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成都天府广场东侧近年有两起重大考古发现.2010年11月此地出土的东汉石碑《李君碑》、《裴君碑》证明该地为东汉蜀郡郡府所在;2012年底,考古人员又在同一区域发掘出石犀及大量属于官府级别的建筑构件等,再证该地为秦汉三国蜀郡郡府衙门所在地.出土石犀应即《蜀王本纪》所载李冰“作石犀五头”“二枚在府中”之一.位于成都大城中的蜀郡府衙存在遭遇洪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成都平原的南、北江》补考郭声波拙文《成都平原的南、北江》(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1期)发表后,因检视笔记,发现其中《秦汉时代的南、北江》一节尚有可考证以资补充者,兹略述如下:《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记李冰穿郫、检两江时,有“外作石犀五头,...  相似文献   

3.
正压胜钱,又有"厌胜钱""花钱""瘗钱"之称,是带有吉祥、压胜性质文字或图案的非流通货币。北宋《宣和博古图》中记载"李孝美《图谱》有永安五男钱……孝美号之曰厌胜钱"[1],《汉书·王莽传》:"……是岁八月,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胜众兵……"[2]。压胜有震慑之意,故压胜钱在墓葬中起辟邪祈福之功用。压胜钱种类繁多、题材多样,时间跨度大,数量也较为可观。明代墓葬压胜钱上的文字、图案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宗教民俗信仰有着密切关系,文化内涵丰富。本文根据明墓出土的压胜钱内涵进行整理与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明墓压胜钱的题材来源及墓葬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4.
有关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今人家正门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则立一小石将军,或植一小石碑,镌其上日石敢当.以厌禳之”。此文化在闽台民间甚为流行.其意义是借有形的器物表达无形的观念,帮助人们承受各种实际的灾祸危险以及虚妄的神怪鬼祟带来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5.
奇石之雅藏品类良多,所好者或爱其孤出耸峙、群峰竞秀,大者标逾檐际,小者一拳盈握;或爱其岩峦逶迤、洞壑幽明,望之如临深秀,叩之磬音清越,若空谷回声。虽居陋室,处境微狭,然可纳尽林泉丘壑之高致,皆赖奇石之美,美在兴象天然,足慰古往今来托石寄情者卧游山川之情。唯大理石之鉴赏,最重通犀。其肖形状物之奇巧,恐非昆吾刀刻所能办。考大理石,亦称云石、立石,产滇南大理点苍山。变质岩之一种,由石灰岩重结晶变质生成,碳酸钙含量达百分之九十五,  相似文献   

6.
由于种种原因,都江堰的真实历史,自南宋以后被歪曲了,上下几百年间劳动人民逐步创建都江堰的功劳,统归功于“李冰父子”。实际上,都江堰的关键工程——宝瓶口和沱江,是李冰之前二三百年在开明氏领导下开凿的,所谓“二郎”,并非李冰之子,若以时代先后而论。倒是李冰的祖先。李冰对都江堰的贡献,主要是修飞沙堰和开成都附近的两条河。《史记》所说李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应在大渡河口乐山城对面的乌尤山和凌云山。都江堰的创建史可以简单概括为两句话:开明肇其端,李冰集大成。  相似文献   

7.
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所谓"玛瑙兽首杯"的文物学研究,应当参考历代有关"犀角杯"、"犀杯"的诸多文化遗存."犀杯",曾经长期作为应用颇为广泛的饮器.这一现象,很可能与古人相信犀角可以验毒、辟毒的意识有关."犀杯"又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物证.日本和韩国出土的相关器物,值得我们注意.何家村与"玛瑙兽首杯"同出的2件所谓"玛瑙长杯",可以参考《国朝宫史》"犀杯一,犀捧二"的器用组合,推知与"犀捧"有关.  相似文献   

8.
“厌胜钱”也有人称为“压胜钱”,实则所谓“厌胜”者,谓厌伏其人咒诅求胜之意也,《后汉书》以以菟为厌胜之术,因此,“压胜钱”实为“厌胜钱”之谬称。按“厌胜”二字字义推断,“厌胜钱”就是一种以厌禳为目的的钱币。厌胜钱大都是私铸钱,因此要谈厌胜钱还得从私铸钱谈起。钱币作为支付手段是国家经济命脉,应由国家统一铸造严禁私铸以免造成金融混乱,但我国早在西汉之初就已有私铸钱币出现了。公元前186年(吕后二年)就因私钱充斥,曾下令严禁民间私铸钱币,但到公元前175年(文帝五年)又取消了“盗  相似文献   

9.
曾文德 《南方文物》2003,(2):122-122
犀是珍稀兽类,其角既是名贵的中药材,又是珍贵的角雕料。在我国古籍中,对犀有许多传奇式的记载:犀有山犀、水犀和兕犀等品种。山犀居于山林,飞禽走兽见之皆惊骇。水犀出入水中,角刻鱼入水,使水分开三尺。又有通天犀,角有一条白缕直通顶端,夜露不沾湿。还有所谓“骇鸡犀”,角装米饲鸡,鸡惊骇而不敢啄食,将其置于屋上连鸟也不敢集聚,放于山洞则狐狸不敢回归,其神威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
《中华遗产》2007,(3):150-151
犀角,亦称文犀角,是世界上著名的牙角料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犀角即已受到重视,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犀子和猎犀、获犀的记载。古人视犀牛为“国之宝”,把犀角称为“物之珍”,是只有皇帝和贵族才能享用的物品。《韩诗外传》中说“太公使南  相似文献   

11.
汉代的麒麟是以鹿科动物为主要原型,融合了马、牛、独角犀等兽的局部特征而塑造出的"混合体",而"独角戴肉"是其区别于其他神兽的最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12.
钱泰吉与其堂兄钱仪吉均为清嘉道以降嘉兴地区较为突出的文人士大夫代表,因字号中皆有"石"字,而并称"嘉兴二石"。历来对二人的研究多集中于各自的诗文创作及藏书等领域,而对于兄弟之间频繁书问往来这一现象,鲜有问津者。今查考二人现存往返之书信,其内容博涉修身、理家、治学等诸多方面:如详述生活琐事以申发昆仲情谊,通过著述讹误的纠谬与学术观点的论评以砥砺学问,并由此展开对家族文集整理的探讨以达到世守清芬的家学宗奉。透过这些材料,可以明晰钱氏家学渊源之所在,同时有助于今人全面客观地评价"嘉兴二石"之学术成就,更为反观当时浙江地区世家阶层的家学风气提供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13.
压胜钱,即厌胜钱。“压”字是“厌”字之另读,因而有时也写作“押胜钱”。  相似文献   

14.
黄启勇 《旅游纵览》2014,(11):74-77
<正>止止壶天,最早知道是因为知名作家何况的笔名,当时私下觉得作家果然有学问,名字取得有意思。到了武夷山,才发现止止壶天就在九曲溪畔、大王峰下水光石后的止止庵内,这才恍然大悟。酷暑天气,汗流浃背,仍然拦不住我的好奇心,徒步走进武夷宫,去探寻止止壶天的传说。  相似文献   

15.
石头记     
《文史月刊》2010,(8):F0003-F0003
<正>■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一种石灰岩,有水、旱两种,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中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  相似文献   

16.
汉镜铭文中有"令名之纪七言止",以往学者均将"止"读如字,本文则主张将"止"读为"始",并纠正了《浙江出土铜镜》中对一面含有类似铭文汉镜的释读。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诗经·大雅·公刘》篇中两句有疑义的诗句进行了试读,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水晶     
水晶在古书里最初被称为“水精”、“水玉”、“千年冰”、“放光石”等。据考古发现,距今50万年北京周口店古人类已采用水晶做石器,距今25万年前曲江马坝人已采用水晶作饰品。山西西周墓发掘中出土许多水晶珠,吉林汉墓发掘出了紫晶。诸如流传记事的历朝历代的水晶饰品、用具更  相似文献   

18.
中国犀角史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军 《文物世界》2000,(4):75-78
概述犀角,生长于犀牛颜面鼻骨部的兽角。犀牛,世界珍稀野生动物,属哺乳纲、犀科。身躯肥硕,皮肤厚而韧,多皱襞,色微黑,毛极稀少,以吃食植物为生。犀牛始见于距今约5000多万年前的始新世[1]。中国古代不仅产犀,而且数量相当多亦分布广。但从汉代以后,由于华夏大地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人为滥捕滥杀,致使境内野生犀牛数量急剧减少,到唐代已很罕见,直至灭绝。世界现生犀牛共有5种,分别为生存于亚洲南部的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答腊犀和生活在非洲大陆的双角犀、白犀。总计数量约3000余头,其寿命通常约45岁,每头最高体重可…  相似文献   

19.
《心》是以细致的心理主义的手法对知识分子的利己主义的灵魂进行深入的剖析,凸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矛盾、无奈、孤独以及竭力寻觅"自我"的精神世界。可以说这部小说也是漱石自身寻觅超越"自我"的一种具体的行为体现,是漱石获得"自我本位"论的实践之作。  相似文献   

20.
廖伯源 《史学月刊》2005,(1):17-20,68
汉代史料有“真二千石”之名目,注释家如淳、颜师古、司马贞等及若干当代学者皆以为汉官秩有“真二千石”之秩级。杜佑则谓二千石“亦曰真二千石”。今考辨汉代并无官员之秩级为真二千石,真二千石为二千石之别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