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磊 《旅游》1994,(11)
明长陵,坐落在天寿山主峰南麓,埋葬着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它是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座帝后合葬陵墓,  相似文献   

2.
北京明十三陵是明代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始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营建长陵,到清顺治初年营建思陵),时间长达200多年。陵区内共埋葬了明代的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一名贵妃和数十名殉葬宫人。此外还建有妃子坟墓七座,太监坟墓一座和行宫、苑囿等附属建筑,兆域面积达120余平方公里。 由于明十三陵珍贵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与八达岭同列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199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又被评为世界之最,即十三陵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基葬群。  相似文献   

3.
明十三陵是我国古代帝王陵寝建筑的辉煌代表,是明文化最可宝贵的历史遗存之一。国内外旅游者热情地称颂它是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明十三陵的文化蕴涵,更进一步地认识十三陵,爱护十三陵,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十三陵,本刊将与十三陵特区办事处联合举办“话说十三陵”专栏,欢迎广大读者积极关心和参与本栏目的建设,共同办好这个栏目。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布贴画,据说起源于唐期。这一古老的民间布贴艺术,历史悠久,广泛流传于民间,又叫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还叫拨花。它以布为原料,用袋装涂料或直接利用布的色彩、花纹、质感,剪贴而成。吉林王氏布贴画是吉林市第一批进入吉林省  相似文献   

5.
艺术是文化的象征。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领域。艺术的作用在于能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架起桥梁,使她们相互沟通。从这一点上讲,艺术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共同语言。而作为世界蜡像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的北京十三陵明皇蜡像宫,将中国的明代历史文化和精湛的蜡像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中国的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是世界文化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6.
今年被很多人称为“大选年”,美国、俄罗斯、伊拉克……大选在即,又有许多的台前表演与幕后阴谋行将占领我们的视线与听觉。 古往今来,帝王竞选者们殚精竭虑,不惜颠覆天理人伦, 以期登上宝座,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 巧合的是,今年也是明亡国360周年。 漫步十三陵,触目伤怀 那些曾经颐指气使,君临天下, 纵七情尽六欲的皇帝,如今已成破败陵墓中的 一抔黄土、一具骷髅……  相似文献   

7.
建筑,作为人类明的重要载体,犹如一座座里程碑,镌刻着人类社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它不仅是人们进行工作、休息、娱乐和其它活动的重要场所,而且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化的真实记录。  相似文献   

8.
<正>广州好普艺术博物馆是经广东省文物局备案、广州市黄埔区民政局登记注册的黄埔区第一家民办古代艺术博物馆,由湖南乡贤颜盛繁创办,于2016年8月正式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多年来,颜盛繁馆长在事业有成之余,热心公益事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积极奔走。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6月28日,湖南师范大学博物馆正式开馆,馆内藏品便主要来自该校杰出校友颜盛繁馆长的个人捐赠,一时引为佳话。广州好普艺术博物馆集专业性、艺术性、教育性、  相似文献   

9.
话说十三陵     
步雄 《旅游》1999,(12)
明十三陵位干北京西北郊,进人陵区之前,迎面见山峦如屏。正中的山峰古称黄土山。明代的第三代皇帝朱棣曾亲临此地见风水极佳便指为自己的陵寝地,将山改名为天寿山。自此。直到明思宗朱由检共十三个皇帝葬在这里,俗称十三陵。十三陵入口处两侧有二山,西曰虎山、东曰龙山。应了左青龙、右白虎的典故。进陵区先过大石牌楼石牌楼1504年建,高14米,宽29米,牌楼上云龙卧兽、神态逼真。十三陵的正门──大宫门有三个门洞。两侧设下马石上书”官员人等、到此下马”。显示皇权尊严。原大宫门两侧有连接整个陵园的围墙,今已不复在。长…  相似文献   

10.
自从敦煌变文写本发现以来,学界仅把它看作文学作品加以研究,还没有将它作为一种立体的艺术存在,进行系统的考察:尽管有不少学者已经指出,变文作为“转变”的底本,供“转变”所用;或指出“转变”就是“转唱变文”,但问题在于,“变文”是不是都用来作为“转变”的底本,都供“转变”所用?“转变”作为“转唱变文”的一种艺术,它到底是怎样的?对此,前贤学者或者忽略不论,或者只论不证,尚无系统的考证文字,因而有进一步回答的必要。按“转变”一艺,在唐五代之文献记载中凡有四见: 一、《太平广记》卷二六九“宋昱、韦儇”条引《谭宾录》载:  相似文献   

11.
燕山余脉,自西向东,迤逦而来,在十三陵区的东西北三面,排列成一个山环,后有天寿雄峙,前有龙山、虎山拱卫,群峰耸立,如拱似屏,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水流交错。绿树浓荫之中,一座座红墙黄瓦的陵园建筑,檐牙高啄,金碧辉煌,错落在三面山麓上,形成一幅绝妙的图画,确是一处凝聚帝王之气的宝地。如果没有记错的话,第一次游十三陵是1969年那个冬天,那样的话,六百多岁的十三陵,在我和他亲密接触的记忆里,也已然有35岁了。  相似文献   

12.
十三陵神路     
步雄  孙伟 《旅游》2000,(5):17-17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北郊约50公里处。是北京著名的旅游观光地。明朝时皇帝曾降旨方圆40公里内为陵区禁地。是一座国内规模罕见的封建帝王陵寝地。进入明十三陵之前。要经过一段长约750米。分别有18对石人。石兽拱卫的甬路一神路。神路以两座石望柱为开端。石人石兽分列两端。它们都是整块石料雕成.雕工精细。栩栩如生。据说。中国在陵墓前放置石人.石兽的习俗可以上溯至秦汉。以后各代封建帝王们的陵墓大都沿袭这种做法。  相似文献   

13.
燕山余脉,自西向东,迤逦而来,在十三陵区的东西北三面,排列成一个山环,后有天寿雄峙,前有龙山、虎山拱卫,群峰耸立,如拱似屏,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水流交错。绿树浓荫之中,一座座红墙黄瓦的陵园建筑,檐牙高啄,金碧辉煌,错落在三面山麓上,形成一幅绝妙的图画,确是一处凝聚帝王之气的宝地。如果没有记错的话,第一次游十三陵是1969年那个冬天,那样的话,六百多岁的十三陵,在我和他亲密接触的记忆里,也已然有35岁了。  相似文献   

14.
7月的天是十三陵的天。7月3日前,首都各个新闻媒体的记者往十三陵跑得勤,询问消息的电话打得也勤;中央和北京电视台一些专题节目组有关十三陵的专题策划进入了紧张的拍摄阶段,曾经风云一时的当年发氙定陵地宫时的考古工作者、探险家也在十三陵亮相了。像是围绕长跑或者F1赛事最后冲刺时的那种特别的动势,特别的气氛,特别的心情标示着一个特别的时刻即将降临十三陵地区。  相似文献   

15.
有一种艺术,作为戏剧,比莎士比亚早了18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了2100年;作为纯粹民间具有“摇滚”精神的音乐,比猫王早了2150年。它就是中国独有的艺术——皮影戏。  相似文献   

16.
对于追求艺术的人,敦煌永远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首先表现在它是宗教艺术,因而它也就是虔诚和苦修的顿悟;其次,它又是艺术之上的艺术,凝聚了强烈的时代印记,是中国传统线条艺术飘逸飞扬,自然天成的集大成者;再次,它也是人类共同的艺术,它的包容和开放愈来愈震撼着世界。敦,厚也;煌,大也。敦煌绘画虽然是以表  相似文献   

17.
林文 《风景名胜》2009,(11):26-29
它是横刀立马的戍边少帅,负一柄青霜宝剑沙场点兵;它是羽扇纶巾的江南文士,蘸一帘杏花烟雨挥洒丹青;它是歌声清亮的采莲女子,借一抹如黛远山画眉深浅。它美得丰富多彩,美得荡气回肠。它的名字叫作临海。  相似文献   

18.
明十三陵陵区,埋葬着形形色色的男人和女人。有人死的轰轰烈烈。有人去的不明不白。一杯黄土。将一切画上句号。只是即便是画句号,也画得身不由己。 清明小长假,北京明十三陵景区游人如织。2013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晚,地处北郊的天寿山陵区更是如此。即使到了4月上旬,仍感受不到太多的春意。尤其当我置身于荒废已久的皇家陵园时,喧嚣褪尽,眼前只剩下颓垣断壁,萋萋荒草。那一刻,历史的厚重与苍凉,伴着不时袭来的北风,直教人寒意渐生。  相似文献   

19.
对于追求艺术的人,敦煌永远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首先表现在它是宗教艺术,因而它也就是虔诚和苦修的顿悟;其次,它又是艺术之上的艺术,凝聚了强烈的时代印记,是中国传统线条艺术飘逸飞扬,自然天成的集大成者;再次,它也是人类共同的艺术,它的包容和开放愈来愈震撼着世界。  相似文献   

20.
三尔 《旅游》1994,(11)
进入十三陵陵门不远,迎面有一座重檐四出式碑亭。亭内坚碑,高三丈有余,是宣德十年(公元435年)所立,正面长达三千余字的圣德碑文是明仁宗撰写的。碑的背面刻有清帝乾隆“哀明陵三十韵”诗,两侧还刻有清乾隆,嘉庆时修复明陵费用等内容、碑下以龟为跌(底座)。不少游人对此感到不解;为什么石碑多用龟为座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