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怀梆唱腔中的板式结构为板式变化体,属于梆子声腔系统;旋律进行上起腔高于落韵;调式以异主同宫最为常见;唱词多为十字句和七字句,结构规整,琅琅上口。从板式、旋律、调式、词格四方面入手解析怀梆唱腔音乐,结合怀梆经典唱段,让人们在理性了解它的音乐特色的同时,直接感触其唱腔音乐魅力。  相似文献   

2.
吴小虾 《神州民俗》2010,(6):48-49,52
芗剧表演艺术,是以虚拟的、非写实的手法,表现生活,演绎故事,刻画人物,塑造形象。由于闽南芗剧流行于闽南之间,其表演艺术具有较强的闽南地域性。搞好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才能更好地塑造芗剧独特的形象,形成并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使之更贴近市场,让观众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3.
芗剧是具有浓郁闽南乡土气息的优秀民间艺术,与台湾歌仔戏是同根并蒂的姐妹花,是闽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情感纽带。然而,芗剧在当今社会受到飞速发展的科技、文化冲击,面临着生存及发展问题。必须通过:走进课堂、文物化、市场化、电视化、闽台文化交流等一系列方法与手段,使其艺术生命得到不断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台湾歌仔戏与芗剧是海峡两岸戏曲文化姐妹花,她们绽放在闽台民间社会里,扎根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中,同根同源,血肉相连。  相似文献   

5.
卢俊帆 《丝绸之路》2011,(24):52-53
平凉小曲子戏是流传在甘肃平凉崆峒、崇信、华亭、庄浪﹑静宁﹑泾川六县(区)以及周边庆阳镇原县、宁夏隆德县等地的一种民间小戏。本文从小曲子戏的音乐调式、曲式结构、曲调旋律、唱腔音乐、乐队建制及乐器配备等方面对小曲子戏的音乐艺术特色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吴恩泽 《神州》2013,(33):248-248
中国戏剧音乐传统的定义上分为文场和武场两种。文场,即是以丝竹管弦为主,主要是为演员伴奏唱腔,脱腔保调,同时还要演奏器乐曲牌,过场音乐。文场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赋予各个剧种鲜明的特色。例如京剧的文场是京胡为主,我们一听到京胡的调子,马上就知道这是京剧。昆腔的文场是以曲笛,只要一听到曲笛那悠扬的音调,就知道这是昆曲。武场则是以打击乐为主,常言到,一台锣鼓半台戏,武场的主要作用就是牢牢掌握住了整本戏的节奏,演员唱腔的节奏,动作的节奏,使演员的唱、念、做、打,具有鲜明、强烈的节奏感。  相似文献   

7.
唐亚强 《丝绸之路》2009,(18):70-71
皮影戏是最早的动画,是由皮影艺人操纵影偶傀儡在银幕上表演,通过皮影班的音乐伴奏,对影偶在剧情中的唱腔及念白的同步配音的一种综合时空艺术。本文以甘肃地区为例,论述了皮影艺术与戏剧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沔阳花鼓戏     
沔阳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发源于沔阳通顺河、襄河一带,形成于沔阳、天门地区,1954年改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5月又由荆州行署文化局正式定名为“荆州花鼓戏”。它的唱腔主要来源于当地民歌、小曲和渔鼓、道情音乐,很多唱腔渗透着民歌音调,有些仍保留着民歌原型。同时也吸收了楚剧、汉剧、汉滩小曲的音调和曲牌,丰富了剧种的唱腔。其腔调有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九十多种小调,戏剧台词不用韵白,而是采用当地人民的口头语、歇后语。具有生动、明快、幽默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张璐 《丝绸之路》2013,(2):122-126
《圣经》凝聚了古犹太——基督教文化的精髓,是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文学巨著,它包含有多种文学体裁,其中诗歌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旧约中的《诗篇》在基督教崇拜中极为重要,是《圣经》中与音乐关系最为密切的篇章。文中收录的圣经颂赞歌均以《诗篇》为创作文本,歌曲节奏简洁朴素,音乐旋律空灵神圣,将歌唱者对上帝的赞美引向极致。本文将文学批评方法和音乐曲式作品分析手段结合起来,对颂赞歌的诗化美、旋律美、唱腔美及颂赞歌的美学功用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客家山歌是移民化的产物。它包含中原音乐的韵致,又显露出岭南土音乐的特色,大多比较高亢,节奏较自由,具有浓郁的山歌风味,颇富情趣。客家山歌过去被人认为是“山野之歌”,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在山野劳动中,男女青年互相对唱、倾诉,向往美好而抒发情感。在解放初,配合土地改革活动进行艺演出中,使用山歌唱腔编成短小的对唱剧目,逐渐演变成山歌剧、山歌电影。  相似文献   

11.
崔琴 《神州民俗》2008,(1):62-63
东路梆子,又名章丘梆子,亦称“山东讴”,是流行于山东的梆子腔系的古老剧种之一,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它是明末清初时,经山陕艺人跟随商船来山东谋生而传入此地的。剧种的发展几经波折,而其流传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但其韵味独特的唱腔音乐是山东梆子腔系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12.
玉溪花灯最初起源于民歌小曲,经过上百年的传承,在剧目、曲调、唱腔、音乐、表演等方面不断发展和丰富,最终在“老灯”和“新灯”两个阶段的发展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艺术表演形式,成为一项表现综合性唱、做、念、舞的戏曲艺术,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蕴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冯都 《文史天地》2004,(11):30-32
20世纪初叶,中国京剧始终以生角行当为主,旦角流派未成气候,梅兰芳则开创了旦角担纲称派的先河,在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梅派”艺术风格。接着尚小云的“尚派”、程砚秋的“程派”、苟慧生的“苟派”顺应时代潮流和观众欣赏需求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4.
著名楚剧演员关啸彬,主攻花旦,擅演悲剧人物,在唱腔上以花鼓腔为基础,吸收京、汉、豫、越、黄梅等剧的唱腔,不断丰富和改造楚剧唱腔,独创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仙腔”、“迓腔”及“悲迓腔”,形成别具一格的“关派”唱腔艺术。他的精湛表演在群众中广泛传颂,民间...  相似文献   

15.
邓桦 《神州》2012,(18):272-272
音乐课是一门集中了声音、视频、文学、唱腔、动作和表演于一身的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唱、感甚至触等多种感官,才能使得音乐课变成一种高尚的具有趣味性和陶冶性的艺术欣赏课。在今天,随着音响技术和音乐制作技术的不断提高。学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音乐播放技术所包围,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广泛地接触音乐播放的各种形式,KTV等具有现场感和自我体验的音乐模拟原创形式,深深改变了年轻人的音乐体验形式,多媒体技术这样频繁的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自然会对多媒体产生依赖心理,当然,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其独特的优势,图文并茂的视听效果,改变了传统的靠一台简单的乐器配音,靠死板的课本和固定的歌本等相对狭窄的媒体形式,  相似文献   

16.
冯都 《文史月刊》2004,(8):37-39
20世纪初叶,京剧始终以生角行当为主.旦角流派未成气候,梅兰芳则开创了旦角担纲称派的先河.在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梅派”艺术风格。接着,尚小云的“尚派”、程砚秋的“程派”、苟慧生的“苟派”顺应时代潮流和观众欣赏需求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7.
彩调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分布在桂北、桂中、桂西南地区,三地彩调有共同的唱腔、曲牌和伴奏乐器,有共同的上演剧目和表演方式,有共同的班规习俗。但在各地流布中产生某些变异,主要是在剧目、音乐、表演、舞台美术方面,因受桂剧、粤剧及各民族民歌、舞蹈等影响,而呈现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正"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简单的舞台,灵巧的十指,加上一点光亮,小小的皮影就能演绎人生百态、历史沉浮。皮影戏,又称灯影戏、纸影戏、驴皮影等,是一种集表演、歌唱、绘画、雕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古老的综合性艺术,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表演时,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影人,借灯光投射在半透明幕布上,并伴随着音乐和唱腔进行表演。法国乔治·萨杜尔在《电  相似文献   

19.
武汀汀 《丝绸之路》2013,(24):30-32
甘肃不仅是秦腔艺术的发源地之一,还拥有在陇东道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陇剧、临夏民歌“花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花儿剧,更有在陇南高山地带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山戏。陇南高山地带有一种民歌,当地群众叫“哟嗬嗨”。大约从明朝末年开始,人们用它来演唱故事,这便是高山戏的起源,当地人称其为“唱秧歌”或“演故事”。在其后400多年的发展演变中,高山戏以其悠扬的唱腔、轻快的节奏、诙谐的念白,兼有为唱腔伴奏的器乐音乐,并与祭祀性质的舞蹈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戏曲程式。近年来,高山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活跃于民间文化活动中,逐渐登上了甘肃戏曲艺术舞台。  相似文献   

20.
著名楚剧旦角演员关啸彬,主攻花旦,擅演悲剧人物,在唱腔上以花鼓腔为基础,吸收京、汉、豫、黄梅戏等剧的唱腔,不断丰富和改造楚剧唱腔,独创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仙腔”、“迓腔”及“悲迓腔”,形成别具一格的“关派”唱腔艺术.他的精湛细腻的表演在群众中广泛传颂,民间流传一首歌谣:“山青青,水清清,孝感出了个关啸彬,鱼不游,鸟不飞,十里八外闻其声.”这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关啸彬唱腔的推崇和钟爱.然而,关啸彬在楚剧艺术上的挚着追求和艺术发展道路,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