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艺镜头     
《中华遗产》2014,(10):146-149
畲女的凤凰传奇 穿戴着凤凰冠和彩带衣的两位畲族女子,正在一架老织布机前舒展巧手、穿梭引线。几百条柔软细密的彩线从高处垂下,并在吱呀声中连绵不断地流淌,她们忙碌赶制的布料,将被做成畲女钟爱的凤凰装。  相似文献   

2.
民艺镜头     
《中华遗产》2014,(1):146-149
莫笑泥胎老瓦盆 河南省固始县段集镇汪旱庄村土陶烧造技艺 看到这种村窑里摆放的泥瓦盆,总让人想起老日子。它的用途格外多,既能盛水、盛饭、洗菜,发面,还可养花,养金鱼。  相似文献   

3.
民艺 镜头     
《中华遗产》2012,(3):82-85
甜蜜的线条江南之味,有一味“甜”离不开水乡古镇安昌。每当穿梭的乌篷小船送客上岸,“扯白糖啦”的吆喝声,就将甜味送达嘴边,它是安昌最流行的小吃。看,颜色在律动中嬗替。琥珀色的滚热糖浆,被一挂一盘、一拉一扯,不单变得劲道十足,而且变出白亮的光彩。再看扯白糖老人从容不迪的表演,甚至比那甜蜜的味道,更加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4.
民艺镜头     
《中华遗产》2013,(10):144-147
抚州地处赣东,拥有连树洞里都能长出竹子的竹乡。竹为良才,易取可塑。因此在抚州城外文昌桥下,就诞生了一条闻名遐迩的“竹椅街”,终日散发着竹的清香。有人认为制作竹椅是家常活计,没什么技术含量。  相似文献   

5.
民艺镜头     
《中华遗产》2013,(6):142-145
天光之镜 大地之味 云南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古盐田制盐技艺 对天空而言,古盐田是一块块玲珑的镜子,暮色之光投射其上,尤其显得静谧沧桑。这些在陡峭的山坡上搭设的上平下空的架子,总计有两三千块。  相似文献   

6.
民艺镜头     
《中华遗产》2013,(7):144-147
清净柔韧的竹,质坚玉洁的瓷,两种迥然不同的材质,在晚清成都匠人的灵感中相遇,“竹丝扣瓷”一夜成名。平乐古镇量然多良竹,但百斤原竹只能抽丝八两,染为五彩,价比白银。当地竹编匠人的一双巧手也是关键,胎弯篾弯、瓷曲丝曲,纵横交错成别致的花纹,接头之处必须藏而不露,宛如天成。这一盏以细为美的竹瓷茶杯,装着成都人的工匠哲学与生活气质。  相似文献   

7.
民艺镜头     
《中华遗产》2013,(3):144-147
笋乡奇景 在浙江西南部的龙泉市郊石马村,欣欣向荣的一年似乎是从清明节挖春笋开始的,高山小村由寂静变得热闹、幸福。原来,石马人沿袭着一项古老的毛笋制作工艺,满山春笋被带回特设的作坊——笋寮,上刀山、下火海,  相似文献   

8.
民艺镜头     
《中华遗产》2012,(9):144-147
铜声铜器手打铜器最酷的地方,是上面永远嵌有一个个重叠的锤印,称为“花印”或“星星”,而它不菲的价格,则来自熟练的手艺,与饱含激情的千锤百炼。传热快,耐用兼保值的铜壶铜皿,曾是往昔西关大屋里必备的家什,今天也毫不落伍。广州西关恩施路上的这位铜匠,以无比笃定而沉静的姿势端坐着,一只趁手的铜碗,大约需要他敲打一万下左右。  相似文献   

9.
民艺镜头     
《中华遗产》2012,(8):142-145
大地馕香 一只只浇洒了胡杨碱的沙雅大地馕,从胡杨林地炕里新鲜出“炉”,它们滚烫而完美,有着胡杨叶一样金黄的颜色,夹杂着胡杨木的芬芳,搀和着大地的味道。在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北缘,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的奥普坎,不仅景色好似绝世桃源,连当地人制作美食的场景,都如画一样美丽。  相似文献   

10.
民艺镜头     
《中华遗产》2014,(9):146-149
大只灯有大智慧 海南省琼海市万泉镇西河村 多星孔明灯扎制节俗 徐徐上升的多星孔明灯,照耀着海南中秋的夜空。这一幕发生在琼海市万泉镇的西河村,传统的祈福方式经过革新,诞生了这种巨型天灯。它由横竖成组的三十六盏子灯扎制而成,每盏子灯直径达到2米,关键的考验在于巨灯扎制的平衡问题。灯身终于摇曳升空,火光也越发明亮温暖,这令人叹为观止的许愿灯,最终宛如天女散花般坠落,带着浓浓的秋思回落人间。  相似文献   

11.
民艺镜头     
《中华遗产》2014,(5):146-149
广东省惠州市马安镇客家黄酒传统酿造技艺 一堆堆稻草和谷壳,围绕着的一只只粗大的瓦埕,瓦埕里装满刚刚糖化发酵好的酒酿,暖暖的火苗已经燃起,客家黄酒开炙了。如此炙烧出来的村酿,不仅味道甘醇,且性温热、祛寒湿,待客自饮两相宜。广东、福建的客家人,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酒,且酿制一般由家里的女主人承担,酒美则人惠。如今酿酒慢慢丧失了传统的过程,不仅会失去酒的醇味,更可能失去酿酒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民艺镜头     
《中华遗产》2015,(1):146-149
土生土长的精灵 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兴明乡小郭村民间传统技艺“小郭泥塑” “蒙山高,沂水长,小郭泥土黄又黄,挖一把泥土捏一捏,捏出雄鸡把歌唱……”86岁的李希海老人自小哼着这首童谣长大,那些亲手塑画的小物就在岁月时光里陪伴着他。山东临沂苍山县小郭村自有一方风土和特色,  相似文献   

13.
民艺镜头     
千张明月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淄角镇于工绿可粉皮制作技艺 一片晴空下,鲁北平原的农家晾晒场上,秫秸帘排排站,成了天然的图案画,而主角其实是北方最家常的粉皮。纯天然绿豆粉浆经过旋盘摊薄、浸冷,由灵巧的手,将其一张张展放在黝黑的托盘上。只有高超的手艺,才能让它们浑圆一致、薄厚均匀,沐浴着干净无污染的空气,承受强烈日光的洗礼,最大限度保存粮食的原始味道和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14.
民艺镜头     
《中华遗产》2014,(3):146-149
似锦非锦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武侯祠村手工鲁锦纺织技艺 这匹宛如彩虹般展开的“老土布”,出自院角那台充满岁月痕迹的老织机。鲁西南济宁市嘉祥县的一些农家,至今依然沿用元末明初流传下来的手艺——鲁锦纺织,将有色棉线按照设计好的经纬,制成传统家织布。  相似文献   

15.
民艺镜头     
《中华遗产》2012,(6):144-147
“万载”傩神 以面具为神,独此地无二。江西万载县池溪村傩神庙就是傩面的世界。“面”“面”相视:有怒目阔口者、眉清目秀者、忠义威武者、皂面无情者,这四色傩神,其受香火。客家傩舞开锣的时候,傩面即被迎请出庙,开始傩的“神戏”之旅。江西是傩文化的发祥地,艺人匠心独运,从刻制的赣傩面具上,既能感受到他们对干种神角的致敬,  相似文献   

16.
民艺镜头     
《中华遗产》2012,(5):142-145
皮影后代 盛夏夜晚,在成都老巷——锦里,摄影师的镜头捕捉到一个意味深长的瞬间。老者让未满周岁的孙子站在皮影桌上,手把手“教”孩子演出《三打白骨精》。孩子天真、好奇而叉专注的眼神,仿佛霎时消弭了皮影艺术的传承危机。  相似文献   

17.
民艺镜头     
山村空场上绽开大朵大朵的嫩黄,它们是用最。耐磨的白棉布,葡上精心熬制的桐油所作的黄布伞。伞身硕大,正在为它涂油加色的工匠,都退成了小景。这种竹柄光滑,艳丽又结实的黄油布伞,在《清明上河图》中便有,几十年前还曾是人手一顶的家常物,只因笨重而终于落伍。制作油布伞工序细巧复杂,在伞坊匠人手中仍旧得心应手,可惜如今这门老手艺,只能为集镇小贩做遮阳大伞了。  相似文献   

18.
民艺镜头     
《中华遗产》2013,(8):144-147
  相似文献   

19.
民艺镜头     
《中华遗产》2013,(1):144-147
  相似文献   

20.
民艺镜头     
《中华遗产》2013,(5):142-1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