同样忽视了经典作家关于易洛魁人和阿兹特克人只有部落联盟而未合并成民族的论断。摩尔根提出“在氏族制度下,民族尚未兴起”,这是针对具体考察对象得出的结论,并非“摩尔根在某个特定场合下为强调某种特定区别而出现的一个偶然疏忽”。  相似文献   

2.
杨升南 《南方文物》2011,(1):134-136,129
杨升南先生《柔远能迩——舜团结、巩固部落联盟的策略》认为舜所处的时代为部落联盟时代,尧初举舜时,还存在着"四凶"、驩兜、共工、鲧等反抗舜的势力,破坏着部落联盟的巩固。为了巩固部落联盟,舜采取了团结联盟内的部族落、争取联盟外的部族扩大联盟的两方面的策略,具体可以概括为"柔远能迩","能迩"即任用、提拔部落联盟内有才能而有德的人,"柔远"吸收联盟外的部族加入部落联盟。舜的措施壮大了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分职任官,区划地域,形成了具有国家雏形的领土部落联盟,奠定了我国统一国家的基础。尧舜禹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处于国家形成的关键阶段,许多史书是将虞、夏、商、周四代共举,将虞作为一个正式的朝代,这种认识并非偶然的。对尧、舜、禹时期的相关情况朝廷探讨,对于认识国家的起源和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舜时期政治体系的巩固与扩大,肯定在国家形成初期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限于篇幅的关系,有一些论述还没能展开。例如从尧到舜,权能分配出现的变化,本身可能并非单纯首领策略与用人方式的变化,而是随着体制的成熟,权能本身产生固化的倾向。另外,当时的政治体制能否用后世单一的权力体系加以类比和考察,还是值得考虑和加以解释的。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成问题一直是学界十分关心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沿用以摩尔根、恩格斯为代表的古典进化论学者提出的“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的形成模式。后来,有人认为摩尔根、恩格斯所提出的国家形成模式并不完善,美国人类学家塞维斯又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新的人类学资料提出了“队群-部落-酋邦-国家”的形成模式,很快波及全世界。在我国,有的学者在接受塞维斯新的国家形成理论的同时,  相似文献   

4.
“巴国”是一个奴隶王国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人是否曾经建立了一个发达的奴隶制国家或奴隶王国的问题,既不应将传说当作信史,也不宜硬套某些公式,应该按照历史材料来分析,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华阳国志·巴志》说: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这里的“万国”,显然不是我们所讲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概念,因为当时的禹,仅仅不过是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而已;至于远在当时中原边鄙地区的巴、蜀,如果确已形成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肯定尚未建立国家,仍在氏族部落阶段。  相似文献   

5.
部落联盟模式、酋邦模式与对外战争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近些年中国国家与文明起源问题的讨论中,谢维扬教授的国家起源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的基本框架是,在人类社会早期国家的产生道路上,有部落联盟和酋邦两种模式。通过前者产生出来的国家,政治特征具有民主的性质,如雅典和罗马。通过后者产生出来的国家,政治制度则是专制性质的,如中国、阿兹特克、印加和祖鲁。这是由于,部落联盟制度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无个人性质权力点的制度,  相似文献   

6.
在对世界范围内文明起源问题所进行的比较研究中,张光直先生把文明起源的中国型态概括为“连续性”的型态,指出其很可能是全世界向文明转进的主要型态。我们认为,在中国文明和国家起源“连续”演进的过  相似文献   

7.
我们曾经说过,军事民主制时期是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是国家形成的前夜。而作为与这一时期经常发生的掠夺性战争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形式,就是氏族社会的最高组织形式——部落联盟。部落联盟组织逐渐蜕化出与民众相对立的“公共权力”,成为国家组织的雏形。“它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人的组织,而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旨在反对自己人民的一个独立的统治和压迫机关了”。  相似文献   

8.
在吸引学者尤其是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诸多问题当中,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最容易让他们着迷.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不断探索,给出了许多各不相同的答案.19世纪下半期,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提出了"氏族一部落一部落联盟一国家"的古典进化论模式.他的学说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其中有许多重要成果被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所吸收,是长期以来影响我国学者最深远的一种国家起源理论.在他的影响下,我国许多学者甚至把经由部落联盟到国家这种模式当成是早期国家形成的唯一的普遍演变方式(但是,实际上这是对其理论的误解).随着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其中较有突破性和代表性的要属"酋邦理论".  相似文献   

9.
部落联盟模式与希腊罗马早期社会权力结构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近年来,谢维扬教授的国家起源理论在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它的基本框架是,在人类社会早期国家的产生道路上,有部落联盟和酋邦两种模式。由前一模式产生出来的国家,政治制度具有民主的性质,如雅典和罗马。由后一模式产生出来的国家,政治制度则是专制性质的,如中国、阿兹特克、印加和祖鲁。  相似文献   

10.
古代朝鲜半岛居住着许多部落群体,北部称朝鲜族,汉江以南称韩族。朝鲜族社会发展较快,公元前已进入阶级社会。韩族各部落集团发展缓慢,公元后开始建立自己的国家。韩族分马韩、辰韩和弁韩三大分支。据《后汉书》所云的韩族共七十八“国”(部落)。公元前1世纪,韩族诸部落逐渐向阶级社会过渡,并形成两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半岛西南部联合为马韩部落联盟,东南部辰韩和弁韩发展为辰韩部落联盟。马韩部落联盟共有54个部落,“其总王称以辰王”。百济部落属马韩部落联盟成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西部,雄奇而又神秘。自古以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存、繁衍了众多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西部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的奇葩。而其中包含个性自由精神和民主精神的民歌更是以其丰富的内容、朴实的语言和优美的曲调吸引了诸多的听众,并使他们在这种美的欣赏中,在得到听觉享受的同时,还通过民歌了解了不同的民族风情,在这种了解中加深了对于民族文化的认识。民歌,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认识一个民族最直观最简捷的途径。而情歌,更是以其灼热的表白成为了民歌  相似文献   

12.
During the minority of Ivan IV, his mother, Elena Vasil'evna Glinskaia, and the boyars legitimized their rule through various means: declarations of co-rulership; references to the will of the previous grand prince, Ivan's father, Vasilii III; selected appearances by the child sovereign; and requests for Ivan's approval of plans developed without his input.  相似文献   

13.
The tenure of Associate Justice—and later Chief Justice—William H. Rehnquist on the Supreme Court spanned more than three decades. Despite his public importance, he was a quite private man. During his time on the Court, relatively few accounts appeared of what life was like inside the Rehnquist chambers, especially during his years as an Associate Justice. In the aftermath of his death last fall, former clerks have begun to reminisce about what it was like to clerk for him.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互助土族自治县农村的居民都把供人畜饮用的出水量大的四季旺盛泉习惯性地称作"娘娘泉",这种现象今天在互助的农村山区中仍然十分普遍。然而在互助县城钟  相似文献   

15.
重新定位"县啬夫"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界一般将云梦秦简所见“县啬夫”、“大啬夫”视为“县令”。不过,其说很难解释这三种称谓在同一文书或律条中并见的现象。实际上,细心排比分析三种称谓的材料,至少可以看出“县啬夫”与“县令”是有所不同的。再结合对新出里耶秦简“县啬夫”的分析,可以初步将“县啬夫”看成是郡府分部下派监理县政之吏。这一定位,恰与秦代错杂的地方行政统属关系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17.
《Folklore》2013,124(4):373-384
  相似文献   

18.
释易     
古字中的“易”字可分析为从“肜”从“皿”。“肜”是“不绝”议,“皿”是“器”之义。许慎说“易”象蜥蝎,其说不确。  相似文献   

19.
方盛良 《文献》2003,(4):151-158
清康乾年间,伴随着交通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扬州的文化也极为荣盛,并呈现出多元发展,兼容并包的态势.身份差异较大的"扬州二马"和"扬州八怪"都应时而生,他们之间的交往推动并见证了当时扬州文化发展的丰富和繁荣.  相似文献   

20.
宋代学者聂崇义在《新定三礼图》中以“轭”释“衡”,将“轭”与“衡”看作同一物件。其误当是承源于汉儒包咸《论语注》。本文通过对有关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考证,指出了聂氏与包氏的疏误,说明在古代车制中“衡”与“轭”虽有联系,但更有区别,二者并非同一物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