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科学救国思潮,是一批深受西方科学影响的爱国知识分子,在中国救亡图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在对中国近百年来各种救国探索努力反思的基础上,倡导以西方的科学来拯救中国的一种爱国主义进步思潮。科学救国思潮萌芽于鸦片战争时期,兴起于民国初年,其  相似文献   

2.
朱华 《史学月刊》2006,(3):104-109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术界对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在建国后至1980年,科学救国思潮被视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反动思潮而长期受到学界的否定和批判;二是在1980年代以来,学界对科学救国思潮的研究开始转变,逐渐实事求是地、历史地看待科学救国思潮。从主观的评价逐步转到客观的辨析该思潮在近代中国所起的作用上来,开始重新审视科学救国论者的思想和言行。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有学者开始尝试对科学救国思潮的理论体系、科学救国与科教兴国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吴熙祥 《江淮文史》2007,(2):146-159
早在20世纪初,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张謇、周学熙就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众多的近代民族工业,成为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南张北周”,他们倡导的实业救国理念也一直激励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实业救国的大潮中,陈范有就是其中卓有成就的一位。  相似文献   

4.
朱发建 《史学月刊》2007,2(4):116-121
近代中国史学科学化进程中,因国人对“科学”含义理解上的不同,对史学是否属于“科学”有不同的认识;也因对“科学”含义广、狭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不同的“科学史学”观;由此造成史学“科学化”进程中观念分歧与实践路向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张元济与中国图书馆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宁 《炎黄春秋》2006,(11):34-36
史海茫茫,知人论事。学习中国图书馆史,不能不知道张元济;读张元济,可以知道图书馆事业的创业之艰巨,守成之不易。中国现代出版事业的开拓者张元济先生曾手书过一副对联:“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些简单的话里,似乎沉淀了许多代人的文化经验。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鼓吹“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其中一个文化思维就是启发民智;启发民智的一大措施就是办图书馆。张元济也贯彻了这种思想,先后创办了通艺学堂图书馆、合众图书馆。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是近代中国将科学精神与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系统阐述的第一人。他从民国教育为宗旨“齐成健全之人格”出发,指出科学对教育最大的贡献,在于培养大众的科学理性。蔡元培将力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宣传科学文明、引入科学方法等归结为“科学精神”的培养,强调以“诚、勤、勇、爱”四字真言培育公民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蔡元培是近代中国将科学精神与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系统阐述的第一人。他从民国教育为宗旨“养成健全之人格”出发,指出科学对教育最大的贡献,在于培养大众的科学理性。蔡元培将力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宣传科学文明、引入科学方法等归结为“科学精神”的培养,强调以“诚、勤、勇、爱”四字真言培育公民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五四”精神普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虽然已经过去90年,它的划时代意义没有过时。它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精神不但给中国人民指出了救国兴邦的道路,而且以最精炼的语言概括了近代文明世界发展进步的基本原则和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9.
汪幸福 《湖南文史》2010,(12):24-25
1948年,蒋介石政权摇摇欲坠。为了挽回颓势,蒋介石连续派人去美国活动,希望美国政府大力支持他的“戡乱救国”事业。此时正值美国的大选年,美国各路政客都忙于竞选,使得国民党对美外交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国家出路的大背景下,李四光作为一位新式知识分子,在时代的号召下亦曾投入到革命洪流之中,参与辛亥革命。这充分体现了时代与个人的互动关系。在时代的号召下,他接触革命党人,接触革命思想,实现思想转变,走上革命救国道路,而革命党人的思想也对李四光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辛亥革命后,面对辛亥革命的失败,他积极参与实业建设,力图实业救国,走上了科学救国之路。  相似文献   

11.
张丁 《百年潮》2007,(3):51-54
回溯中国现代科学事业发展史,就不能不提到任鸿隽。任鸿隽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创办者和领导者,也是第一个综合性科学刊物《科学》杂志的创办人之一。他毕生追求科学救国的梦想,曾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干事长、东南大学副校长、四川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等职。  相似文献   

12.
1.“9·11”事件后美国对华战略达成以下共识: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中国在反恐和反扩散方面是美国的重要伙伴;良好稳定的中美关系对双方都有利;中国的崛起是无法遏制的,只能因势利导; 美国对华战略要采取“两手”,一手是“接触、合作”,一手是“防范、威慑”。总之是要与中国发展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3.
动向     
《南方人物周刊》2011,(4):18-18
中国妈妈 前段时间,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文章写道.在美国学生眼中,“中国妈妈”爱攀比,总爱比这比那。人家孩子学钢琴,“中国妈妈”的孩子也要学;孩子考了班级第二名,要问第一名是谁,并要求孩子下次一定超过他。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国务院开展文化外交,设立中美文化关系项目,通过多种路径与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向中国民众展示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中国人了解美国。通过中关文化关系项目,美国在抗战时期加强了美国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也增进了中关两国在知识、学术、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合作。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是其对外文化战略的组成部分,服从于美国的整体战略和对外战略,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文化交流,在中国塑造有利的“美国形象”,输入“美国理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对方。  相似文献   

15.
“一根筋”是民间对那些认死理,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的俗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一根筋”,美国社会才消除了种族隔离,才有了奥巴马从一个黑人孩子走上美国总统宝座的奇迹。在他们争取公平的过程中,总有那么一些“平凡但又不平常”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令人“难以名状”又“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6.
周军 《文史精华》2009,(10):47-53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都是从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文章里,知道“司徒雷登”这个名字的。在这篇历史瞬间的檄文里。真正涉及司徒雷登的只不过几百字.但他却因此被定格在“平素装作爱中国也爱美国”.成了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人”。  相似文献   

17.
<正>教育救国是中国近代具有普遍社会影响的教育主张。面对西方列强的疯狂侵略和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中国国力贫弱,社会各阶层都在积极探索救国之路。一大批革命者、改良者选择献身教育救国,认为救中国的衰弱必以教育为急务,进而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面貌,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大教育家。范源濂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国会和五角大楼“鹰派”的支持下,20年来,他一直在编造有关中国的假新闻“中国潜艇跟踪美国‘小鹰’号航母”、“中国花重金秘密窃取美国B-2轰炸机引擎的隐形技术”……近期,诸多与中国有关的“轰动性新闻”屡屡见于美国报端,而作者总是同一个名字:比尔·格茨。尽管美国很多媒体人士说:“这种三流故事,格茨已经编了20年!”但是,他们也不否认,格茨的类似“独家报道”,总能在美国引起“轰动”。  相似文献   

19.
晋城医学馆     
20世纪初,民族危机更趋严重.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特别是那些接受了新科技文化影响的中、高级爱国知识分子,他们一方面为国运的衰微而焦灼,另一方面则对来自外洋的先进科技,又较敏锐地感到大有深入学习、迅速推广的必要.正是在这种“科学救国”热忱的主导下,“晋城医学馆”诞生了.  相似文献   

20.
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和杰弗逊早年就提出“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习历史”,强调“历史可以使人们了解过去、展望未来;历史可以为他们提供异国的经验;历史还会教人们如何评价人和事、如何揭露伪装、认清本质、击败阴谋。”自此至今,在美国的学校里一直开设历史课。尽管其间发展很不平衡,但总的来说较受重视、不断深化、并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美国的历史教学反映了其教育的要求和本质。在本世纪交替之际,美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呼吁人们警惕唯科学主义给社会带来精神生活贫乏、道德沦丧的危害,要求从历史的过去寻找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失去的东西,以促进美国教育的重建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